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青
摘 要 幼兒同伴交往行為是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內(nèi)容,幼兒之間是否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同伴交往關系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本文對幼兒同伴交往的概念進行了剖析,并重點分析了幼兒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幼兒同伴交往關系策略。
關鍵詞 幼兒;同伴交往;策略
一、前 言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jīng)驗?!庇纱丝梢?,幼兒的發(fā)展需要與健康成長、幼兒的社會生活與意義體驗,已經(jīng)越來越得到教育理論界的關懷與重視。
兒童的同伴關系是兒童在交往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兒童間的、特別是同齡人間的人際關系。雖然在不同年代及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兒童接觸的環(huán)境有很大變化,他們最早接觸其他兒童時間和范圍也有很大差別,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兒童都有與其他兒童進行交往的機會。由此可見,對幼兒來說,他們除了生活在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內(nèi)的成人世界,實際上還生存在一個同伴的世界。幼兒個性、社會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同伴關系是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因而對于今天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培養(yǎng)幼兒同伴交往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
在有關幼兒同伴交往的探索中,已有研究表明,幼兒交往能力缺乏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相反,積極交往的兒童,則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還有研究也表明,根據(jù)兒童早期的社會適應性,能夠預測他們成人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就這兩方面而言,探討幼兒交往發(fā)展的心理特點,研究幼兒交往行為,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幼兒,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fā)展。
(二)概念界定
對于“幼兒同伴交往”概念的解釋,我們首先需要對“交往”與“同伴交往”這兩個概念進行一定意義上的認識與理解。
1、“交往”的概念
哲學意義中的“交往”,是個體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基本需要。
在心理學上,“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或直接接觸。
在社會學中,“交往”是指人們特意完成的交往行為,或通過交往行為而形成的特定的社會聯(lián)系。
基于不同學科對“交往”內(nèi)涵的詮釋,本文認為只有把交往看作個體的存在方式,它才真正成為人的基本需要,也才真正意識到交往對于個體發(fā)展的。
2、關于“同伴交往”的解釋
關于“同伴”的解釋,學術界有很多論述,但尚未形成一致的界定。我們認為可以稱其為“同伴”應該具有兩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同伴”之間的年齡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二是“同伴”之間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應該基本相當。
因此,“同伴交往”可以解釋為,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主體間的人際交往,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動態(tài)的角度說,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物質品的交換,因為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都不能超出信息溝通和物質交換的范圍;從靜態(tài)的角度講,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人際關系(同伴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直接交往所產(chǎn)生的情感積淀,是人與人之間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紐帶。人際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是人與人之間最具有普遍性的聯(lián)系,它對于人的生活與發(fā)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作用。
3、“幼兒同伴交往”的概念 綜合上述對“交往”的理解以及對“同伴”、“同伴交往”的解釋,我們認為“幼兒同伴交往”就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或心理發(fā)展水平基本相當?shù)闹黧w與主體之間,運用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
二、幼兒同伴交往之現(xiàn)狀分析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豐富是人際關系的豐富。無論你是正在享受美好人情的溫馨、寬慰、甜蜜,還是正在飽經(jīng)人際沖突的煩惱、茫然、憤怒,你都不會懷疑,人不能沒有別人,人不能不與別人交往”。由此可見,人際交往構成了人類存在與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應當努力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主體交往是何種現(xiàn)狀呢?尤其對于幼兒,他們的同伴交往又是呈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現(xiàn)狀呢?為此,我們著重探討了幼兒的同伴交往行為,并從內(nèi)部、外部兩個方面對幼兒交往行為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
(一)時間不足
按照《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的規(guī)定,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在正常情況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于3小時。也就是說幼兒離園后至少要保證1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這段時間可以是游戲或體育鍛煉等。然而從實際的調(diào)查結果來看,幼兒交往的時間遠遠不足。幼兒同伴交往時間的不足將影響到幼兒同伴之間不能交往,不能參與同伴活動,也不能很好地將同伴活動完整地進行下去。
除了在幼兒園里同伴之間交往的時間不足,幼兒在家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就更少,除了和父母的交往,幾乎沒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進行同伴之間的交往與活動。
(二)空間狹窄
當前許多幼兒園的人數(shù)太多,班額過大,幼兒活動空間相對狹窄,給教師組織開展教育工作帶來不便,因此,幼兒一日活動中出現(xiàn)“三多”(靜坐多、等待多、排隊多)和“三少”(活動少、自由少、說話少),致使幼兒旺盛的體力與精力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泄,造成長期的心理壓抑,因憋悶、煩躁而使幼兒間互相攻擊性行為頻頻發(fā)生。
在當今多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社會里,父母往往過于保護和溺愛孩子,為了孩子的安全而采取限制孩子活動的方法,把孩子活動的空間限制在家庭,造成孩子與社會生活的隔離,也影響到孩子與人交往的技巧與能力。也有些父母因擔心環(huán)境兀然而很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一定程度上大大減少了孩子認識社會、認識他人的機會。再者,現(xiàn)在社會的居住環(huán)境與居住條件,也限制了幼兒的交往空間。
總之,幼兒活動空間和交往空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幼兒情緒的發(fā)展,對幼兒的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和行為也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
(三)排外心理
幼兒交往時間的不足與交往空間的狹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兒不能以積極良好的情緒參與同伴活動,甚至還使幼兒在面對同伴活動時具有極強的排外心理。
中一班的孩子們正爭著玩“長尾巴的老鼠”。這時,中二班的兩個小朋友被吸引了過來。剛才還起勁爭搶的孩子們,立刻停止爭吵,一起對這兩個小朋友發(fā)起了“圍攻”:“這個玩具是我們班老師做的,你們不能碰!”“不許看!你們班的玩具在那邊!”“你們快走!我們不跟你們玩!”……
由此可見,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比較狹窄,交往的范圍仍局限于同一班級,對于即便是同一年級但卻不是相同班級的幼兒,他們之間的交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排外”現(xiàn)象。
三、促進幼兒同伴交往之策略
幼兒交往、幼兒合作是未來發(fā)展、適應環(huán)境、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幼兒同伴交往關系更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幼兒同伴交往、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與必要。為此,我們認為應當從“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指導有效的交往方法、給予幼兒交往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建立家園合作的長效機制”三面來考慮發(fā)展幼兒同伴間的交往能力。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
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關系不僅指本班幼兒之間的交往,也包括不同班級幼兒之間的交往。在幼兒同伴交往中,由于他們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基本相當,因而他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形成的是互惠的關系。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不但能夠滿足幼兒的多種心理需要,使他們建立起強烈的團體歸屬感,而且通過同伴關系的發(fā)展,也能促進幼兒成就感的滿足。
因此,我們應該為滿足幼兒交往的這種生理或心理需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良好、適宜的交往環(huán)境,特別是積極組織幼兒之間的共同活動,為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創(chuàng)造條件,力求在活動中激發(fā)幼兒與人交往的意識。如,我們可以組織幼兒游戲,組織參加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組織參加社會實踐與生產(chǎn)勞動等,在各種豐富的交往活動中,通過幼兒的共同參與以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二)指導有效的交往方法
剛進小班的幼兒,由于他們年齡小又是初次離開家庭,對父母的依賴性難免很強。因而為了增強幼兒之間的交往,教師可以直接指導幼兒之間開展聊天活動、互幫互助活動,合作完成某一共同任務,如讓幼兒協(xié)調(diào)分工衛(wèi)生包干區(qū)的任務,既增強了幼兒的責任心,又很好地發(fā)展了他們的社會性品質。如此,在引導幼兒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同時指導有效的交往方法,使幼兒在交往中體會到同伴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意義,增強他們主動交往的意識。
從另一方面來說,交往是幼兒發(fā)展的一種社會需要,同伴之間的交往關系是他們最正常、最廣泛的社會關系,并且這種同伴關系應該得到最大的尊重。如幼兒在實際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他們的年齡小,缺乏對社會環(huán)境的判斷力,也不善于自覺遵守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尤其是在選擇朋友上,我們要給予正確的指導。
(三)給予及時反饋與評價
交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一方面,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認識自己也認識身邊的同伴,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學會表現(xiàn)自己,學會理解他人,與同伴相互溝通,建立友誼。另一方面,幼兒適應社會及與他人交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最需要我們教師積極的鼓勵、適時的指導、有效及時的評價。因此,只要我們發(fā)現(xiàn)、注意到了幼兒與人交往的勇氣、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能自覺遵守交往的規(guī)則,只要我們覺察到幼兒和合作交往中得到了愉快而又滿足的體驗,我們就要給予及時的反饋和積極的評價,使他們認識到交往的好處,萌發(fā)交往的意識,不斷增強與人交往的愿望與能力。
誠然,發(fā)展幼兒同伴之間良好的交往關系,我們教師不但要做個有心人,隨時捕捉教育契機進行培養(yǎng),更需要我們有一顆為了孩子發(fā)展的心,相信孩子的潛力,相信孩子的能力。
(四)建立家園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很多時候,父母對幼兒同伴的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將可能導致幼兒形成不同程度的社會傾向。如,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積極的、樂觀的、友好的,那么幼兒也容易形成積極樂觀的同伴關系的親社會傾向。反之,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消極的、悲觀的、脅迫命令式的,則幼兒在與幼兒的相處中容易產(chǎn)生沖突,其社會技能難以提高。
同時,教師的行為對幼兒同伴的交往也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并且,從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標來說,教師和家長應當成為友好真誠的教育伙伴,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
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此,教師與家長必須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共同關注幼兒的交往表現(xiàn),尤其是當發(fā)現(xiàn)問題時,家園兩方面要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
同尋求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的原因,及時糾正幼兒同伴之間不合理的交往行為,以促進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樓瑞芳.認識你呀真高興——記一次中班平行班幼兒交往主題活動[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6,(1).
[3]王瑞華.注重幼兒園環(huán)境的整體效應[J].幼教園地,1996,(3).
[4]顏潔,龐麗娟.論有利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J].學前教育研究,1997,(4).
[5]朱玉紅.試論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1996,(1).
[6]鄒泓.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功能及影響因素[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