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星 張東來
一般認為,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借助語言實現(xiàn)的,好像只有有了語言才能進行思想上的分析、綜合活動,只有語言才能形成概念。聾啞人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有沒有抽象能力?能不能在大腦中進行分析、綜合活動?能不能形成概念?要回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對聾啞人的智力活動做進一步的分析。
聾啞學校每一年的入學考查。實際上是一種智力測試。測驗項目有拼圖、擺積木、認實物、數(shù)數(shù)、計算等?,F(xiàn)舉例說明。
例1:畢同學,男,9歲,11個月出麻疹導致聾啞,無聽力,無言語能力。
1.拼大公雞圖片(分頭、身、尾三部分)。教師先示范一次,然后打亂,讓學生把圖拼起來。學生先拿一段(身)擺好(腿在下,放正),并用手按住不讓動,另一只手去拿第二段(雞頭)對上,然后拿來第三段(雞尾)對上。做得完全正確。
2.拼大肥豬圖片(剪為四段:頭、身、后腿、尾巴)。教師不再示范。畢同學把圖片一張一張都按正位擺好,用眼睛觀察一會兒,然后先把頭拿出來擺好,再一塊一塊地找(先身子、再后腿、最后尾巴)。最后拼成一個豬。也完全正確。
例2:王同學,女,9歲,致聾原因不明,她生下便無聽力、無語言能力。
1.拼大公雞。開始很羞怯,媽媽推她一把,才勉強去做。一只手隨便拿起一塊(頭),另一只手同時拿起另一塊(尾),拼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不對,然后又放下尾巴,拿來身子,對好后放在桌上,再把尾拼上去。這次做對了。
2.拼肥豬圖片。王同學隨手拿一塊(身子),看了看,放下,又拿起另一塊(后腿)看了看,又放下,再拿一塊(頭部)看了看沒有放下。他看看桌上剛才放下的幾塊,撿起身子和頭對上:又拿起后腿拼上去,最后撿起尾巴對上。這次也做對了,
這兩個聾啞學生,都是既不能聽,又不會說,還不懂手勢語的孩子。他們觀察事物,全靠一雙明亮的眼睛。那么,他們在拼圖的智力活動中,是怎樣進行思維的呢?
讓我們來分析他們的行為:當拿起的兩塊(頭和尾)拼不到一起時,他們會放下一塊(尾)去找另一塊(身子)的這個行為說明,在他們的腦子中能夠用已有的雞的形象與手中的圖片相比較。從比較到判斷,這是一連串復雜的思維活動。由此可見,他們的拼圖活動,始終是受大腦思維活動的指揮。
那么,他們的思維是表象思維嗎?拼圖活動本身是一項有目的、有意志控制的行為,是有思想的活動。在拼圖中不僅僅依賴表象(動物各部位的表象)進行活動,也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的指導作用。如,學生把頭部拿起來,這說明他有關(guān)于“從頭可以看出是什么動物”的經(jīng)驗。這種利用已有經(jīng)驗的思維活動,是抽象能力的表象,除了人之外,恐怕任何高級動物也不會具有這種能力。
關(guān)于抽象能力和概念的形成,可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3:認識物體測驗(實際上是一種記憶力的測驗)。
測驗材料:扣、橡皮、小刀、木塊、石塊、別針等六樣實物。
測試方法:從六樣物品中拿出幾種,讓學生看好,然后放回去,再讓學生把剛才看過的幾樣找出來。
測試對象:于同學,女,7歲,全聾。
1.教師把六樣實物放好,然后拿出三件,讓于看清(約10秒)便收回來,混在一起,再讓他找出來。于同學很快把三件東西找了出來。
2.教師增加難度,采用不同的扣子和橡皮。計三只扣子(黑、黃、紅)三塊橡皮(棱形、長條、方塊),這樣一共有6件物品。然后教師拿出一個黃扣子、一個紅扣子一塊棱形橡皮,三件,讓于同學記住。再把這三樣東西混在一起讓他找出來。結(jié)果他先拿出一塊棱形橡皮、又拿出一個黃扣子和一個黑扣子。(錯了一個,應(yīng)該是紅扣子。)
例4:數(shù)數(shù)測驗。做法很簡單:教師用一些小木塊或小核桃、畫片等,教聾啞小朋友數(shù)數(shù)。數(shù)一個伸一個指頭。教師先自己示范,然后讓學生自己做。
測試對象:張同學,男,8歲,一周歲發(fā)燒(青鏈霉素中毒)。實聾。
1.先一塊一塊數(shù),數(shù)到五停止(按順序數(shù))。
2.老師拿出兩個木塊,張同學伸兩個指頭。老師拿出三個木塊,他伸三個指頭。
3.老師拿出三個核桃,張伸出三個指頭。
上述測驗(例3、例4可以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可以看出聾啞孩子大腦中保存著豐富的實物表象,并且可以隨時用來與客觀事物相比較,選擇自己要找的東西,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二,實驗證明,這些沒有語言的聾啞孩子,確實有抽象思維能力。例3中于同學在第二次測驗中把紅扣子錯拿成黑扣子,這是他對扣子這一事物進行了抽象思維的表現(xiàn)(盡管不是言語的),也就是說他具有撇開扣子的顏色而拿出(兩個扣子)的抽象能力。這種現(xiàn)象在認實物的測驗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撇開橡皮的形狀等)。
第三數(shù)數(shù)的測驗進一步證明,聾啞兒童不但具有抽象能力,而且能形成數(shù)的概念。比如:拿出三個桃核(或三個別的東西)聾啞小朋友會毫不遲疑地伸出相應(yīng)的三個指頭。有人也許會爭辯說,這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三個手指的具體反映。對此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測驗中,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女孩子都比較羞怯,不敢大膽地做。當老師拿出四個木塊時,她不伸手,只是偷偷地看。只有當媽媽推她一把,才很不情愿地伸出四個手指。這說明,她用眼睛一看就已經(jīng)有了“4”的概念,只是不“說”(伸手指)而已。而“4”這個反映,已是脫離木塊、桃核或別的什么東西的更為抽象的概念。
責任編輯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