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文
摘要:闡述了啟蒙思想家嚴復的“鼓民力”體育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和現實背景,分析了進化論是“鼓民力”體育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闡釋了“三育并重,體育為基”、“摒棄病夫,崇尚體力”、“增強體質,強種保國”是嚴復“鼓民力”體育思想基本內容。
關鍵詞:嚴復;鼓民力:體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192-02
在近代中國哲學史上,嚴復是“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之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他是第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地把進化論介紹到中國來的啟蒙思想家和翻譯家,他以進化論為理論依據,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鼓民力”為基礎的改革方略,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積極思考和深刻認識。文章從嚴復提倡“鼓民力”的背景、理論基礎和基本內容幾個方面展開闡釋,以期對嚴復的“鼓民力”體育思想進行剖析。
一、“鼓民力”體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歷史背景
中國文弱之病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就明確提出了“勞心”與“勞力”的社會分工,其延伸的結果,便形成了“雅”、“俗”不同的文化群體,形成了“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社會文化觀念。兩漢以后,在中國社會文化中,儒學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官學”。孔子的思想于“血緣、心理、人道、人格”四位一體,牢牢地統(tǒng)攝了中華民族,中國的教育成了清一色的孔儒內容?!爸匚妮p武”從此便真正地發(fā)生了,先秦時期那種“以力相高”的“武士風范”在中國從此消失。重文輕武的惡果,就是民族體魄的嚴重損害和精神的溺溺不振。嚴復說,人的身體強健與精力旺盛是相輔相成的,“自腦學大明,莫不知形神相資,志氣相動,有最勝之精神而后有最勝之智略?!薄暗袊鴤鹘y(tǒng)教育不重視發(fā)展二事”,這使早巳衰弱的民力,更是雪上加霜。這是嚴復提倡“鼓民力”的重要依據。(二)現實背景19世紀的中國,主權旁落,國土淪喪,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整個中華民族奄奄待斃。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嚴復于1877年去英國留學尋求致富求強、救國救民的道路。在英國留學期間,嚴復親身感受到西方人的強壯。在軍事體操課上,教官命令學生練習挖戰(zhàn)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西方的學生挖得較快,而中國留學生不僅挖得幔,且看上去很疲勞。這使他深刻體察到。國民的手足體力之強是國富民強的根基所在。特別是在甲午之戰(zhàn)中,“日本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qū)區(qū)數萬人之眾”就大敗中國,而中國“深山猛虎,徒虛論耳”,使他感到國民體力的重要性。嚴復從當時的現實情況出發(fā),對封建舊學壓抑和摧毀人民精力和能力進行了批判,尤其抨擊科舉八股“滋游手”使中國的士大夫階級四體不勤、精神萎靡。這成為嚴復提倡“鼓民力”的現實依據。
二、“鼓民力”體育思想的理論依據
在英國留學期間,嚴復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自覺地應歷史之要求,通過《天演論》、《原富》、《法意》、《名學》這四部最重要書籍的翻譯。把進化論、唯物論的經驗論、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和政治理論。系統(tǒng)地介紹到中國來。與此同時,通過對中國與歐洲千差萬別的對比,以《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章的發(fā)表為標志,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
嚴復一生譯著中最有影響的是《天演論》。在翻譯此書時并不是直譯自達爾文的原著,而是根據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同時夾雜了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許多思想,巧妙地在書中做了發(fā)揮。他在《天演論上·導言一·察變》中說,“以天演為體,而其用有二:曰物競(生存競爭),日天擇(天然淘汰)”,“夫物既爭而存矣,而天又從其爭之后而擇之,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他認為進化是事物的本質所在。而競爭與淘汰是作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機理。接著他在復案解釋說:“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條貫,而以保種進化之公例要術終焉?!彼麖娬{人類種族和社會的進步同樣遵守生物競爭、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規(guī)律。中國人只有有了某種力。才能在劇烈的競爭中不至于被淘汰。西洋人所以能夠稱雄天下,全在其民族體質智慧高人一籌。只有高人一籌才能經得起競爭并適應歷史的挑戰(zhàn)。他吶喊中國人應該趕快起來奮斗,靠自己的力量,團結一致,奮發(fā)圖強,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由于嚴復系統(tǒng)介紹,進化論思潮在中國的傳播達到了全新的階段。這是嚴復分析中國社會問題的鑰匙,也成為嚴復提倡“鼓民力”體育思想的理論依據。
三、“鼓民力”體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三育并重,體育為基
嚴復認為中國淪落到“貧弱之道而不自知者。徒以愚耳”,他提出了“教育救國”的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以康強之體,貯精湛之心”。所以,治愚之計。惟先從教育上著手。并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提出了他的“三育并重”思想,即“鼓民力,開民志,新民德”。嚴復認為,對民力、民智、民德的發(fā)展應該同等重視,“使三者毋或致偏焉”。他堅信只有發(fā)展中華民族的體育、智育、德育,才能最終治國救國,才能適應人類歷史進化而不被淘汰。在論及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時。他明確表示“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閽他認為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君子小人勞心勞力之事。均非體力強健者不為功”。身體不僅是體力的載體。同時也是智力和道德的載體,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體魄,再好的知識和道德教育都將是空談。他還認為身體素質的好壞是民智高低的先決條件,“且自腦學大明,莫不知形神相資,志氣相動,有最勝之精神而后有最勝之智略。是以君子小人勞心、勞力之事。均非氣體強健者不為功?!彼€引證洛克的說法,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能以康強之體,貯精湛之心。嚴復認為“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為此轉致體力受傷,便是愚事”叼。他認為教育必須抓住“民力”這個根本,從改善民族體魄人手,才符合進化論的思想。因此,體育是三育的基礎,要提高國民素質得先從體育著手。
(二)摒棄病夫,崇尚體力
嚴復是中國近代史上稱自己民族為“病夫”的第一人,這種“病夫意識”不是自卑,而是中國知識分子對這種自卑的力圖超越。麻木不仁的人是不會產生這種病夫意識的。青年學者郭國燦認為“病夫意識”最初恰恰反映了19世紀后期覺醒了的知識精英的憂患意識。只有有了憂患意識和覺醒,才能超越。正是有了嚴復的這種超越的意識和思想。才有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的崛起。那么如何超越呢?嚴復認為“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西洋言治之家,莫不以為最急”。因此欲救國救民致富求強,力圖超越,“鼓民力”是根本,也就是說要想超越必須從體力教育人手。在其西學“鼓民力”的鼓動下,引發(fā)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和響應。在中國真正掀起了一股重視體力的“尚力思潮”或“貴武精神”,直接影響了以后幾代中國人敢于同各種封建禮教做斗爭,敢于走出家門,敢于剪去長辮,敢于體育鍛煉等“敢做敢為”。這對毛澤東野蠻其體魄的體育思想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三)增強體質。強種保國
在嚴復所處的時代,強敵壓境,舊式的教育培養(yǎng)出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舊人才,在危急關頭,沒有能力與勁敵對壘,因此,舊式人才的失敗促進了嚴復思想的覺醒,他全面分析了體質與國家強盛和智育、德育的關系。率先喊出了“增強國民體質”的口號。并警示國人如果不改變這種“民力已荼,民智巳卑,民德已薄”的社會狀況,按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中國必將亡國滅種,淪為西方列強的奴隸。那么,如何才能夠強民強種,富國圖存呢?嚴復強調,為了增強人民的體質,一是要改變中國一向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學校教育更應該注重“尚武”精神教育。二是通過教育,普及衛(wèi)生知識。革除禮俗積弊,嚴禁吸食鴉片和女子纏足。嚴復認為,兒童發(fā)育與婦女身體的健康關系甚大,“母健而后少兒肥”,強調做母親的身體好了。孩子才能先天充足。三是通過運動達到健身強身的目的。在嚴復之后,歷史的發(fā)展已證明了體質對國力的重要性。
四、結論
嚴復的“鼓民力”體育思想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反映了當時先進階級的愿望與要求,代表著時代潮流。因此。他的思想具有進步性。在他的西學“鼓民力”的鼓動下,引發(fā)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和響應,在中國真正掀起了一股重視體力的“尚力思潮”,他在中國近代較早提出完整的德、智、體發(fā)展的思想,這種思想彌補了以往教育目標中“體”的缺失,雖然受時代的限制不能得以完全的實施,但對當時增進人民的身體健康意識有一定作用,也為今天體育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石。因此。嚴復的“鼓民力”體育思想在今天對我們仍然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