實踐表明:教師與文本對話,舉凡出現(xiàn)低效、零效,甚至負效的,皆與解讀文本時走入下列誤區(qū)有關(guān)。
一、錯讀
錯讀,意味著與文本對話時,不自覺地犯一些知識性錯誤。
一次,某教師說課《靜夜思》,饒有趣味地釋解“床前明月光”:“皓月偷偷地溜進窗來,悄悄地鋪在李白的床前,宛如銀色的地毯?!?/p>
說者的語態(tài)、行態(tài)、情態(tài)很搶眼,想象力與渲染力很出色,表現(xiàn)力也很豐富。遺憾的是,老師把“床”理解錯了。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否是現(xiàn)代就寢的床?唐詩詞典有解:床,乃“井床”,即井上的欄桿。做井床講的床字,在唐詩中并不鮮見,譬如,《樂府詩集·淮南王篇》“后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風箏吹玉柱,露井凍銀床”,李商隱《富平少侯》“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這些詩句中的“床”均作“井床”講。最能證明“床前明月光”之“床”為井床的,是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的詩句: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nèi),且須酣暢萬古情。
詩中展現(xiàn)的,就是李白在朗月靜夜的井床邊,獨自望月的景象。詩人漂泊在外,孤獨的時候,最易于懷古思鄉(xiāng)。當然,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懷的是古,《靜夜思》中思的是鄉(xiā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深秋,夜涼如水,井欄旁邊,李白孑然一人,忽而舉頭遙望,忽而低頭沉思。月光瀉滿大地,讓人懷疑落了白霜。萬木凋落,北雁南歸,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豈能不思故鄉(xiāng)呢?
誠然,“井床”離現(xiàn)在的生活是遠了一些??甲C了的“井床”,自不必生硬地灌給孩子,但教師對文本中“床”的本意,是要了然于胸的。既不能穿鑿附會,又不能望文生義,更要力避知識性的錯誤。當然,誰人都不是全知全能,個個都有知識盲點,但教師的職責是破蒙與啟智,不是重蒙與愚昧。學生可以容忍教師的苛刻,但不能原諒教師的無知。
二、膚淺讀
膚淺讀,意味著與文本對話時,蜻蜓點水,一知半解。
譬如,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僅僅讀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層面,顯然是膚淺的。
因為“登高望遠,悲從中來”的人類共通的心理層因,對話者并不一定真正諳悉。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探究。
遙想當年,孔子曾帶領(lǐng)弟子登上農(nóng)山,喟然長嘆:“登高望遠,使人心悲?!睘槭裁丛狼闈M懷地感慨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竟變得如此悲觀消極呢?錢鐘書認為這是全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悲劇情懷,并把它命名為“農(nóng)山心境”。
了解了“農(nóng)山心境”的悲劇情懷,知曉沉郁的情緒只有通過登高才能得以排解與釋放。登高之時,思憶深遠,深遠定產(chǎn)生幽怨的情懷,其向往必定是高遠的,而高遠必定導致傷感。
理解了“農(nóng)山心境”,就能讀懂一切遠離家鄉(xiāng)無法回歸的游子,被貶謫放逐的臣子,還有沉浸在情愛中的男女“登高望遠,悲從中來”的情懷;就能讀懂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钡囊钟舫羁?;就能讀懂范仲淹“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的繾綣情愫;就能讀懂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悵然若失;就能讀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意識與人類意識……
三、平面讀
平面讀,意味著與文本對話時,解讀視野狹隘與偏頗而導致的思維單向度。
譬如,與《秦兵馬俑》的一段文字對話——
“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已發(fā)掘的三個傭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nèi)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傭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9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現(xiàn)在已經(jīng)蓋起了一座拱形大廳。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tǒng)帥的一支南征北戰(zhàn)、所向披靡的大軍?!?/p>
設(shè)若平面讀,無論怎樣細讀文本,讀出的無非是一組數(shù)字與幾多華麗辭藻鋪陳的“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倘若中外比對,多維透視,閱讀就會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向度走向多向度,認識就會多元化、立體化。
譬如,不妨讀讀“巴頓墓碑”——“巴頓的墓碑立在歐洲腹地的海得爾堡的一個很大的廣場上,廣場上整齊的排列著6000個潔白的漢白玉墓碑。它意味著二戰(zhàn)中犧牲在歐洲戰(zhàn)場的6000名美軍長眠于此。每一塊墓碑上都極簡潔地刻著一個軍人的名字和他的生卒年月,巴頓的墓碑也是如此,他不因為自己是五星上將就制造什么特殊。生前與大家生死與共,死后與大家相伴相隨。他始終生活在普通戰(zhàn)士之中。如果說他所指揮的第三集團軍是一片足以淹死一切強敵的浩瀚大海,那么,他情愿認定自己就是一朵最普通的浪花?!?/p>
如果覺得帝王與將相不對等,還可以再讀讀戴高樂的墓葬。
有不少人以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首任總統(tǒng)———戴高樂將軍的墓地應該建在巴黎等繁華的大城市。然而,這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安息在遠離巴黎的科隆貝小鎮(zhèn)。
科隆貝小鎮(zhèn)距巴黎有數(shù)百公里之遙,那里離最近的火車站還有十多公里遠,沒有直達的公共汽車。同巴黎著名的拉雪茲等大的公墓相比,科隆貝雙教堂的墓地顯得平凡樸素。在墓群里,人們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番搜尋,才能在角落處找到戴高樂將軍的墓。戴高樂墓高出地面不到半尺。墓由白灰色的石頭砌成。石面上刻著:夏爾·戴高樂,1890~1970。這種砌墓用的石頭,是最普通的,常用來鑲馬路邊。來參觀的人大多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這種簡樸平凡的方式把一位偉人的品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970年11月9日,離80大壽不到兩個星期時,戴高樂將軍溘然長逝。早前,戴高樂將軍就留下遺言:“不必大操大辦,只在科隆貝雙教堂的墓地里舉行一個樸素的私人儀式。”按照戴高樂將軍的遺愿,他的葬禮辦得簡樸而又平靜,既沒有樂隊演奏哀樂,也沒有人在教堂的彌撒上致辭。將軍的棺木由一輛軍車運抵教堂,然后由他的幾位老鄉(xiāng)(一名肉店伙計、一名奶酪鋪掌柜和一名農(nóng)場工人)抬進墓地,安葬在愛女安妮的墓旁。據(jù)說,戴高樂將軍的棺木當時僅花了72美元。
有了“比色卡”,看得更清晰:
——同為修墓,秦始皇是怎么想的,巴頓和戴高樂又是怎么想的?——如果說兵馬俑展覽的是等級,那么巴頓和戴高樂墓碑展覽的則是無等級。
——“秦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私欲膨脹;“巴頓和戴高樂墓碑”,形式簡陋,人格偉岸。
——可能會有不少人記住秦兵馬俑,記住它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創(chuàng)收”,也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樣記住巴頓,記住戴高樂,記住他們生前的才華經(jīng)天緯地,業(yè)績驚天動地,記住他們死后那平凡之極的墓碑留給后人的思考與警醒。
——巴頓與戴高樂無級別的墓碑折射的人格,是大寫的人格,這種人格無國別。如若秦始皇地下有知,他會作何感想?
——我們認同兵馬俑的文化與藝術(shù)價值,但同時也要審視其負價值,因為眼睛向下總是在古墓坑里打轉(zhuǎn)的時候,別人已經(jīng)眼睛向上,建造了宇宙空間站,正準備登上火星。
莊子有言:“大人之教,若形之與影,聲之于響?!睂υ捊虒W中的師生關(guān)系,如形與影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相得益彰。與文本對話,要學生有感受,首先教師要有感受;要學生有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學生動情,教師首先要動情。
己所欲,施與人。教師只有積極地走出與文本對話的誤區(qū),由錯誤到準確,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入,由平面到立體,不斷地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靈魂的深度準確而又靈慧地與文本對話,才能有品位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對話。
作者單位 深圳市福田區(qū)教研中心
◇責任編輯: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