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麗
摘要: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底蘊,那么他上課的語言自然就會充滿“文學味兒”,學生愛聽、樂聽他的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他的感染……心理學家通過調查,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擁有的詞匯量與智商成正比。
關鍵詞:文學底蘊閱讀時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2—0153—01
經(jīng)常教六年級畢業(yè)班的語文老師大多有這樣一種感受:在復習階段,教師講得再仔細。復習得再多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未必有多大的作用。但是不講、不復習又不放心,總覺得復習到最后是把自己復習了一遍。這說明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哪里呢?本文談談筆者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1教師文學底蘊的重要性
很多語文老師總抱怨自己的學生作文寫不好,可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學生的作文為什么總是寫不好呢?難道和我們自身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底蘊,那么他上課的語言自然就會充滿“文學味兒”,學生愛聽、樂聽他的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他的感染。這就要求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水平。可惜的是很多語文老師平時只看三本書:語文書、教學參考書、還有學生的作業(yè)也算一本書。很少有老師專門并且專注地看文學類、教學類的書籍,如此這樣怎能提高我們的綜合素養(yǎng)。又怎么能以此來感染我們“嗷嗷待哺”的學生。
2還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
專家們研究,學生的閱讀只有達到課本的四倍多,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日本心理學家通過調查,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擁有的詞匯量與智商成正比。因此要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了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和效果,老師還必須采用適當?shù)姆椒ǎ热纾罕M可能少布置抄寫的作業(yè)、語文課上花5分鐘讓學生談談他閱讀的內容和感受。一味地靠多抄寫,死背誦、精講解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無異于殺雞取卵,反而扼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記得今年我市小學語文畢業(yè)考試中有這樣一道試題:三英戰(zhàn)呂布指的是哪三英?因為語文課中沒有講過。所以我覺得這道題要全軍覆沒了,沒想到的是大部分男生做到了,而大部分女生卻不知道是哪三英。事后我了解到很多南同學對《三國演義》比較感興趣,所以通過閱讀對三國中的人物比較熟悉,而女生則比較生疏。類似的,語文試卷中很多題目都是課外的知識,沒有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成績是很難有效提高的。
3加強對學生的作文指導
很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寫作文不僅沒有美感,而且連最起碼的通順都很難保證。很多學生稱寫作文是“榨文”,可見寫作文對他們來講是多么痛苦的一件差使。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除了和教師本身的作文水平有一定的關系外,和平時教師的指導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寫關于一件事情的作文,有的老師不會指導學生寫,就只好讀范文,很多學生就寫成了范文的翻版。其實我們倒可以學學福樓拜是怎樣指導莫泊桑學寫過路的馬車的,當莫泊桑認為沒什么可寫時,福樓拜說:“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可見他指導莫泊桑觀察是多么的全面、仔細。難怪莫泊桑會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
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和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語文老師不應為了多講幾道題目而剝奪了學生參加其它活動的機會,學生只有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他才會有所經(jīng)歷、有所感受,寫起作文來才會言之有物。否則盡是寫“幫老奶奶推車”之類的文章。
4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很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就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绷硗?,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學會質疑。疑是創(chuàng)新的種子,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薄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庇幸蓡柌拍艽龠M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新基礎教育明確指出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培養(yǎng)大膽探索,勇于批判的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教師應滿腔熱情地保護學生這種敢問敢駁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展,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最大的麥穗》一文時,有個學生提出:蘇格拉底說麥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它,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很明顯蘇格拉又說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又說他的很多弟子剛剛摘下的就是最大的,這不是互相矛盾嗎?”這時,筆者稱贊這位同學敢于大膽質疑的同時。并提問:要是你覺得蘇格拉底所說的話前后互相矛盾嗎?孩子們的情緒異?;钴S,紛紛出言獻策。有同學說:“矛盾,因為既然只有一穗是最大的,就不可能所有的學生摘下的都是最大的。”筆者反問說:“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大學者,難道我們同學所說的這種矛盾他看不出來嗎?這次學生沒有馬上活躍起來,而是陷入了沉思。筆者知道此時的無聲勝有聲,孩子們的思緒正在馳騁、正在創(chuàng)新。終于有一個孩子說:“這正是蘇格拉底在告戒自己的學生不要錯過眼前的良機。”很多同學都同意他的想法并對他的想法做了一些聯(lián)想補充。筆者也被孩子們各種深刻的理解、精彩的回答所折服,教師只要讓孩子起“疑心”,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