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可或缺”在現(xiàn)代生活中比較常見。如:
(1)巴黎的橋是一種美景,是巴黎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張祝基《巴黎的橋》,載《人民日報》1990年2月25日)
(2)我對許多國政官儀的了解顯得粗陋無知,唯有識別野心和陰謀方面,我有帝王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敏感和憂慮。(蘇童《我的帝王生涯》)
(3)年年如此,習慣成自然,既是金一趟良心歷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又是“義仆”楊媽的一份同情、操勞和“為尊者諱”的職責。(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顯然,“不可或缺”當解為“不可缺少”。且語氣似乎比“不可缺少”還要強。翻閱當下一些較多使用的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源》《辭?!返?,“不可或缺”都未見收錄。就是專門的成語詞典如《中華成語大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漢語成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南人民出社1995年)等也沒有收錄。這表明成語“不可或缺”的使用時間并不是很長,因而還未引起辭書編撰者們的注意。
理解該成語的障礙在于“或”。《現(xiàn)代漢語詞典》列有“或”的四個義項:①或許;也許。②或者。③(書)某人;有的人。④(書)稍微。顯然,這四個義項與“不可或缺”中的“或”都沒有關(guān)聯(lián)。
考之于古籍,“或”當是語氣助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如:
(4)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經(jīng)·小雅·天?!?
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三:“言無不爾承也?;颍Z助耳?!?/p>
(5)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藤文公上》)
(6)時人憚焉,莫之或與。(晉·葛洪《抱樸子·安貧》)
這類“或”一般與否定性無指代詞“莫”“不”等相照應。《漢語大詞典》稱之為助詞,《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稱之為語氣副詞。不過從后文談到的襯音作用來看,稱為語氣助詞似更妥。
明代以來,出現(xiàn)了一些與“不可或缺”近似的其他“不可或V”式。如:
(7)念卿夙膺重托,旦夕不可或無。已令近臣攜醫(yī)往視。(明·王世貞《皇明異典述》卷八)
(8)前因皇帝典學,功修正篤,辛鴻藻不可或離左右。(清·梁章鉅、朱智《樞垣記略》卷三)
(9)凡事屬瑣屑而不可或遺者,如一產(chǎn)三男,人壽百歲……(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八)
(10)刑律典章,亦既詳且備矣!雖然。禮可過于繁,而刑不可或繁也。(清·呂熊《女仙外史》第八十四回)
上面各例的“不可或無”“不可或離”“不可或遺”“不可或繁”等,語義顯然分別與“不可無”“不可離”“不可遺”“不可繁”等相當,“或”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或”除了加強語氣外,還有襯音作用,這與漢語的韻律節(jié)奏有關(guān)。漢語的自然音步是雙音節(jié),再長就是“四字格”(參看馮勝利《論漢語的自然音步》,《中國語文》1998年第1期),因而“不可缺”顯然不如“不可或缺”的韻律和諧。說“不可缺”不如“不可或缺”的韻律和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句法上的因素。“不可或缺”作謂語或定語比較自由。如:
(11)總之,審計是發(fā)展經(jīng)濟不可或缺的監(jiān)督機制。(定語)
(12)舉凡國計民生之事,宏觀調(diào)控不可或缺。(謂語)
而“不可缺”呢,一般只能作謂語,很少作定語,例(11)如果換成“不可缺”就很別扭。
一個句法成分,在韻律上越和諧,使用的范圍就越廣,這是語言的本質(zhì)——交際工具所決定的。正是為了達到最佳的韻律效果,加之“或”自上古以來就具有加強語氣及襯足音節(jié)的功能,在“不可V”格式中加“或”構(gòu)成“不可或V”就很自然了。
從語義上看,與“不可或缺”相近的是“不可或無”;甚至我們有理由相信,“不可或缺”正是對“不可或無”的取代。因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不可或無”罕見,而“不可或缺”卻常見諸口語或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