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認為小學生英語詞匯量小,知識面窄,對語法不甚了解,語感也尚未形成,英語閱讀教學可有可無。在實踐中,教師也偏重于聽、說訓練,教學形式停留在做游戲、學單詞、背對話上,而沒有關注對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殊不知,因為閱讀的缺失,當學生處于高年級、身心發(fā)生變化、對簡單游戲形式不再熱衷時,就會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造成英語成績迅速下滑的現(xiàn)象。事實上,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機,且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它對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和英語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那么,如何在小學階段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小學生雖然初學英語,但對他們的培養(yǎng)絕不能停留在聽、說、玩、演的練習上,應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激發(fā)興趣,因材施教,使學生學會閱讀,為后續(xù)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有利的閱讀環(huán)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極為深遠。著名教育家克拉申的“輸入假定理論”也認為,“學生習得語言通常是首先接觸大量易懂的真實語言,并通過情景與上下文理解其意義”。那么,怎樣讓學生“接觸大量易懂的真實語言”呢?由于英語不是母語,中國學生閱讀和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需要教師有意地去創(chuàng)設。
1.校園視環(huán)境
利用班級的黑板報和英語角介紹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講述英文幽默小故事,張貼西方國家的特色產品、風景名勝的圖片等;還可以利用校園的宣傳欄張貼英文日常用語、名言警句。例如,六年級學生學習了有關節(jié)日的話題后,教師組織學生收集中外節(jié)日的有關圖文資料,介紹各國節(jié)日的民俗風情。這既能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擴展學生知識面,又能激起學生英文閱讀的興趣,帶給學生英語文化的熏陶。
2.校園聽環(huán)境
利用學校的少兒廣播電視臺,定期播放學生喜歡的英文歌曲、兒歌和動畫片等。
3.家庭環(huán)境
學生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是最長的,要鼓勵和帶領學生將平日所學的單詞、句子、歌詞等制成自己喜歡的圖片,張貼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隨著學習進度逐步更新。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了家具類單詞,教師帶領學生做出精美的單詞卡片,讓學生貼在自家的家具上,如果教師適當補充一些其他的家具類單詞,學生也定會樂于接受。
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能力受閱讀興趣影響,閱讀興趣越高,閱讀能力就越強。當閱讀變成一種內在需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產生了,這樣,學生就會自然形成持久的英語閱讀習慣。
1.精選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來自于所學材料。愛因斯坦說,“教育應讓學生將提供的東西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艱苦的任務”只會讓學生的興趣銳減。教師只有帶著“寶貴的禮物”來,學生才會愛讀,才能獲得心靈的“享受”。
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詞匯量小是導致小學生閱讀理解障礙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別、智力水平、知識背景等因素,精選難易適中、合乎學生胃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閱讀材料。如那些尺寸較大、配有插圖的英文故事書,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學生欣賞和理解。
2.盡早閱讀
根據(jù)母語的習得過程研究,教育學家發(fā)現(xiàn),孩子天生喜歡閱讀。他們的“閱讀”早在無人察覺時便自發(fā)地開始了。當他們見到喜歡的東西就“咿呀”不停時,當他們在父母的陪同下認路、唱歌、說兒歌、讀身邊的廣告和標牌時,他們已通過閱讀認識了世界。這種早期的快樂體驗使他樂于去讀,這直接影響到他整個人生的學習生涯。所以英語的閱讀應該在學生接觸英語時就開始了,小到衣服標牌上的英文字母,大到英文兒歌、故事等,閱讀材料可以無所不包。可見,教師不應該錯失良機,英語閱讀要及早抓起。
3.持之以恒
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貴在堅持。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持之以恒地學習是一件異常艱苦的工作,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引發(fā)孩子天生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使閱讀成為令人愉快的活動。既要為學生做好英語閱讀的總體規(guī)劃和切實可行的詳細方案,督促學生嚴格按計劃執(zhí)行,推進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又要盡可能激發(fā)和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自覺成為終身的閱讀愛好者。
三、專項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閱讀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僅僅依賴于學生的主觀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有必要對閱讀進行專項教學,將語言知識、篇章結構及文化背景融合到閱讀教學中,并講究方法,時時反思,不斷調整,始終給學生以最佳閱讀指導。
1.教學模式
面對一段英文材料,有些教師認為將重點詞、句找出講解就完成了任務,這樣的教學,看似使學生完全掌握了當前的對話或短文,卻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閱讀障礙,遇到新詞生句就害怕,無法完成閱讀任務。正確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在向學生介紹文章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整篇閱讀,逐漸改變學生只閱讀重點詞句的閱讀習慣,引領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
2.教學步驟
(1)讀前準備。應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識背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出明確的閱讀目標,并對閱讀方法給出建議。
(2)閱讀過程。應讓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堅持“放中有扶,邊扶邊放”的原則。對于閱讀材料中的詞匯和句型的障礙,教師在現(xiàn)有語境中加以解決即可,不必講解過多。教師應引導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排除難點,疏通閱讀。
(3)讀后反饋。教師可利用晨讀、午習、活動課等時間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英文歌曲大賽”“表演故事”“續(xù)寫故事”“手工坊”“專題手抄報”等,以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對學生的閱讀給予表揚、鼓勵等積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學生樂于讀書,并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3.注意事項
(1)要向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材料,特別是農村小學生。
(2)要適時給予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不能放任自流。
(3)不能逼著學生閱讀,不做過度講解,不提過高要求,否則將會適得其反。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愿望?!?/p>
(4)開展多樣性的反饋活動,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給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所得的舞臺,讓學生有機會復現(xiàn)和實踐所學的語言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英雄小學)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