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妮
摘 要:研究欺負者和受欺負者之外的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的影響,是一個較新的趨向。本文對旁觀者群體進行了界定,分別闡述了旁觀者群體內(nèi)的各個角色對欺負行為的影響并就如何發(fā)揮他們在欺負干預中的作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旁觀者群體 欺負行為 群體機制
一、前言
欺負行為是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一種侵犯行為,對欺負行為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D?Olweus在瑞典和挪威所做的研究,以后這個問題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于20世紀末逐漸開始形成對這一問題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描述性研究,就欺負行為發(fā)生的頻率、類型、性別差異、基本特點等進行問卷調(diào)查研究;二是相關研究,探討欺負者和受欺負者的人格、個性特點、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與欺負行為間的關系;三是干預性研究,探討學校欺負行為的干預和預防措施。在以往的這些研究中,研究者從各個角度和層面探討了欺負行為這一常見現(xiàn)象,但是專門研究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的影響及強調(diào)發(fā)揮其對欺負行為干預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見。
欺負行為的發(fā)生絕不僅僅是欺負者和受欺負者之間的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O'Connell, etal(1999)指出:欺負行為的發(fā)生通常包括欺負者、目標欺負對象和在積極推動欺負行為中起重要作用的旁觀者。
作為欺負發(fā)生的微觀社會環(huán)境——同伴群體,對欺負行為的發(fā)生或抑制起著重要作用。在欺負情景中,除欺負者和受欺負者之外的同伴群體就是旁觀者群體。事實上,有研究表明,同伴的影響在欺負情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的影響絕不僅僅是負面作用,如果能夠?qū)λ麄冞M行有意識的教育和指導及進行相關的培訓,也能夠發(fā)揮他們在欺負干預中的積極作用。
二、欺負行為和旁觀者群體的界定
1.欺負行為的界定
對于欺負行為,國內(nèi)外至今都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但大多采用D.Olweus(1978)的定義:欺負行為是指受害者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有意地、反復地、持續(xù)地施以負面行為,造成受害者心理或身體的傷害或不適應。
也有研究者認為,欺負的本質(zhì)不在于其發(fā)生的頻次與重復發(fā)生性,而在于行為的主觀動機與意圖和行為雙方力量的客觀對比。筆者也傾向于這個觀點。
2.旁觀者群體的界定
本文所界定的旁觀者群體指那些既不是欺負者又不是受欺負者的人群。旁觀者群體也不是完全同質(zhì)的,它們在校園欺負行為中所擔任的角色是有差異的。而欺負的強化者指提供給欺負者鼓勵性的信息反饋的人;欺負的防衛(wèi)者是站在受欺負者一邊的人;局外人是指離開、漠視欺負行為的人。
三、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的影響
1.欺負行為的群體機制
在影響兒童欺負行為的因素中,同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Olweus(1993)年指出:欺負作為一種群體現(xiàn)象,在產(chǎn)生時有某些群體機制在起作用,王中杰、劉華山(2004)在關于旁觀者群體的論述中已闡述的非常清楚。正是由于這些機制的作用,導致群體欺負的產(chǎn)生。
有觀察研究的錄像顯示:不管是在操場還是教室,攻擊性的或非攻擊性的學生以某種角色參與了85%的欺負事件。這一研究表明,欺負行為動力學延伸到了除欺負和受欺負者之外的其它人群。因此,研究者們對旁觀者群體在欺負行為中的作用給予了關注,并指出:干預和預防欺負的有力措施應涉及到整個同伴群體:欺負者、受欺負者以及旁觀者。
2.旁觀者群體對欺負行為的影響
正如前面對旁觀者群體的界定,我們知道旁觀者群體內(nèi)不同角色的行為反應會對欺負行為的發(fā)生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下面分別闡述將旁觀者群體內(nèi)的四種角色對欺負行為的影響。社會學習觀點認為:欺負者通過來自旁觀者的關注和鼓勵而增強他們的行為,同伴更可能模仿他們而不是責難欺負行為,因為他們看到了欺負者得到的獎賞。
欺負的推動者,在欺負行為發(fā)生時進行圍觀和哄笑,這實際上是更加激發(fā)了欺負者的表現(xiàn)欲或被欺負者理解為對欺負的容忍,從而在客觀上加強了欺負行為,使欺負行為持續(xù)時間更長、強度增大或發(fā)生次數(shù)增多。
局外人,漠視欺負行為,無形中推動了欺負行為的發(fā)生。這些人的漠視,會使欺負者感覺不到欺負別人后帶來的心理上的不踏實和罪惡感,因為其它人沒有明確反對,算是默許了欺負的發(fā)生,這對制止欺負行為是極為不利的。
四、發(fā)揮旁觀者群體在欺負行為干預中的作用
以往對欺負行為干預的研究,大多從改變欺負者或受欺負者入手,或從學校、家庭、老師等的干預入手,而很少把欺負行為的發(fā)生看作是整個同伴群體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Christina Salmivallietal.(2005)已把注意放在欺負——受欺負交互作用中同伴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主意:要把反欺負干預不僅指向欺負、受欺負者,也應指向作為一個整體的團體,也就是要影響旁觀者的行為,發(fā)揮他們在欺負干預中的作用。
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已有一些研究者將干預方案的實施對象明確地指向了旁觀者群體。芬蘭的欺負干預也十分重視同伴在欺負干預中的重要作用,在對旁觀者角色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小規(guī)模的同伴支持干預研究。
對旁觀者群體內(nèi)的不同角色,具體可施加不同的影響,發(fā)揮他們在欺負行為中的作用,以期減少欺負行為。
局外人對欺負行為的漠視,相當于是默許了該行為的發(fā)生,那么應該對這部分人進行移情訓練。李洋、雷靂(2005)從心理功能的角度認為,移情能使人覺察、體驗、分享他人的情感。那么,可以在群體會議中,就受欺負者的感受進行團體交流,讓局外人能夠體會到受欺負者的情感,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那么,當他們再次看到欺負行為發(fā)生時,他們也許就會去制止,或者對欺負者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使欺負者不受到同伴的歡迎。
五、小結
欺負行為是發(fā)生在同伴群體中的現(xiàn)象,旁觀者群體構成了欺負發(fā)生的背景。他們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欺負,但是也對欺負行為的發(fā)生或減少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從旁觀者群體的角度綜述了其對欺負行為的影響及如何發(fā)揮在他們欺負干預中的作用,但是在總體上,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對旁觀者群體在欺負行為發(fā)生過程中的態(tài)度及心理反應等未進行深入的考察,這些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對欺負行為的干預也應放在更大的背景中進行,如學校、家庭、社會等,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較少欺負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Atlas, R.S., & Pepler, DJ. Observations of bullying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92(2):86-99.
[2]谷傳華,張文新,秦麗麗.兒童期負研究的問題與前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
[3]O'Connell, P., Pepler, D., & Craig, W. Peer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Insights and challenge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437-452.
[4]紀林芹,張文娟,張文新.學校欺負與同伴背景的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