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文
新的班級一組成,我們召開了“我們來相識”主題班會。作為大城市的學生,同學們都很大方地介紹自己優(yōu)點特長,有的一展歌喉,有的即興作畫……氣氛非?;钴S。但有幾名學生卻靦靦腆腆,紅漲著臉,半天才講出幾句話來,而講的話卻是外地口音,其他同學一臉茫然,聽不懂!原來,他們父母都是“流動人口”,他們剛剛轉學到武漢。
此后一段時間,我特意留意這幾名外來學生:課間坐在自己位子上,基本上不主動參加班級活動;武漢市本地學生很少與他們交往;字寫得比較潦草,作業(yè)經常不能按時完成……這也難怪,他們的父母到哪里工作,他們就轉學到那里去。一個學習環(huán)境剛剛適應,他們又不得不轉到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這種不斷流動的學習狀態(tài),導致了他們的學習習慣得不到很好培養(yǎng);他們生活的圈子中主要是家鄉(xiāng)人,長期以講家鄉(xiāng)話為主;他們的父母很辛苦,他們休息時間經常要幫父母打打下手,哪有時間去培養(yǎng)文藝特長?而武漢市本地的學生從小就在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校之外,很多同學還參加了音樂、美術等特長培訓。他們身上總有一種優(yōu)越感,會有意無意排斥外來學生。怎么讓他們相互接納,迅速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呢?
“開個班會,讓大家談談流動人口給我們城市發(fā)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我們應關心和幫助他們的子女?!蔽沂紫认氲搅瞬扇∵@個辦法,但很快被我否定了。簡單說教不會有很好的效果。我一直認為,學生不僅是被教育者,而且是教育者。作為班主任,重要的是營造一個環(huán)境,搭建一個舞臺,讓學生去展示和培養(yǎng)自己的才華,讓他們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教育自己、教育同伴。
經過幾次個別談話我發(fā)現(xiàn),這些外來學生在幫父母打理生意過程中,或多或少也學了一些本事,而這些是武漢市學生所不具備的。于是,一個班會活動方案主題確定了:外來學生才藝展示。班會具體方案的設計者和主持人分別是來自山東的小李和重慶的小田。
這是一次讓人難忘的班會,也是一次精彩紛呈的班會。
小李和小田同學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上講臺,他們的過分緊張引起了少數(shù)同學的笑聲,但精心設計的班會內容很快吸引了大家。來自廣東佛山的小黃展示了他制作的陶藝,他用廣東普通話介紹了廣東吳川陶藝的歷史和現(xiàn)狀;來自福建的小林父母是經營茶葉的商人,她的茶藝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浙江小楊的父母是某著名電器集團在武漢的經銷商,他給大家?guī)淼氖且唤M公司產品照片,他用溫州普通話給大家介紹了該企業(yè)的發(fā)展史……
最后,這些外來學生用各自方言表演小品《一只老鼠喝醉了》。小李用山東話說:“今日老子窩就站遮泥,泥趕招呼窩時時,甭看泥掌地鎬,惹毛撩窩拿塊半頭專橫你頭上!”小田的重慶話:“今天老子豆站勒點老,你娃動動老子看。不要看你娃顆鉆大,惹貓老老子直接汗塊磚頭在你娃腦殼高頭!”(以上幾句話的大意是:今天我站在這里。你動我試試。別看你個兒不小,逼急了我拿塊磚砸你的頭——編者注)
在大家的笑聲中,這次班會結束了。此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外來學生主動參與班級活動,課余時間,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一個和諧的班集體正在形成。
這次班會給這些外來學生搭建了一個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別樣的才華,同時,也教育了每個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這次班會讓不同方言共奏了班級和諧樂章,而和諧的班級正是大家共同成長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