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俗歌曲《懂你》在眾多流行歌曲曇花一現(xiàn)的時代,歷經(jīng)13年而依然雄踞歌壇?!抖恪分阅芊@眾生就在于它有最廣泛的受眾性,《懂你》撥動了普天下所有孤苦寂寞的人的心弦。
關(guān)鍵詞:《懂你》 孤獨 理解
黃小茂作詞、薛瑞光作曲、滿文軍演唱的《懂你》,早在1996年就紅遍了大江南北。如今13年過去了,但是這首歌仍常常出現(xiàn)在電視上、廣播里。在今天這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流行歌壇,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一周一更新的時代,《懂你》無疑堪稱經(jīng)典。
《懂你》何以俘獲眾生?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它最廣泛的受眾性。
《懂你》是寫給誰的?據(jù)《懂你》詞作者黃小茂表示:“歌詞是寫給父母的,雖然他從來沒有向父母直白地表達過心中的愛,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是心照不宣的,于是這首歌有了《懂你》這個名字。”“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臉”,“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閱讀這些字句,我們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父母關(guān)愛子女的場景。光陰荏苒,曾經(jīng)的嬰孩而今成了強壯的小伙、妙齡的少女,而父母曾經(jīng)筆直的腰桿已經(jīng)佝僂了,曾經(jīng)烏黑的頭發(fā)已經(jīng)飄上了一層風霜——就此而言,說《懂你》是獻給父母的,誠然沒錯。但是也有人說,《懂你》是寫給患難與共的戀人的,抑或獻給相知多年的友人的。貧賤時,患難與共的戀人(友人)“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或許商海浮沉、事務冗雜,凡俗瑣碎的事務日益占據(jù)了“我”的身心,以致沒有時間去了解“你”的苦與樂。終于,在一個“花靜靜的綻放”的夜里,忙中偷閑,忽然想起來“你”?!安凰剂孔噪y忘”,往事如煙,于是,你“孤獨離去的背影”、“風霜遮蓋”的笑臉、孤苦寂寞的神情,一下子全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從凡俗事務中偶然抽身的“我”猛然意識到,“你”對“我”的愛有多么深、多么醇,于是,多年累積的情感如山洪猛一下子決堤了:“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這其中飽含著受愛者“我”許多感恩、懺悔。其實,無情并非“我”的本來面目,或許是忙于生計而忽略了“你”,抑或是傳統(tǒng)文化中含蓄內(nèi)斂的特性使“我”拙于表達內(nèi)心的感情……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未能表達的情感,此刻終于一瀉千里:“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里”;“多想靠近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如果更廣泛一點地說,《懂你》是寫給普天之下所有渴望被理解的人,以及自認為理解他人、懂得他人的人。《懂你》撥動了普天下所有孤苦寂寞的人的心弦。人是孤獨的,按照存在主義的說法,人是被拋到世上來的,而且注定了是被分開來單個地拋到世上的,所以人的孤獨是注定了的?!肮陋殹备嗍莾?nèi)心的感受,情感的寂寞。孤獨的人需要情感的溫暖。就此而言,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同時,每個人又都渴望被理解、被“懂”。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非常難,人們之間的溝通常常要么是隔靴搔癢,要么是誤會叢生。真正能撓到癢癢處,真正談得上“懂你”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因為稀缺,所以“懂你”這種狀態(tài)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否則,不會有“他人是地獄”的說法;不會有卡夫卡那永遠也走不進的《城堡》;不會有《變形記》中人變甲蟲的悲劇。正因為如此,一句“理解萬歲”才會引起一代人甚或幾代人的共鳴。
人們之間為什么如此難以相互理解呢?赫克爾(E.Haeckel)說:“人和人之差,有時比類人猿和原人之差還遠。”周國平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薄懊總€人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即使相愛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個體的差異構(gòu)成了人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
年齡不同,經(jīng)歷不同,造成人們之間的難理解,這是所謂“代溝”;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同一個廬山,橫看側(cè)看各不相同,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利益不同,“桑條無葉土生煙, 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即使面對同樣的久旱天氣,也并不是每個人都盼望普降甘露,更不要說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了。
我們常說“惺惺相惜”,為什么同類的人之間容易產(chǎn)生共鳴?因為這樣的人之間,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所以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的“感同身受”)。套用一首歌詞的說法,“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反過來,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的人們之間,“懂你”就顯得非常難。少年無憂無慮,“為賦新詞強說愁”,老年人“識盡愁滋味”,對于愁苦卻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其實,“強說愁”與“不說愁”雖表面不同,卻都是人的真實心態(tài)。只是前者是懵懂少年的,而后者是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的?!盀橘x新詞強說愁”是不諳世事的少年的真實心態(tài),那是一種渴望長大、渴望成熟的心情。而對于愁苦“欲說還休”則是飽經(jīng)滄桑的老年人的真實心態(tài)——早已被人生的風霜刀劍蹂躪得不堪重負的老人,對于曾經(jīng)的苦難,之所以“欲說還休”,是因為哪怕是一次不經(jīng)意地再次提及,內(nèi)心被苦難折磨得結(jié)了的血痂,也會被重新撕裂開,從而在內(nèi)心深處重新引起撕心裂肺的疼痛。缺少了歲月風雨的洗禮,懵懂少年對于滄桑老人注定無法說“懂你”。
“5·12”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我們的心理治療師之所以常常指導志愿者:對于失去親人的災區(qū)人民,不要簡單地說“我理解你”,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你不可能真正理解他(她),你沒有在頃刻之間,失去家園、失去至愛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你沒有遭遇他(她)的遭遇,你怎么可能理解他(她)的痛苦?!就此而言,“懂你”真的不容易。
其實,大到國家之間的沖突、戰(zhàn)爭,小到鄰里之間的雞毛蒜皮的糾紛,歸根結(jié)底,就是不理解、不“懂你”造成的。我們都太“懂”自己,太“愛”自己,太“關(guān)注”自己,同時我們都渴望被人“懂”,渴望被人“愛”,渴望被人“關(guān)注”。王小波說:“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被蛟S,盡量地跨越自己,盡量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我們才可能最大程度地縮小自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懂你”。
人們在世上的孤獨、寂寞,注定了人們尋求“懂”與“被懂”的過程永遠也不會終止。從這個意義上說,《懂你》或許會流行得長久些。
參考文獻:
[1]魯迅.論睜了眼看[A].轉(zhuǎn)引自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C].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周國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M].???海南出版社,2006.
[3]周國平.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M].???海南出版社,2006.
(許俊瑩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501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