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摘 要]要讓學生在地理課改中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樂趣,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引言,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穿插一些趣味故事,助長學生興趣,利用課堂活動,提高學生探討的積極性,同時師生密切交流,提高課堂的活躍氣氛,并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zhì)。
[關鍵詞]學生 地理 課改 興趣
目前,學生當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喜歡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但又不喜歡上地理課。主要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中總是擔當“主角”,熱衷于“滿堂灌”,課堂活動的大部分時間也是老師在“不遺余力”,學生只能無奈的淪為“聽眾”,學習往往處于極其被動的狀態(tài),加之所講的知識又很難理解,從而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地理老師應根據(jù)地理學科的特點,不斷地變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藝術,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地理課堂變成展示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讓地理課變成學生喜愛的學科。
1.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引言。
好的引言能使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作為地理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jié)合點,用生動的描繪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tài)。例如,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一節(jié)讓一學生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員的口吻進行當天的“天氣預報”,因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倍感親切;在2008年5月份,中國汶川發(fā)生大地震時,就可利用這一事件來向?qū)W生講授關于地震的有關知識,引用時用低沉的語言說:“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一場空前的、慘絕人寰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僅僅幾十秒鐘,地震釋放的能量使6.9萬多人罹難,1.7萬多人失蹤,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边@時,同學們都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怎樣才能預報地震,并把地震帶來的災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fā)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疑導思,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地球偏向力的時候提出,長江兩岸是否對稱?如不對稱,哪一岸陡?哪一岸緩?講風蝕作用時,提出為什么開封北城墻的磚上會有許多洞穴?在講授“大氣熱力狀況”時可先提問:“為什么月球的晝夜溫差達到300℃以上,而地球的晝夜溫差卻要小得多?”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坝笫氯绾巍?,就必須全身心投入,積極思考,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十分強烈的學習興趣。
3.穿插一些趣味故事,助長學生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jù)講授內(nèi)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如在講“氣旋”時就可以給同學們講三國時代“火燒葫蘆峪”的故事,司馬氏之所以能在葫蘆峪死里逃生,其實就是因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qū)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qū)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jié)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xiàn)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么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zhàn)術來殲滅魏軍,故事一講同學們也就自然會對氣旋的問題充滿興趣。又如在講“日界線”一節(jié)時,教師用以下故事引入:19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huán)球航行的壯舉,回到西班牙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航海日志上明明寫著這一天是9月6日,而西班牙的日歷上卻是9月7日,這是為什么?麥哲倫和他的船隊真的被魔鬼偷去一天嗎?通過這樣的小故事,課堂就像一塊磁鐵一樣深深地把學生吸引住了。所以在地理課堂上穿插趣味小故事無疑會對學生產(chǎn)生很強的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接受和掌握。
4.利用課堂活動,提高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新課程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充當幕后的導演,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所以課堂活動就成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最好方式。例如在講授 “地球光照圖時”就可以利用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教學設計上首先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設計了小組擂臺賽的形式,題目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答對得1分,答錯不扣分;搶答題答對得1分,答錯倒扣1分。 這樣既激發(fā)了他們的斗志和熱情,又能體現(xiàn)新課程中的過程性評價理念。其次在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上也讓他們“動”起來,采取了分組探究的形式,每個小組繪一幅圖,并讓每個小組的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繪圖,其他同學充當小老師,給本小組的同學糾錯。對于同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才給予點撥。這樣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興趣、研究能力得到培養(yǎng)。
5.師生密切交流,提高課堂的活躍氣氛。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也是廣泛的,所以在課堂上往往會有同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作為老師就一定要認真地去聆聽,與他們密切交流。這些環(huán)節(jié)往往會激活課堂氣氛,點燃學生情緒,師生對答精妙之處,學生還會發(fā)出會心的笑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增強了老師的親和力,進而激發(fā)出學生認真聽課,喜歡學習的熱情,慢慢地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會被激發(fā)出來。
6.不斷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
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成敗。當然這一素質(zhì)包括業(yè)務水平和自身修養(yǎng)。要想讓學生喜歡學,首先教師應具備和這一學科相關的學識,能夠在這一領域游刃有余,方能帶領學生自由地在地理知識的海洋里游弋,用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影響學生。其次,教師應具備高雅的氣質(zhì)。長期以來,地理學科給大家的印象是特“理性”的知識,教師應用自己優(yōu)雅的舉止,充滿活力、幽默、風趣的談吐與地理知識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地理知識的“柔性”,激發(fā)對“理柔”結(jié)合的地理學科產(chǎn)生興趣,從而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促進劑,有了興趣,學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不斷撞擊出智慧的火花。興趣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的,只有潛移默化地把它運用到教學中去,時間一長,學生們才能在上地理課時感到輕松愉快,覺得既能學到知識,又是一種享受,從而形成愛好地理的良好學習風氣。學習地理的過程是一個情懷釋放的過程,所以,讓學生們盡快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改變過去對地理的認識,體會學習地理的樂趣,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