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伴著《思鄉(xiāng)曲》,教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
師: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欞,灑進房間。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朦朧,思鄉(xiāng)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教室內鴉雀無聲,學生完全沉浸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
師:大家聽得很投入,這么好的一首詩,同學們想不想學一學?
生:想!
師:那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xiāng)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初步感知詩歌蘊涵的深情。
(學生朗讀)
師:哪位同學來談一下讀這首詩的感受?
生:悲傷、凄涼,是一種隱藏在思想深處的說不出的痛。
生:無奈、惆悵,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到一縷鄉(xiāng)愁綿綿不絕地襲來,仿佛聽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
(學生鼓掌)
師:很好!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大家認為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么語調、語速來讀呢?
生:語調深沉,語速舒緩。
師:為什么?
生:因為作者表達的是一種思鄉(xiāng)的愁緒。
師:說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讓我們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齊讀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進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
(學生齊讀)
二、品味賞析,感受詩歌的內涵美
師:鄉(xiāng)愁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非常抽象的一種思鄉(xiāng)之情,但是詩人筆下的鄉(xiāng)愁卻讓我們觸手可及,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你認為詩人借助了哪些具體可感的意象來表達鄉(xiāng)愁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非常準確!詩人借助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xiāng)愁一樣嗎?
生:不一樣。四個詩節(jié)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jié)寫的是家愁,最后一個詩節(jié)寫的是國愁。
師:你分析得很透徹。小時候想媽媽時,可以寫一封信,貼上一張郵票,這張郵票可以把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送到家鄉(xiāng);船票雖窄,但卻可以使作者乘上輪船來到心愛的妻子面前。這兩個事物都融入了作者深深的鄉(xiāng)愁。而墳墓卻不同,當作者來到母親的墳前時,無論怎樣也不能和母親相見,縱有千言萬語又能向誰訴說呢?讀這一節(jié)時,我們一定要把那種“哀”讀出來。而第四個“海峽”則又進了一層,如果說“矮矮的墳墓”是死別,那么“淺淺的海峽”則是痛于死別的生離。祖國大陸就在對岸,可“淺淺的海峽”就是過不去,他只能眷戀,至此,詩歌的感情由鄉(xiāng)關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戀。
師:通過以上分析,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會有新的認識和感受,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認識和感受,再朗讀一遍這首詩,注意讀出每個詩節(jié)所表達的不同的感情。
(學生齊讀,朗讀效果有明顯進步。)
師:同學們的朗讀越來越精彩,但似乎還缺點什么。還是讓我們從詩人的經歷中去尋找答案吧!
(展示課件: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縣,1928年生于南京。少時異地求學,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江南到四川,從祖國大陸到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到最終回轉臺灣,后來在感到回鄉(xiāng)無望時。寫下了這首《鄉(xiāng)愁》。余光中說:“對這塊土地來講,
曾經缺席了四十年,回來已經很晚了,早就應該回來看看了?!薄拔覒c幸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四書》《五經》的傳統(tǒng)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鄉(xiāng)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xiāng)愁是單薄的。我慢慢地意識到,我的鄉(xiāng)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生:我感覺,我們沒有詩人那樣的漂泊經歷和文化體驗,所以朗讀中缺少一種人生滄桑感,顯得單薄了一些。
師:是啊!寫出《鄉(xiāng)愁》這樣詩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沒有深切的體察,沒有椎心泣血的經歷很難有如此的情懷。余光中說:“鄉(xiāng)愁,如果僅僅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簡單,同鄉(xiāng)的鄉(xiāng)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個讀書人的鄉(xiāng)愁是把空間加上去,乘上時間,乘上文化的記憶,乘上滄桑感,這種鄉(xiāng)愁就是立體的。”一切文學皆人學??此坪唵蔚奈淖直澈笸N藏著作者杜鵑啼血式的悲鳴?!白x詩要像演奏家那樣把詩的生命激發(fā)出來”,這樣的朗讀才有震撼力。請同學們再次朗讀詩歌,用自己的心靈探測器,細細品讀詩歌的精妙之處,然后分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分小組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表明詩人的“鄉(xiāng)愁”越來越濃、越來越重,如油畫的著色,逐漸加深。
師:你抓住了理解詩歌的關鍵——意象,非常好!
生:我認為“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幾個表時間的詞用得好,它們準確地表現了人的成長歷程,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師:你讀懂了詩人殷殷的赤子情懷,很好!
生:“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幾個方位詞也用得好,用空間上的隔離來表示詩人產生的鄉(xiāng)愁。
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非常精彩!
生:我認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它們準確地形容了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xiāng)情。而且疊音詞的運用造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惆悵的基調。
師:了不起!分析得頭頭是道,老師佩服你!
(老師豎起大拇指)
生:我認為這首詩的結構安排得很好,離變化于對稱統(tǒng)一之中。全詩采用“鄉(xiāng)愁是……”的句式,既寫出了鄉(xiāng)愁,又分清了層次脈絡。節(jié)與節(jié)之間整齊均衡,每節(jié)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筑美。
師:把握住了詩歌的內在聯系,你的發(fā)現也很有價值!
三、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童境美
師:好的詩歌是讀不盡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詩歌營造的意境中飛翔。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節(jié),但是每一個詩節(jié)都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滄桑和難以言表的哀愁,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詩節(jié),發(fā)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出余光中先生營造的那一幅幅圖畫,以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生:我選擇的是第一節(jié)。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黃的油燈下,一位少年正在寫家信,信寫好后,貼上郵票,手托兩腮,想起了母親送兒去遠方的那一幕:少年滿臉傷感,手拎著行李箱,走在碼頭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親的一聲:“別忘了,到那邊來信,——孩子!……”少年哭了,母親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間。母親仍然佇望著,佇望著……
(學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是對你的最好的評價。你的發(fā)言讓老師想到一首詩——《游子吟》,我們一起來背一下吧!
(師生齊背《游子吟》)
生:我選擇的是第二節(jié)。一個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憶起與妻子的相識、相依,又想到相互離別的情形,潸然淚下。如果能配樂的話,我選《送別》這支曲子。
師:“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創(chuàng)意很好!
生:我選擇的是第三節(jié)。到了后來,“我”32
終于回到故鄉(xiāng),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冰冷的墳墓,而不是母親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墳前痛哭:母親呀母親,你在哪里,不孝兒回來了!
(學生哽咽,眼睛里閃爍著淚花。)
師:這位同學把自己的感情真正投進去了,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
(學生熱烈鼓掌)
師:在這四幅畫面中,老師比較喜歡第四幅。每當讀到第四節(jié)時,我的腦海里還不時地涌現出于右任先生的畫像。(課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圖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而當時他的妻子和長女卻留在了陜西咸陽。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別想念大陸,想念他的家鄉(xiāng),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兒。他常常登上臺灣的高山之巔眺望大陸,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任淚水肆意地流淌?!昂R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據說狐貍死的時候總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動物尚能如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又怎能忍受這種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家鄉(xiāng)看一看,看一看家鄉(xiāng)的親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卻不能回啊!一灣“淺淺的海峽”卻鑄成他永遠的遺憾!他在去世之前,曾寫下一首哀詩——《望大陸》(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p>
師:余光中與于右任先生相比,是幸運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終于跨過這灣海峽,重返闊別43年的大陸。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二十多次返回大陸,參加各種文化活動。2003年當他與到機場迎接的侄兒緊緊地握手時,一向健談的余光中先生哽咽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唯有兩行熱淚自腮邊滾滾而下,砸在機場的土地上。“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福建永春縣洋上村。這一天距他上次回鄉(xiāng)已整整70年。(課件播放余光中回鄉(xiāng)圖片)同學們,海峽兩岸20世紀的國之鄉(xiāng)愁,我們希望早日解決,再也不能讓這種歷史的國愁延續(xù)下去,這需要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華夏兒女共同努力啊!同學們,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詩,共同企盼海峽兩岸早日統(tǒng)一!
(學生深情地朗讀)
四、遷移拓展,感受詩歌的創(chuàng)造美
師:我們在感受詩人這種真摯的思鄉(xiāng)情感之余,何不來嘗試一下,模仿“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寫一寫鄉(xiāng)愁,體會一下創(chuàng)作的快樂?
(學生思考、寫作)
生:鄉(xiāng)愁是深秋的楓葉,飛旋于天地之間的精靈,舞蹈著我的雙眸,壯烈著我的文字,超脫成尋根的紅色感嘆號。
師:非常有詩意,意境很美!
生:鄉(xiāng)愁是一輪明月,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絕唱。
師:能和古詩詞聯系起來,學以致用,不錯!
生:鄉(xiāng)愁是風霜刻下的皺紋,請讓我為你擦去未干的淚痕!鄉(xiāng)愁是歲月發(fā)出的請柬,請讓我為你敲響心靈的琴音!
師:好凄美的思鄉(xiāng)曲!富有音樂美啊!
生:鄉(xiāng)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游子的心扉……
(熱烈鼓掌)
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沒想到咱們班有這么多的詩人,把我又一次帶入了思鄉(xiāng)的愁緒。鄉(xiāng)愁是音樂中柔美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戀歌。今天我們所學的這首詩是余光中先生系列鄉(xiāng)愁詩中的一首。他還有一首鄉(xiāng)愁詩在華人世界也廣為傳誦,那就是《鄉(xiāng)愁四韻》:“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二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課件展示詩歌)在這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我愿把它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讓我們用一生一世去品味一個游子地理的鄉(xiāng)愁、歷史的鄉(xiāng)愁和文化的鄉(xiāng)愁!
(課件播放羅大佑演唱的《鄉(xiāng)愁四韻》)同學們一起來唱,好嗎?
(在師生同唱中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