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巍
洋溢激情的老師,展開激情洋溢的教學,相對于寡情淡味的“四重”(重知識、重訓練、重技巧、重理析)傳統語文課堂而言,已經實現了毋庸置疑的跨躍。但是,沒有“情真意切”的激情教學,也難以有效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有兩個真實的課例,一個是《與微之書》(粵教版選修2第三單元擴展閱讀第11課),另一個是《再別康橋》(粵教版必修2第二單元基本閱讀第5課),筆者以為甚是典型,在此對其作逐一述評,愿得各位同仁斧正。
前一個課例,是我校舉辦的“有效教學”公開周活動上的展示課,聽課教師來自市內外各兄弟學校。授課教師先以“四呼‘微之”和“述說‘三泰”兩條主線引導學生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然后著力于分析作者四呼“微之”之因和所述“三泰”之狀,最后延伸到“貶官文化”的問題探究。授課教師整節(jié)課激情膨湃,聲音高亢,偶爾還幽上一默;學生配合積極,笑聲、掌聲不斷,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自然,這節(jié)課得到了聽課教師的廣泛認可。大部分教師認為:授課教師教學思路清晰,理解文本很深,講解得也很透,更難得的是上課富有激情,課堂氛圍很好。的確,這個教師與這節(jié)課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如果言及語文課的“情真意切”之境,筆者就不能不給那些虛高的評價打個三五折。《與微之書》是白樂天給他朋友元稹的一封書信,寫的都是一些日常小事,富有情致雅趣;所寄之情有淡淡的惆悵,也有濃濃的思念。這是一篇情感豐富而細膩的典型的文人書信,需要在安謐的氛圍中,靜靜地、細細地讀,才能感受文本字里行間的真意、真情與真味??晒_課中沒有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與氛圍,授課教師的“高亢滿堂”與學生的笑聲和掌聲同此信的情感基調并不和諧,也不合拍。這樣,教師的授課“激情”就來得有點虛,有點假;這樣的“激情”教學就顯得有點淺,有點俗。聽課后,區(qū)教研員郭老師建議說:“教師上課既要學張飛,也要學關羽?!贝搜钥芍^切中肯綮。
后一個課例,是一個比賽選拔課。授課教師是位女性,聲可動人,舉儀含情,屬于很能“激情”的那類語文教師。她先用flash課件讓學生欣賞《再別康橋》的錄音朗誦,然后自己進行了范讀,之后又讓學生進行了齊讀和個別試讀。老師讀得很投入,也很動情;學生在老師的感染下,也讀出了自己的感受,朗讀效果很好。本以為這將是一節(jié)完美的詩歌品讀課,可是課上了不到一半,授課教師話鋒一轉,說:“同學們,徐志摩在詩里寫的是與母校的告別,寄托了對母校的依戀、不舍與思念之情,你們是否有過離別的故事呢?請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庇谑?,就陸續(xù)有學生舉手,拿著課前寫好的文字上臺朗讀,有的寫與初中同學的分別,有的寫第一次離家住校的感受,有的寫失去爺爺奶奶的傷痛,其中有兩位學生讀得眼淚直流。這課可以說是溢滿了情感的——老師和學生動情了,甚至流淚了。結果這課好評如潮,贊聲一片??晒P者聽課后卻心堵得慌,總覺得這課過于煽情,這淚流得不是時候,也不合場境。如果這是主題班會課或者心理輔導課,還可接受。因為此淚不是因《再別康橋》而流!《周總理,你在哪里?》《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的母親》《與妻書》《祭十二郎文》等等諸如此類的文本,能這樣去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觸動情弦,傷心哭泣,定然為有真情的上等好課。但筆者以為,《再別康橋》讓人動情的不是傷別,更不是慘別,而是詩歌那柔美的語言,那幽雅的意境和那淡淡的思念與愁緒。師生的激情,應投入到對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感悟中和徐志摩那淡淡離愁的內心里,那感悟才會更深,那感情才會更真,那課的語文味才會更濃。
所以,這看似十分完美的兩堂語文課,一旦用“情真意切”來度量時,就難免有些美中不足之憾。雖然我們常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必苛求完美。但筆者以為,有些遺憾是可以留下來的,而有些遺憾是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彌補的。就如這兩個課例,如果兩位教師能在備課中,深讀文本,與教材編者、文本作者展開真情對話,從而準確定位文本的感情基調與教學目標,憑他倆的學科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是可以讓激情教學“情真意切”的。既然教師已經有“激情”去教學了,再去追求“真情”教學,應該不是件難事。因此,筆者在此給時下的激情教學念這么一段緊箍咒,絕無求全責備之意。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