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漢區(qū)小學教研室
回歸與升華
———解讀江漢區(qū)小學本色課堂
■武漢市江漢區(qū)小學教研室
課改以來,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推進,我們對課堂有了新的定位: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課堂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是教師智慧充分展現(xiàn)的場所……于是,教學內容豐富了,更富于生活氣息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進行了大范圍深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教師的角色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課堂氛圍與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了許多鮮活的、充分體現(xiàn)新理念成果的經(jīng)驗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我們被許多形式上的東西迷惑著:一味地追求密度高,節(jié)奏快,過多過雜的教學內容,過多地追求高科技的手段,過于遷就評價……過分追求課堂教學中的“那些容易感受和感知”的形式手段。
本色課堂就是我們對現(xiàn)行教學狀態(tài)觀察、思考后的一種追求目標,或者說是我們深感課堂教學某種不如意后的一種訴求,是對課堂教學應有狀態(tài)的一種回歸和升華。
在展開這個題目之前,首先我們想對“本色”這個概念作一語義學和社會學的厘清。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本色”的解釋是:(1)本來的顏色。(2)本行,本業(yè)。(3)本來面目。(4)謂質樸自然,不加矯飾。這是關于“本色”作為語義學的全部內涵,從價值取向上看,對其性質是肯定的,即不忘初始,初衷,路線正當?shù)?。但從社會學意義上看,它實際是一個中性詞,即本來的,樸素的,自然的樣子,有褒貶之分。但也正是社會學的意義對語義學的影響,人們賦予本色常是正面的意義,即褒的意義。我們選取的也是這個褒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在進行一段之后,我們就應該回頭看看,審視一番,有所檢點,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總結。本色課堂就是我們對現(xiàn)行教學反觀與審視后的一份結果。
下面我們借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從學習本色、教學本色和學科本色三個方面,一一論述本色課堂或課堂本色。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英國生態(tài)學家Tansley于1935年提出來的,它指出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學習就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它對于學習主體的意義在于,學習首先是由學生的各種生命元素完成,它包括思想、性格、智力、情緒、意志、興趣等,它們是學習的第一本色,要實現(xiàn)這一本色。就需回歸如下幾點:
首先是主體地位。學生以學為主。而學習需要自覺,學習需要主動,學習更需要付出。預習、聽課、復習、練習、拓展、創(chuàng)造,從來就不是件輕松的事,必須有高度的注意力,強烈的上進心,百折不回的毅力與頑強拼搏的精神。學生要視這些為學習和成長的義務,本色課堂中的學生也必須完成這份義務。同時本色課堂也提倡義務與權利的統(tǒng)一,要求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享有的權利還給學生。這些權利包括自由表達與展示的權利;隨時質疑和爭辯的權利;自選學習內容和安排活動的權利;偶爾出錯或者越軌的權利;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的權利等。落實了這些義務和權力,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夠得到保證。
其次是自我實現(xiàn)。由不知道到知道,由對一事物無能到對一事物有能,這就是成就感,“從不會到會”在學生心理上產(chǎn)生的自我實現(xiàn)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學習的又一本色。在課堂讓學生充分顯露這一本色,是提高學習效率最有效的途徑。從人性上講,這也是課堂本色最見生命底蘊的元素。這里要回歸的不僅是優(yōu)秀生的自我實現(xiàn)感覺,重要是要讓不同層次的有差異的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讓學困生表現(xiàn)困難,讓優(yōu)等生解決困難,這里實現(xiàn)的不僅是學生相長和教學相長,更是培養(yǎng)了互愛互助的人文精神。這對歷來的精英教育是一種否定,同時,又絕不會埋沒精英。從一種生態(tài)效果講,金子永遠是金子,泥土同樣是大地的主人。
其三是享受學習。享受學習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習是動態(tài)的,又是靜態(tài)的。它受一種心理情緒籠罩和驅使。擁有知識是快樂的,使用知識具有成就感,這種快感最為形象的就是大詩人蘇東坡描述周瑜用兵“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識對于人的意義就是如此。但獲取知識肯定是艱苦的。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對求知學習最簡括的表達。但如果認識了學習知識的快樂,了解了擁有知識的意義,那學習的艱苦過程就充滿了享受。就如登山,一步步攀登,大汗淋漓,但只要回頭四顧,滿眼風光,一覽眾山小,學習的快樂立即油然而生。這里有認識,有意志,更有豪情。課堂上固然不必豪情滿懷,但必定深藏學生心間。因為學習喚醒了生命最深沉的主體意識,他以其生命的能力直接接通了大千世界的靈犀。這才是本色的學習和學習的最本色。
最后是生命成長。求知快樂,學業(yè)有成,最終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學生是社會的明天,這一點至關重要。對于人,知識是不可或缺的,但知識的作用常是雙重的,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曰“成亦蕭何敗亦蕭何”。文明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精英犯錯誤其破壞性遠比平庸的人要大得多。所以必須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知識,打造學生健全和健康的生命能量。有一種觀念,以為種種教學方法無本質區(qū)別,條條大道通羅馬,途徑似乎不是目的,過程似乎也無關宏旨。其實不然,對于教學,學習的每一點滴,除了知識之外,環(huán)境、方向、情景、目標、榜樣等等,都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它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近些年媒體報道了一些名牌大學學生的一些不良表現(xiàn),直接原因固然很多,但根子都追溯到本色學習上來,他們之所以走上惡劣的道路,就是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形態(tài)被扭曲,學習本色被污染。
對于課堂,或者說對于學生而言,學習肯定不是孤立的。沒有老師指導的學習是不可想象的。在談學習本色時,我們引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予以論述,實際就已經(jīng)談及教師作為一個學習元素而存在。
師者,導師也,引路人也。沒有老師,可以說人類文明即斷流,即便自學者其實書本上也有一個看不見的老師的影子。但老師這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因子,究竟怎樣擺,老師究竟怎樣把握才會有教學之最佳效果呢?這是一個永遠都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師作為有性情的人,也有可能信馬由韁。這里我們結合學習本色,引出一個古老成語——文質彬彬,以求推陳出新。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雍也》,其語境為——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說的是怎樣做一個君子,于教學上我們引申為怎樣把握好分寸。這里“質”是“質樸”的意思,“文”是“有文采”,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教學藝術,“史”則是“浮夸矯飾”?!拔馁|彬彬”則是教學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在這里也就是我們追求的教學本色的回歸與升華,也就是在教學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教師元素作用的最大化。針對當下課堂問題,以下方面可為努力突破口。
1.關注點變化。從關注學習者眼前的成績轉變到關注學習者的生命狀態(tài),也可以說教師的目光應該從“短視”到“遠視”。如此轉變,教師就不會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而肯定會關注學生能力的形成,關注每個生命個體在生態(tài)場中的情緒、意志、注意力諸方面的變化,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是否科學,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凡是不利于形成三維目標的行為就會被主動舍棄,過多脫離學生發(fā)展實際的一成不變的預設或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精心設計、而讓學生跟著老師轉來轉去的花里胡哨的教學方法也會自然“叫?!?。學會學習、終生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等,就會受到高度的重視。
2.師生互相學習。學生進課堂就是學知識,這是常理,但不是拿東西。但既是學知識,不是拿東西,怎樣讓學生學好,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學,就有一個老師了解學生需求的任務。其實,即使學生進課堂就是像拿東西一樣拿知識,也存在一個怎樣讓學生好拿的問題。因為學生走進知識的課堂拿東西,確實還存在一個知識高度和深度的問題,也不并是探囊取物。所以西方有教育家認為,走進課堂,學生應當涅槃為先生,先生走進課堂應當涅槃為學生。這樣課堂的本色就回來了,知學而教,知教而學,這就是教學本色。我們傳統(tǒng)教育中所說的教學相長,大致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但它更側重于從學生的疑問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老師被學生問窮了,再去翻工具書,這固然也是好事。但老師主動提高認知,主動向學生學習,使教學互生,這樣教與學這一生態(tài)的雙重系統(tǒng)就都生動了。就存在言之,它應是最樸素的,就效果言之,它又是最見活力的。
3.角色的轉變。就教的層面講,教師在課堂上居于主導地位,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學作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看,師與教就無疑地要退于輔助地位。由“老師”轉變成“導師”、“導引者”,應該從“前臺”轉到“后臺”,從課堂回到“課后”,從過去的“主講”轉變到“善喻”。老師不是“操手族”,也不是“無為而治”,應該研究自己作為教師該做的事。比如過去我們以講為能事,以善講為榮耀?,F(xiàn)在,我們要回歸到“教”的本義上去,研究“喻”,以“善喻”為追求?!抖Y記·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闭n前的輔導,做到巧妙引導而決不牽著學生鼻子走;預習復習時,做到規(guī)范要求而決不壓抑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和個性張揚;課堂上學生有了無法解答的問題,做到適度啟發(fā)打開思路而決不把答案和結論直接告知學生……這就是回歸了教學本色,做到了去矯飾,不唯教學藝術而教學藝術,做到了師生相互學習,師生相互角色涅槃,也就找到了教學本色。
如此,我們也就做到了夫子說的文質彬彬,既不過分張揚老師的教學藝術,又能把老師教學藝術發(fā)揮得恰到好處,甚至淋漓盡致。這樣教學本色就升華了。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其優(yōu)秀的教學,影響學生常是終生的,甚至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好的課堂教學,永遠不會囿于教室的四壁粉墻,它會由課堂而達于大千世界,由校園而進入社會歷史,由孤立的帶著老師性情和體溫的學科知識達于對科學的熱愛……許多文化名人,給社會做出貢獻的科學大師,其最初發(fā)動力就源于他的一個好老師的成功的教學。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本色,其實也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本色。
學科本色至少包括知識、社會需求和社會影響等因子。也就是說它關系到我們的課堂或者說我們的學校教育輸出了什么,又產(chǎn)生了什么,或者可能產(chǎn)生什么。這又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涉及到一個更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今天又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與世界接軌,西方思潮洶涌而來,而剛過去不久的左傾時代余緒不散。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關注我們在學科本色中究竟弘揚什么。從社會、學校、課堂到人,我們覺得學科本色最要緊的最核心的是價值追求,最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要的是知識基礎。它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必須記住的知識,這是要正視的,無論是哪個學科,無論教學怎么改革,這都是基礎,所謂知識的傳承也是這個東西。沒有這個東西,所謂文明傳承,人才輩出,都是空中樓閣。二是思想技能,這是知識活的應用,學知識不是為了做有腳的書柜,而是要做社會的能工巧匠,能建設國家,造福社會。三是做什么人,有了知識,成為能工巧匠,是為人民服務,還是謀私,或是為非作歹。這是課堂本色一開始就要關注與堅持的。
第二是學科特點。不同的學科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課堂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嚴格按照學科課程標準完成教學,但相對于學科教材,教學時間總是有限的。這樣,學科本色的價值就是要把最能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最有價值的內容和學習方法教給學生,這既是作為學科內容的傳承,又可以依靠學科獨有的魅力去“征服”學生。其次就是教師學科專業(yè)教學素養(yǎng)的顯示,這是老師主導性的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有學習能力,就像旅行者,有資費,有遠足的體魄,但好的導游可使他更享山水形勝之妙。這就是教學的作用。再次是讓學生主動實踐學科價值,走出課堂,了解社會,協(xié)助或幫助社會某些方面人士,解決某種工作或社會問題。哪怕是站站馬路,管管紅綠燈,它可使學科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學科和社會的認識。歷史是在偶然中寫成的,生命到處都是機遇,這常常是學科影響學生長遠的不經(jīng)意的手段。
第三是人文關懷。學科內容常常是專家按科學的原則,經(jīng)過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又精心撰寫而安排定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科內容又從來是歷史性的。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人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昨天的正確認識今天或者會顯出偏差。這不是專家的問題,也不是學科的問題,或者教材的問題,而是說學科教學一定要站在真善美的立場,正確消化學科教材,真正與時俱進地把握學科本色,最終落實為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人的問題。對于學科本色,重要的是從文學讓我們看人性的美好和人的心靈是多么豐富,從歷史讓我們看到文明的進步是多么艱難,我們的祖先經(jīng)歷了怎樣曲折坎坷才走到了今天,而科學又是多么奇妙,發(fā)現(xiàn)科學給人類多大喜悅,又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恐怖……但我們又應該看到,無論社會進步之路多么曲折,但我們的國家總是一天天在好起來,人類總是在一天天進步,人們得到的時代進步的陽光總是一天比一天多,現(xiàn)代化的春風總是吹拂著更多的人們。這樣的學科本色,就是要讓教學雙方在心靈深處生長出更多的人文關懷。求真,向善,愛美。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品質和素養(yǎng),這樣我們的學科本色才真正落實到位了。
本色課堂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回歸學習、教學和學科本色,就是要認清各種元素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tǒng)一體,它們必然地呈現(xiàn)如下生態(tài)特性:(1)課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個內在的結構功能,是課堂本色應該找回的一種最佳狀態(tài)。(2)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其結構越復雜,元素越多,自我調節(jié)能力越強。這也是我們認真關注課堂本色根本的心理原因。(3)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兩大功能,要經(jīng)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育過程。
本色課堂,從學的狀態(tài)到教的成效,乃至學科本色正是這一過程的完整體現(xiàn)。做到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行,做好某一方面也不成,必須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才能做好。這樣,學習、教學、學科諸因子全面啟動,本色課堂必然凸現(xiàn)三個一,一個本位,一項核心,一種氛圍。即學生本位,核心就是學與教兩個方面品質的提高,氛圍即一個自由快樂的課堂氛圍。擁有了這三個要素就回歸了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的,并升華了課堂教學的境界?!叭齻€一”不是各自孤立,應是辯證促進的,同樣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學生本位,這自不待言。認識這個本位,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可有花無葉,這就是教師的地位。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是今天知識的傳授者,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不承認這種文明角色是不對的,不充分認識其意義也是一種盲目。有了本位就有了核心,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了學業(yè)、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也發(fā)展、成就了自己。與此相扣的是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由快樂地學習,求知的熱情得到釋放,智慧的細胞得以活躍,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讓學生覺得求知是愉悅的,學習是快樂的,課堂是自由的,于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健康的人格框架鑄就。這樣“三個一”結合,三維目標得以落實,應當就是我們本色課堂的實現(xiàn)。
(執(zhí)筆:陳怡)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