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
在我國語文課程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把識字作為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點。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研究在小學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研究識字教學的藝術,尋找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一輪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對低年級識字教學提出了“多認少寫”的新理念。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迸c1992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較,最低限認字1600個。比原大綱規(guī)定識字1250個提高28%。而寫字800個,比原大綱規(guī)定識字1250個減少36%。新課標的變化一是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對識字的要求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識字的數(shù)量和質量的要求:二是體現(xiàn)了認、讀、寫、用不是同步發(fā)展,而是重在保證一定的認字數(shù)量,使學生盡早實現(xiàn)獨立閱讀成為可能??梢娦抡n標也充分強調了識字的重要性。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喜歡漢字的情感和態(tài)度,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
漢字結構的藝術性與獨特性要求在小學識字教學中采取正確的方法,教會學生既認識字又能掌握獨立學習識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漢字的結構特點、識字方法與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之間的關系。然而,漢字的結構特點與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極不協(xié)調。一方面,兒童觀察力不強,直覺具有籠統(tǒng)性,對客觀物體的大體輪廓直覺占優(yōu)勢,空間方位直覺能力不強,未形成精確的分析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漢字這種特殊的方塊符號數(shù)量多、結構復雜、筆畫雜亂、類似性大、差異性小,這無疑增加了兒童識字的難度。再加上,過去對漢字一直存在著錯誤的認識,人們把漢字當作無理性符號,教學上也基本采用不求甚解、死記硬背的方法,要求學生重復性抄寫,學生感到識字很枯燥乏味,壓抑了兒童的發(fā)展,甚至扼殺了兒童的稟賦和才能,使兒童對識字產生厭煩情緒。
事實上,漢字雖然形態(tài)各異,數(shù)量繁多,但漢字的造字原理卻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漢字是由筆畫和部件構成的,一定的部件結構又是以一定的構件法則為背景。帶有一定的意念色彩,人們可以從多種信息聯(lián)想渠道解釋字的內涵和外延。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生動的圖畫、一個動人的故事,表達著某種認知信息、聯(lián)想邏輯,記錄著一定的發(fā)展軌跡。漢字教學若能通過對漢字造字法的直觀分析,運用聯(lián)想等手段,來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教會學生按照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對字形分析綜合,就能把識字的過程變?yōu)樗季S活動的過程,把識字教學納入智力訓練的軌道。這樣,化抽象為具體,化整體為局部,充分利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直觀具體想象的特點。發(fā)揮無意注意的暗示作用,揚長避短,可以使兒章心理發(fā)展與漢字特點間的矛盾迎刃而解。漢字再也不會被當做一種難讀、難寫、難記的符號,而是一種拼形的、表意的、啟迪人智慧的“魔方”。那么,要讓識字教學變得如此神奇,就要講究一些教學藝術。
首先,要誘發(fā)兒童識字的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眱和挥性趯W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迫切的求知欲望,他們的學習能力才能得以發(fā)揮。激發(fā)學生的識字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最好方法。
有個同學曾問“‘笑字為什么是竹字頭呢”,若單就這一個字講,很不容易講清楚,教師可選擇“風中的竹林”一類的錄像片,讓學生一邊觀察風中的竹子,一邊講笑話給他們聽,引逗他們盡情地笑。學生很快就把風中的竹子與他們的笑態(tài)聯(lián)系起來,悟出了“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李陽冰)?!靶Α弊謳е褡诸^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抽象的文字符號變得生動可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可以用猜字謎、編兒歌、加一加、減一減等游戲方式,引導學生巧妙地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如引導學生獨自或者和同學合作創(chuàng)編字謎。讓大家猜字:“一口鍋,炒豆豆,一顆里頭,兩顆外頭”;編兒歌:“禾苗種在水田中”“小口回家大口關”:加減法識字:“土+皮=()”“木+寸=()”“村-木+()=時”。還可以把漢字的部件編成字謎讓學生猜,如“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貝凡,敗者猜不著。勝者可占先”。謎底是輸贏的“贏”字。教師提出字謎謎面后。重點指出這個字的五部件,并寫在黑板上,增加學生對這五個部件的感知。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將五個部件進行組合,終于猜中了,從而加深對字的整體感知。
由于兒童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一接觸謎面,就想刨根問底,因此,字謎對兒童有著強烈的誘發(fā)效應,當謎底揭開后,又立即產生震驚效應,對以后的教學還有同步效應。特別是兒童為了解謎。經(jīng)過冥思苦想豁然而得,對這樣的字是不會遺忘的,甚至牢記終生。這樣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高效識字,一定會引發(fā)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
其次,要啟迪兒童的創(chuàng)造思維
識字教學的實踐證明:啟迪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識字過程中時時閃爍,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保證識字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利用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兒童的思維是形象而活躍的,在識字教學中。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結合字形。聯(lián)系字義,發(fā)揮想象,自己想出最好的方法識記字形,掌握字義。
“曉、燒、繞、澆、撓”這一組以“堯”為基本字的形聲字,字形較難區(qū)分。這個問題可以留給學生,讓他們根據(jù)形聲字偏旁部首表義、基本字表音的特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編出一首歌謠:“堯帝堯帝開國早。他的兒孫真奇妙。見日曉。遇火燒,抓住絲線繞兩繞,水兒一到把地澆。老師指出小毛病。舉起手兒把頭撓?!眱和吹接捎谧约旱呐倮赝瓿闪藢W習任務。一種成功的喜悅油然而生。進而成為推動繼續(xù)學習的動力,主動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智力也從中得到了發(fā)展。
有個學生曾經(jīng)問過“為什么‘這是走之底”。走之底原本是個會意字。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大凡表示行走的字都帶走之底,如“追、逃、遷、過、送”。而“這”字本義為“迎”,自然與行走有關,所以是走之底。學生的疑問得到解答,使他們更感到漢字的奧妙無窮,也使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得以發(fā)展。
再次,要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識字能力
現(xiàn)代教學論告訴我們:“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的特殊的認知活動。教受制于學。學受導于教?!币虼耍谧R字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教會學生認字,還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培養(yǎng)識字的能力。識字能力是指學生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從而能夠不依靠教師獨立識字。即有自學漢字的能力。學生有了
識字能力,就能主動地去識字,去閱讀。而通過自己動腦學會的字。印象深刻,容易鞏固。這樣。識字的速度和質量就會迅速提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漢字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漢字雖然千姿百態(tài),數(shù)千個字就有數(shù)千個形象,但是根據(jù)漢字“六書”的造字規(guī)律,把識字的規(guī)律性知識和方法盡早盡快地教給學生,可以大大提高識字效率和識字數(shù)量,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
如教學“品”“森”“晶”這類品字形結構的字時,教師除了讓學生知道它們都是由幾個相同部分組成外,還應注意揭示出字理規(guī)律,即有一個單字重復出現(xiàn)幾次組成的字,每重復一次。這個字的意思就加強一次。漢語中的“三”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品”和“森”分別由三個“口”和三個“木”組成,“品”就表示嘴(口)品嘗了很多次。“森”即表示許多樹木的意思。在揭示字理規(guī)律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給學生講解一些漢字知識,盡量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如講“晶”字時,讓學生懂得“晶”是由三個“日”組成,但卻并不表示有很多太陽或日光很強,而是表示有很多星星,因為現(xiàn)在的“晶”字就是古文“星”字的上半部。由于教者注意揭示品字形結構的字的結構原理,因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生在遇到“鑫”“磊”之類的字時,就能舉一反三。自覺形成一種識、記品字形漢字的能力。
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密切關聯(lián),可謂“寓意于形,構形有據(jù),據(jù)形明理。形理相通”,因此“知理有助識形”。漢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這類獨體字,往往是組成會意字、形聲字的偏旁部首和基本部件。首先要學好這些獨體字,掌握漢字符號與字義間的聯(lián)系,然后就可以很容易學習會意字、形聲字。以學習形聲字為例,教師講清偏旁部首表義、基本字表音的特點。學生自己就可以“望文生義”。如“示”,象形字,本義是侍奉天地的鬼神活動,以它為義符組成的形聲字必定與神事有關。學生可列舉出“神、札、祖、禍、?!钡鹊取!笆住摗痹谧睦锸切谓x同字,都表示“頭”。因此學生可以推知以“頁”為偏旁的合體字,必定與“頭”的意義有關,典型的如“頗”頭不正,“碩”頭大,“煩”頭疼,還有“頂(顛)、領、頸、項”?!案辍笔枪糯谋?,帶“戈”的字自然與征戰(zhàn)有關,如“戰(zhàn)、伐、戍、戮、戳”。
另外,還要有意引導學生注意一些偏旁在不同部位的變形,如“手”可變?yōu)椤稗小薄拔摹薄坝帧薄盃崱?,學生看到“打”“牧”取”“采”這些字就可以利用字理規(guī)律解析它們的形義及形義關系,為獨立識字創(chuàng)造了條件。當然。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字理解釋字義,不能妄加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