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堅
[摘要]電影一直是文化傳播的一種主要手段,它在中國產(chǎn)生以來,一直發(fā)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好的電影可以激勵整個民族和國家奮發(fā)前進,同時給我們人類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而電影歌曲則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現(xiàn)手段。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文化浩劫和災難,全國除8個“樣板戲”外,舞臺銀幕一片空白,整個文化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中國電影藝術經(jīng)歷了一個被扼殺窒息的斷層期,十年間僅生產(chǎn)過幾部有限的電影,而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關鍵詞]文化大革命;電影歌曲;音樂特征
一、文革時期的電影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
1、要符合《紀要》1966年2月江青與林彪密謀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由張春橋,陳伯達起草了對電影事業(yè)產(chǎn)生滅頂之災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簡稱《紀要》?!都o要》提出“文藝黑線專政論”,這條黑線就是資產(chǎn)階級的文藝思想,現(xiàn)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30年代文藝的結合,并強調說這是與毛澤東思想相對抗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因此電影歌曲的創(chuàng)作必須與《紀要》相符合。
2、要“三突出”原則1968年5月23號于會泳根據(jù)江青的指示,在《文匯報》上發(fā)表了《讓文藝舞臺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三突出”為電影和電影歌曲的創(chuàng)作原則?!叭怀觥痹瓌t內容: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這一原則成為檢驗文藝作品是否符合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nóng)服務,是否執(zhí)行了毛澤東文藝路線的惟一標準。《紀要》和“三突出”原則,這兩個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畸形產(chǎn)物,是必然要遭到唾棄的。
二、文革時期的主要電影歌曲概述
電影(《創(chuàng)業(yè)》,197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插曲《滿懷深情望北京》作曲:泰詠成,作詞:張?zhí)烀?,女聲獨唱:邊桂榮。該曲是寫裕明油礦工人靠毛主席《實踐論》《矛盾論》為指導思想,艱苦拼搏,一心向黨,不畏嚴寒、困境,為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這首歌曲吸收了陜北民歌《藍花花》的音調特點,即四度上行的音調進行,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變化與發(fā)展,提煉了個性的音樂主題,從而使歌曲高亢而富有激情,全歌顯示出濃郁的西北音樂風格。
電影《閃閃的紅星》,1974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主題歌《紅星歌》作曲:傅庚辰,作詞:鄔大為。這首歌曲采用了民族七聲宮調式,ABA三段式結構。
插曲一:《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作曲:傅庚辰,作詞:王汝俊。音樂由古箏獨奏開始,表現(xiàn)高山流水的形象,然后引出竹笛和弦樂相結合的豐滿而流暢的前奏,精心刻畫情景交融,音畫合一的經(jīng)典段落。
插曲二:《映山紅》。作曲:傅庚辰,作詞:陸柱國,女聲獨唱:鄧玉華。歌曲吸取了江西興國山歌的精華,創(chuàng)造更具特色的旋律。樸實,動聽,形象,蘊藉。在含蓄內在的抒情吟詠中,蘊含著無限深情。
電影《決裂》主題曲《“共大”贊歌》。作曲:唐訶、呂運,作詞:周杰。該歌曲前半部分較為親切,為女生獨唱,情調激揚。贊揚工農(nóng)大學的創(chuàng)辦,副歌為合唱,較為亢進,詞是贊揚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好方針。
插曲:《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該曲是進行曲速度,較為雄壯,節(jié)奏簡單,詞較為激勵人,都是以反帝為主,下定決心,一定要斗爭勝利。
電影《海霞》:1975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稘O家姑娘在海邊》作曲:王酩,作詞:黎汝清。歌曲的音樂,做到“直到能曲,疏處能密”,使“寄情于靜”得以彰顯。這首歌曲勾畫出女民兵勞武結合的場面,完整了人物形象。有力地揭示她們的精神面貌,更襯托女民兵的斗志,頗受歡迎。
電影《春苗》:197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主題曲:《春苗出土迎朝陽》作詞:黃淮,徐景新,集體作詞。該歌曲以一種清新、明朗、濃厚的民歌味道呈現(xiàn)給人們另一種電影歌曲的面貌。
電影《紅雨》:1975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主題曲:《赤腳醫(yī)生向陽花》作曲:蘇民,作曲:崔嵬。該歌曲和劇情極為相稱,歌詞是贊頌了赤腳醫(yī)生的高尚品德。把赤腳醫(yī)生比作向陽花,下到貧下中農(nóng)中去為人民服務。不畏艱險、不怕風雨、一心向黨,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贊揚,他還是帶有當時特定的階級斗爭色彩。
電影《南海風云》:1976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這是一部文革后期的電影。主題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作曲:呂遠,作詞:蘇折雄。該歌曲表現(xiàn)了漁民與人民海軍對西沙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歌曲吸收了海南臨高漁歌《哩哩美》的精華,高潮部分漸快,富有節(jié)奏感,伴奏中運用了京胡這一特殊的樂器,使歌曲更加精彩。
三、著名的詞曲作家代表
秦詠誠(1933-),作曲家。原籍江蘇菱榆,生于大連。著有電影音樂《創(chuàng)業(yè)》,歌曲《滿懷深情望北京》《我為祖國獻石油》、有交響詩《石油英雄贊》、管弦樂《歡樂的草原》、聲樂協(xié)奏曲《海燕》《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小提琴Ⅸ海濱音詩》等。
傅庚辰(1935-),曲作家。黑龍江雙城人。曾為(《地道戰(zhàn)》《雷鋒》《閃閃的紅星》《梅花巾》《楓》等近三十部電影作曲,電影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雷鋒,我們的戰(zhàn)友》管弦樂《歡慶舞曲》,歌曲《梅嶺三章》等在群眾中也很有影響。是文革中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電影歌曲作曲家。
鄔大為(1933-),詞作家。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紅星歌》迅速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1981年,這首歌曲榮獲全國少兒歌曲創(chuàng)作一等獎,被編入小學音樂教材。
唐訶(1922-),原名張化愚,河北易縣人。主要作品有《“共大”贊歌》為電影《決裂》增加了很多精彩的內容。也有《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邊區(qū)好》等歌曲被廣泛傳唱。另外,還寫有《花兒朵朵》《甜蜜的事業(yè)》(與呂遠合作)等電影音樂。
王酩(1934-),曲作家。為《海霞》《黑三角》《小花》《櫻》等數(shù)十部電影、電視劇、廣播劇作曲。《漁家姑娘在海邊》《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青春啊青春》等插曲,1980年被電臺聽眾評為優(yōu)秀歌曲。
黃準(1926-),女作曲家,浙江黃巖人。創(chuàng)作了《春苗出土迎朝陽》《新兒女英雄傳》“秋翁遇仙記》、《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等近四十部電影音樂。她寫的電影插曲中,《春苗出土迎朝陽》《娘子軍連連歌》等流傳最廣。
崔嵬(1912-1979),山東諸城縣人。為《赤腳醫(yī)生向陽花》作曲,后轉行做導演。
呂遠(1929-)山東海陽人。寫有《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受到普遍歡迎的抒情歌曲。他的作品富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四、著名的歌唱家代表
呂文科(1930-),男高音歌唱家。河北共陘縣人。與作曲家呂遠合作。演唱了呂遠的《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克
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
李雙江,哈爾濱人,男高音歌唱家。1963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演唱了大量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曲,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
鄧玉華,女高音歌唱家。1942年出生,北京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煤礦文工團總團副團長。曾為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映山紅》、電影《地道戰(zhàn)》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等配唱插曲,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五、文革時期電影歌曲的音樂特征
由于這一時期政治上的特殊性,因此作曲家們在電影歌曲創(chuàng)作上有其特殊的處理手法和明顯的時代痕跡。
1、旋律
這時期的電影歌曲及電影都是以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為主的。所以旋律都較為激昂雄壯的,有力度。如《“共大”贊歌》《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滿懷深情望北京》《紅星歌》,但也有一些優(yōu)美、親切、抒情的如《映山紅》、《春苗出土迎朝陽》《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漁家姑娘在海邊》《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2、節(jié)奏和節(jié)拍在文革電影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切分節(jié)奏該時期的歌曲節(jié)奏幾乎是以4/4拍,4/2拍為主較為堅定,有多數(shù)歌曲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采取加快,加強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如《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共大贊歌》等。
3、調式、調性
調式調性方面,文革時期電影歌曲一般以大調居多,因為大調在聽覺上具有明朗,雄壯巍峨的感覺。大調被文革電影歌曲的創(chuàng)作廣泛應用。因為要表現(xiàn)斗爭的場面和效果,所以不管是電影的背景音樂還是電影主題曲和插曲都是大調式。比如,C大調、F大調等等。如歌曲《赤腳醫(yī)生向陽花》C大調,《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A大調,《滿懷深情望北京》F大調。
4、體裁形式
電影歌曲的體裁形式大體有:進行曲、抒情歌曲、兒童歌曲、小型合唱、大型合唱等幾類。進行曲的節(jié)奏歡快,旋律明朗,具有更好表現(xiàn)斗爭的效果。也可以鼓舞人心所以是最適合的一種體裁形式。當時進行曲風格的歌曲很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紅星歌》,抒情歌曲大多是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感情。更好的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歌曲有《映山紅》。兒童歌曲反映了天真、活潑的中國兒童在斗爭中所表現(xiàn)的勇敢、機智的精神。如《紅星歌》《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等。
5、歌唱形式
此時的歌唱形式多為獨唱形式如《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為男生獨唱,《映山紅》為女聲獨唱。但有的歌曲為更好地有表現(xiàn)力在副歌中采用了合唱形式,如《漁家姑娘在海邊》《共大贊歌》,也有男女對唱如《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都更好地渲染了電影效果和歌曲作用。6、結構題材形式結構題材形式多為單段體,單二部式。單段體,例如《工農(nóng)兵聯(lián)合起來》單二部,例如《漁家姑娘在海邊》,《共大贊歌》。單三部,例如《紅星歌》。
六、文革時期電影歌曲的歷史意義
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浩劫和災難,全國除8個“樣板戲”外,舞臺銀幕一片空白,整個文化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中國電影藝術經(jīng)歷了一個被扼殺窒息的斷層期?!?億人民8部戲”,概括了那8個“樣板戲”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語錄歌成了人們的生活中心。不堪回首的這13年,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可謂貧薄,僅有寥寥幾部電影供給嗷嗷待哺的幾億中國人如:《閃閃的紅星》《創(chuàng)業(yè)》《決裂》《春苗》《海霞》《南海風云》等。因為電影奇少,而要看電影的人又那么多,以至于當時嚴格遵守“三突出”原則的8個“樣板戲”也成了人們的至愛。雖然文革時期“四人幫”對電影界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但依然有執(zhí)著的電影工作者和電影歌曲作曲家和作詞家,創(chuàng)作出令人難忘,在當時堪稱經(jīng)典的電影和電影歌曲。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充分反襯出文革時期的文娛狀況和人民大眾所需求的精神食糧。我們的作曲家和作詞家是以積極向上,歌頌的態(tài)度寫作出一些經(jīng)典曲目,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迎合了人民大眾的口味,雖然歌詞主要是以歌頌祖國大好河山以及黨和毛主席的。但這一是:為更好地配合影片的效果,二是:迫于當時“四人幫”提出的《紀要》和“三突出”原則。作曲家和作詞家的精心創(chuàng)作也使得一些歌曲成為人們至今傳唱的經(jīng)典。這些歌曲給當時的人民大眾帶去了精神上的慰藉,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比寶貴的財富,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渴望。這些作品都為文革時期的黑暗帶來了一線希望和光明,填充了當時的文藝空白,也給后來的電影界和文藝界提供了各方面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