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課堂流淌著“愛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要求每一個個體運用自我的“期待視野”同文本撞擊和對話。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對話的欲望和熱情,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在對話中,教師要以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中,與學生一起發(fā)表觀點,交換看法;在對話中,還要充分讓學生把觀點表達完整。這所有的一切,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師生間濃濃的“愛意”。
師生間充滿了“愛意”,課堂就會由此變得輕松,教師才會有的放矢地教,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學生不必小心翼翼地猜測教師心目中的“正確答案”,教師也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才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將目光投向學生的需要上。
二、綠色課堂流淌著“情意”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飽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生死攸關的燭光》《冰燈》《“諾曼底”號遇難記》等課文。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在學習《小音樂家揚科》一課時,教師緊緊抓住了揚科的那雙眼睛作為情感的切入點。在凄婉的音樂中,在教師激情的朗讀聲中,孩子們漸漸地走進了文本,開始與“揚科”進行對話。當被問及“你從揚科眼巴巴的眼睛里讀懂了什么”時,孩子們的回答是那樣精彩,那樣催人淚下。課后,居然有不少孩子的眼睛濕潤了。為什么?因為他們走進了文本,真正帶著情感在閱讀,因此整個理解過程充滿了情味。
三、綠色課堂流淌著“詩意”
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的畫卷。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帶入充滿語言美的語文天地,去領略自然景物之美,使學生獲得內心情感上的美感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受到作品的強力感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為了讓學生會品讀課文,教師要設法運用詩意的語言,在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之間架起橋梁。如在學習《多彩的夏天》一文過程中,教師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朗讀。當學生讀到“夏天是多彩的。盛開的鮮花,碧綠的草地……”時,教師說:“啊,你們讀出味兒來了,老師已經看到五彩繽紛的鮮花、綠油油的草地了。”隨后又趁熱打鐵:“孩子們,誰還能把夏天讀得再美一些?誰又能把這色彩斑斕的夏天展現給大家?”孩子們眼里閃著光,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課堂里每個角落的孩子都在認真地、有滋有味地練習朗讀。此時的閱讀已成為孩子的一種需要,
一種詩意的享受。
四、綠色課堂流淌著“創(chuàng)意”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實現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步驟。教學流程的預設、板書的設計、提問的時機、教材的處理、作業(yè)的布置等無不都是教師展示“創(chuàng)意”的良好契機。
創(chuàng)意,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創(chuàng)意”之中,還體現在學生出現“創(chuàng)意”時,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每個學生都有七彩的經驗世界,并且對每個個體而言,其經驗世界都是獨特的,滲透著個性與風格。
五、綠色課堂流淌著“趣意”
眾所周知,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能讓孩子在興趣的基礎上開心、快樂地學習,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不過,語文教學中的識字、寫字教學相對而言枯燥乏味,綠色語文又是如何讓孩子覺得有趣味呢?
教師可以利用漢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一特點,對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繪,利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且他們會驚喜地發(fā)現:原來枯燥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竟是一個個那么有趣的符號!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飄、漂”兩字時,教師分別板書這兩個字,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字形區(qū)別:送給孩子兩件小禮物——紙船和風箏,問孩子們會分別送給它們哪個字。這樣,孩子們不但識記了字形,還在游戲中弄清了字的用法。
請試想一下,如果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充滿愛意、情意、詩意、創(chuàng)意、趣意的課堂,那么每一個孩子必將留戀于這樣的語文課堂之中。學生將在這樣的綠色課堂里自由地吮吸著知識的甘霖,不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單位:安徽省黃山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