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繼承《詩經(jīng)》、漢樂府以來的敘事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敘事詩,塑造了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叭簟薄叭齽e”就是這樣一組敘事詩。在這組敘事詩中,杜甫將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熔鑄成篇,真實地再現(xiàn)了安史之亂中,唐王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歷史畫卷,因而被后人譽為“詩史”?!妒纠簟肥瞧渲辛鱾髯顝V、最受后人推崇的一篇。
對《石壕吏》,宋黃鶴注曰:“觀‘急應(yīng)河陽役’之句,當是乾元二年九節(jié)度之師潰,子儀斷河橋,以余眾保東京時作?!庇纱丝芍嗽姰斪饔谔泼C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九節(jié)度使大敗于鄴城之后。宋王回評此詩云:“驅(qū)民之丁壯,盡置死地,而猶急其老弱,雖秦為闖左之戍不甚也。嗚呼!其時急矣哉!”此詩生動地描繪了鄴城兵潰之后,為了抗擊安史叛軍,唐朝百姓被迫從征,以至家破人亡的悲慘畫面,展現(xiàn)了杜甫深切的憂國憂民情懷。整首詩情節(jié)完整,對話生動,反映現(xiàn)實深刻。詩中主要人物老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對老婦的性格特征卻一直未見深刻闡釋。直到明末清初,王嗣爽著《杜臆》,評點《石壕吏》之后,才使得人們對老婦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王嗣爽評云:
此老婦益女中丈夫,至今無人識得。“吏夜捉人”,老翁走,此婦出門,便見膽略,而胸中已有成算。老翁之逃,婦教之也。吏呼則真,而婦啼一半妝假,前致辭未必盡真也。三男亡其兩男,存者偷生而不敢歸;家下止一乳孫,母戀子故未來。然無完裙,不堪偕汝去,寧使老嫗隨至河陽執(zhí)炊,不敢辭也。吏雖怒,而到此亦心軟矣。非不知有老翁在,而姑帶老婦以覆上官,必且代婦致辭而縱之使歸,所云“備晨炊”,設(shè)詞也,吏不知也。此語夜久始絕,至晨行而獨與翁別,則婦夜去矣。翁亦自知可免,故敢出而別客也。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婦當倉卒之際,而智如鏃矢,勇如賁、育。辯似儀、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而公詳述之,已默會到此矣。
王嗣奭強調(diào)指出,石壕老婦是杜甫著意刻畫的一位“智如鏃矢,勇如賁、育,辯似儀、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如此評價,前所未有。首先,此老婦極具膽略。在石壕吏夜半抓夫的緊急關(guān)頭,身為一家之主的老翁聞聲跳墻而逃;老婦卻毫不畏懼地去開門抵擋抓兵之吏,正是所謂勇如賁、育(孟賁、夏育)。其次,老婦極富智慧。王嗣奭認為,老翁的越墻出逃并非臨危自存之舉,而是老婦權(quán)衡、安排的結(jié)果。老婦之所以安排老翁逾墻逃走,正是出于家庭大局的考慮。因為保住了老翁,也就保住了目前家中僅有的男丁,“乳下孫”也就有了依靠,眼下這個已經(jīng)破碎不堪的家庭,也就可以暫時得以保全。因此,老婦安排老翁逃走,實乃“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兩全之舉,老婦的智慧由此可見。而且所有這些考慮、安排,在老婦聞聽有吏捉人之后,開門迎吏之前,就已經(jīng)斟酌妥帖,并實施完畢。其時間是如此之倉促,而老婦之反應(yīng)卻又如此之迅速,遠非一般人所能及,正是所謂“智如鏃矢”也。此外,老婦的智慧還體現(xiàn)在她和石壕吏的應(yīng)對上。開門之后,面對大呼不止、兇如惡煞的抓兵之吏,老婦將自家的苦難進行了哭訴:“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zhàn)死”“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婦的傾訴意在向石壕吏表明:自己家中已經(jīng)實在無人可征。老婦的哭訴甚為凄慘,令人不堪,以致“吏雖怒,而到此亦心軟矣”。王嗣奭認為,老婦的哭訴有一半是在裝假,哭訴的內(nèi)容亦未必完全真實。初讀此評,令人有些不解,甚至對老婦的人格產(chǎn)生了懷疑。然而當我們將已經(jīng)逾墻而走的老翁和老婦哭訴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時,便可明白,老婦所言的確并非完全屬實。因此,老婦的哭訴,既是在為已經(jīng)失去的親人而悲戚,亦是在運用手段,以博得石壕吏的同情。她想通過自己的訴說使石壕吏相信,自己家中已經(jīng)悲慘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這樣便可以使石壕吏不再糾纏,從而保住老翁,保住乳下之孫,保住這個已經(jīng)破碎的家。王嗣奭之所以稱老婦具有儀、秦(張儀、蘇秦)之辯才正緣于此。
為了保住自己破碎的家庭,也為了動蕩飄搖的唐王朝,老婦在痛陳自家悲慘境況之后,又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崩蠇D向石壕吏表示,愿意以自己年邁衰弱之軀,急應(yīng)河陽之役。其大義凜然、勇于赴死的性格赫然可見。在王嗣奭看來,石壕老婦就是這樣一個“智如鏃矢,勇如賁、育,辯似儀、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經(jīng)過王嗣奭的評說,老婦形象變得愈加豐滿、生動。老婦已不再只是一個深受戰(zhàn)爭迫害的下層百姓,更是一個充滿智慧、膽識過人且富于犧牲精神的女中豪杰。王嗣奭的評說對于我們深入認識老婦的性格,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主題,無疑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