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剛
【摘 要】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教育姓人而決不是非人;生命本體教育是關系人之為人的“基礎教育”,人文性是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教育 本質 核心
教育究竟姓什么?基于對教育這一元問題的追問,本文試從教育的本質入手,剖析人文性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教育姓人而決不是非人
1.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人是生命存在物,但與動物自發(fā)活動不同,人通過對象性實踐活動,超越了動物本能,在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一切社會關系,從而使人具有社會屬性,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和證明自己的存在。實踐基礎上的社會存在,使人的行為在本質上成為一種歷史的繼承、發(fā)展和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活動,使人的生命特性的表現(xiàn)在形式、內容和過程上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作為人類實踐基本形式的教育,不僅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體現(xiàn),也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獲得社會屬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即人的生命存在的獨特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教育現(xiàn)象成為可能和必需的前提。人需要受教育,人必須受教育。
2.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首先,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動本身。早期的人類教育以人的生命活動形式——實踐而存在,在為了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而進行各種活動時,人也在教育和被教育著,人在教育中體現(xiàn)和完善自己的生命。教育成為相對獨立的實踐活動后,教育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情感和他們的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質的共同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彼此間相互激勵和啟發(fā),平等對話和交流。其次,教育是人的學習本能被激發(fā)的過程。人具有學習和思維的本能,羅爾?布約克沃爾德稱之為“本能的繆斯”。學習與兒童的全部生活相聯(lián)系,“兒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螞蟻,都是學習。”在兒童的本能被激發(fā)的時候,教育只是在為生命活動做準備,引導、激揚生命,從而變得十分簡約而有效。最后,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生命。高揚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是教育的價值追求。教育引導個體生命發(fā)展的方向,提供生命發(fā)展的動力,喚醒生命發(fā)展的意識,挖掘生命潛能的力量,張揚生命的個性,從各個方面充分印證和展示了人的生命特性。把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質量的不斷提高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發(fā)展的動力。
3.教育姓人而絕不是非人。一方面,教育因為人的生命而存在,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關注人的生命需求。既要選擇與人的自然生命成長發(fā)展有關的內容,又要關注人的價值生命、人的情感,以及智慧的不斷豐富和滿足,不應脫離人的生命本身而單純追求知識?!翱荚嚾恕焙汀白鳂I(yè)人”是工具論教育觀的產物,使教育遠離了生命的本真。另一方面,教育既要遵循人的生命存在的一般規(guī)律,更應立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性,不能通過掌握某種規(guī)律而從外部完全控制。因此,教育是人的一種本體性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教育姓人而決不是非人,不是“制器”,教育姓人而不是錢,教育姓生命而不是技術,教育姓人的幸??鞓范皇侨说目鄲瀾n愁,教育姓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束縛。“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p>
二、人文性是教育的核心
1.人文性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姓人,生命本體教育是關系人之為人的“基礎教育”,人文性是教育的核心。在目標上,教育全面和諧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與個性,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惫湃税褌€人的完善進而天下的完善視為教育的根本目標。盧梭等西方人文主義者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的天性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稱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學習知識只是人類成長歷程中必經的一個路徑,通過對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要使學生成為既有能力又有教養(yǎng)的人,既道學問又尊德性。在內容上,教育以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為基礎。教育必須基于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tǒng);著眼于學生成長內在動機的喚醒,從而使學習活動成為自覺自愿;將學生帶入精神充實、富于理智挑戰(zhàn)的境界。知識的傳授只有得到不到個體經驗的認同,激活個體積淀的經驗,知識的種子才能在個體的心靈中生根、開花、結果。在方法上,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是教育最為重要和基本的方法。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子“勿堰苗助長”的主張,《學記》中提出的“豫時”的教育原則,都閃爍著“教育要尊重人的個性”的思想之光。耶魯大學成功的真諦就在于視學生就是大學,既是一種大學觀,更是一種承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
2.對教育的生命本體和人文本性的背離是教育危機的根源。一方面,教育的工具價值凸顯,背離了教育的生命本性。在教育被賦予種群的生存職能時,其工具性特征和承載人的生命的反思性特征構成現(xiàn)實的張力,推動著教育在人化與異化的兩極中尋找發(fā)展契機。但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實利原則占據社會主流,教育的工具價值凸顯,人性價值式微,教育的本真意義受到浸染,教育作為人的生命的整體存在的意義被置換。另一方面,學術的過分“專業(yè)化”,背離了教育的人文本性?,F(xiàn)代學術分科制度將各種知識專門化和細化,其實質是零碎化和去生命化,是教育工具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當一切教育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時,教育不再對應于人類生活的全部,而只被局限于社會知識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和流動的生活共生共長,而只是被用來傳達所謂的永恒知識;教育不再關照個體的生命成長,而只考慮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具有統(tǒng)一規(guī)格的未來勞動者。
3.重教輕育是當今教育最大的弊端。教育的人文本性要求把人當作人來塑造,使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自足的發(fā)展,充分實現(xiàn)其意義、價值和尊嚴;使每一個人都能具有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擁有充實、文明、快樂的人生。觀今日之教育,重教輕育、只教不育,不尊重學生、抑制人的個性發(fā)展、不關懷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摧殘人身心的事例比比皆是。觀今日之大學,重數(shù)量輕質量、重技能輕素質,在利益驅動下盲目擴招、巧取學位,視教育為產業(yè),搞學術大躍進,唯就業(yè)率馬首是瞻,已與大學之道相去甚遠。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學校教育到了現(xiàn)在,真是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更變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yǎng)顧及?!?/p>
參考文獻:
[1][挪威]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本能的繆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2][美]鮑伊爾.基礎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
[3]蔡元培.教育獨立議[J].新教育(第4卷),1922.3.
[4]禮記?大學.
[5][意]亞米契斯著.夏丐尊譯.愛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