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fā)現近年來各地中考文言字詞試題的共同特點,我們統(tǒng)計了2005至2008年22個地區(qū)的中考試題(以下簡稱樣本卷),總結試題呈現的一些規(guī)律,同時比照現行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教科書,從試題賦分、考查內容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言字詞試題考查內容統(tǒng)計
在考查內容方面,除去重復字詞,2005至2008年88套樣本卷中共考查文言字詞251個,個別字詞在多套樣本卷中均有出現,考查率相對較高。為使大家對考查內容有總體的了解,我們以表格形式列出4年來88套樣本卷所考查的全部文言字詞(見下頁):
分析表格內容,可以發(fā)現四年來文言字詞考查所呈現出的幾個特點:
首先,文言實詞在考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實詞是文言文的主體部分,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難點,能否正確理解文言實詞直接影響到對句子和文言篇章的理解。88套樣本卷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以動詞、名詞為主,有對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的考查,但沒有涉及已消亡的歷史詞,如官名、地名等內容。對實詞的考查重點是字詞釋義,但也有部分試題考查了“名詞動用”的知識點,涉及了實詞用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多數以用法辨析為主,考查內容多為重點虛詞,題目以選擇題居多。
其次,從考查頻率來看,88套樣本卷重復考查的頻率并不高,有71.7%的文言字詞在4年樣本卷中僅出現過一次。統(tǒng)計發(fā)現,考查頻率較高的字詞以文言虛詞居多??疾榇螖底疃嗟氖恰爸?,它在4年樣本卷中共考查了16次。其次是“去”,考查了15次。“以”考查了12次,“于”考查了9次,“為”和“走”考查了7次,“湯”“而”“是”考查了6次。另外,“聞、詣、亡、名、其、間、故、俟、好、期年、絕境、私、異、使、絕、被、卒、歸、素、陳、患、若、刺”等字詞考查率也比較高。文言虛詞的反復考查與虛詞數量少、運用靈活等特點有很大關系。
最后,表格中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即文言字詞考查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少有雙音節(jié)詞,這主要與我國古代漢語中單字多能獨立成詞有很大關系。樣本卷對雙音節(jié)詞的考查以古今異義詞為重點。
以上提示我們在教學時要把握不同文言字詞的不同特點。學習實詞重積累,在閱讀中不斷引導學生了解實詞意義,尤其要重視古今意義不同的字詞的理解。虛詞的學習更適合在比較中進行,通過例句分析幫助學生了解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
此外,考查內容也與考查形式有很大關系。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考查學生對詞語理解的準確性;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絕大多數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考查重點是對虛詞用法的辨析。
二、考查內容與三版教科書文言字詞比較
88套樣本卷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各地中考紛繁復雜的測試內容由此可見一斑,為發(fā)現中考樣本卷考查內容與教科書文言字詞內容的聯(lián)系,我們以88套樣本卷為例,同時統(tǒng)一計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三版教科書中的字詞注釋以及課后習題明確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并將兩者加以比較。
2005至2008年舶套樣本卷中,除去重復字詞不計,共考查文言字詞251個,其中有164個字詞在三版教科書中都明確給出了注釋,所占比例為65.3%;有70個字詞出現在人教版、蘇教版或語文版教科書中,這類字詞占27.9%;另外,“邂逅、免、遣、寶、返、錄、夸、設、皆、南、瀉、頤、示、縛、贍、化、逼”等17個字詞在三版教科書中均沒有出現,所占比例為6.8%。
數據顯示,在文言字詞注釋的選擇上,多數情況下三版教科書都“不謀而合”,但仍有27.9%的字詞只在某一版或某兩版教科書中出現。這與三版教科書共同篇目不同有著較大關系,人教、蘇教、語文三版教材中共出現文言語段85篇(含文言白話小說,不含詩歌),其中共同篇目僅21篇,絕大部分屬于不同篇目,這成為各版教科書選詞不同的一大原因。另外,即使篇目相同,不同版本教科書也在字詞注釋上出現了細微差異,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選詞不盡一致。
在三版教科書中都沒有出現的字詞比例是最小的,僅占全部字詞的6.8%,而這一部分更值得我們推敲。從出現時間上看,這17個三版教科書中都沒有明確注釋的字詞遍布于樣本卷中,并沒有在時間段上呈現出明顯的變化。這17個字,除方位詞“南”考查了兩次以外,其余16個在4年中僅考查過一次。這些字詞大多出現在中考試題課外文言文閱讀部分,在這17個字中,除了“寶”和“瀉”出現于三版教科書都選錄了的篇目《醉翁亭記》,“錄”出現于《送東陽馬生序》與《鳴機夜課圖記》外,其余字詞都出現在三版教科書未載入的篇目中。課外文言文閱讀本是讓教師和學生都倍感撓頭的難點,但是從實際難度來看,出自課外的文言文閱讀并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困擾。相較于一些三版教科書中都明確標示的字詞解釋,四年來出現于樣本卷卻未在三版教科書中現身的文言字詞顯得更為容易,“邂逅、免、遣、返、皆、示、逼”等字詞實際上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并無明顯區(qū)別,不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由此看來,教材外的文言字詞尚不足以成為學生閱讀中的“攔路虎”。這些內容,與其說是考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倒不如說是要求學生能活用文言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