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就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過程的認知和意識,是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監(jiān)控。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這種調控主要表現(xiàn)為主體能根據(jù)活動的要求,選擇適宜的認知策略,監(jiān)控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不斷取得和反饋信息,評價每一認知策略的有效性,堅持或更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及時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過程?!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是現(xiàn)代閱讀教學的要求。元認知理論引入到閱讀教學中來,既拓寬了閱讀研究的理論視野,同時也給閱讀實踐帶來了深刻變革。重視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自我監(jiān)控和調節(jié)提高閱讀效率,不僅喚醒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自主性,而且可以將尊重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落到實處。要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閱讀元認知能力,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元認知知識傳授,同時通過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逐步提高元認知能力。
一、豐富學生的元認知知識,提高元認知能力
(一)豐富個體元認知知識,掌握自己的閱讀特點
個體元認知知識是指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能力、閱讀水平、記憶特點、背景知識、努力程度、認知風格、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認識。學生作為閱讀的審美主體,具有主觀差異性,有他自己的生活時代環(huán)境,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修養(yǎng)和性格氣質。學生需要分析自身的學習特點,真正科學地洞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閱讀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特點,以及自己目前的閱讀水平和在閱讀中的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在閱讀中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不足。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況,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語文閱讀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反思??梢詭椭鷮W生設計閱讀自我認知調查表,考察學生平時的閱讀情況,了解包括學生的認知風格類型、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缺陷等。通過閱讀教學,了解閱讀對學生本人的作用、學生由此形成的閱讀態(tài)度、學生課外閱讀領域,了解學生閱讀的基本情況。個體元認知知識的傳授,也是語文教師了解自己學生閱讀特點的的過程。教師對學生了解越多,就越能把課堂內容與學生結合起來。
(二)豐富學生任務元認知知識,把握閱讀材料的特點,清晰了解學習任務
任務元認知知識指學生對閱讀目的、任務以及閱讀材料的認識。讓學生充分清晰地了解學習任務,準確把握任務性質要求以及要達到的程度,合理地分配學習時間和注意力,認識閱讀活動的特點和實質。教學中結合閱讀材料讓學生逐步了解閱讀活動由哪些心理活動參與,閱讀過程有哪幾個階段,閱讀的功用等等,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活動有明確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其閱讀的動機。
要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關于任務的知識,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首先應提醒學生注意關于這些材料的性質如何,因為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分析每種材料的性質、結構、難度、主次的習慣,能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和注意力。閱讀信息的性質對學生要進行的學習活動產生的影響,有時是意識到的,有時是意識不到的,因此要求學生學會自覺主動地分析認知材料的特點。學生理解并記住復雜的、不熟悉的信息是比較困難和費時的,因此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要進行自我調節(jié)、自我監(jiān)控。要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對學習任務的目標要求有清楚的了解,提高學生清晰了解任務的意識性,要求學生準確全面把握學習任務,明確任務的性質、特點、任務的要求及達到的程度。比如學習寫作,就是要根據(jù)題目要求寫文章,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等。只有明確了任務目標,才能自覺地采取相應的策略措施,達到學習的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三)豐富策略元認知知識,增強使用策略的目的性
策略元認知知識是指學生對閱讀策略及其使用方法的認知。閱讀材料的不同內容和要求,相應的學習策略也不同。學習策略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核心,是學習方法和學習調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體。要使認知活動能正常進行下去,就必須具備相應的認知策略的知識。閱讀策略就是讀者用來理解各種文章的有意識的可靈活調整的認識活動計劃。比如在學習字、詞過程中,懂得漢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可以通過字形分析,獲得字義,但是漢字的構成和發(fā)展很復雜,有的通過查閱工具書等方法來解決。深層次閱讀理解課文須結合語句分析,聯(lián)系文章的題目、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思想、文章的結構脈絡及其它有關知識來領會文章的內容主題。在理解課文主題的前提下,就可以進一步學習表達內容主題的各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
二、教師展示有效閱讀監(jiān)控模式,學生通過模仿進而獲得自己的認知模式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了解閱讀思路的過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是以一種模式來向學生展示有效閱讀活動。教師需要把自己的閱讀思路外化,展現(xiàn)在閱讀過程中。例如小說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展示自己閱讀小說的思路:理清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揭示主題。然后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背景資料的不斷充實,對人物、主題的理解會有不斷得到補充、修正。教師在教學中把理解、監(jiān)控、調整的全過程展示給學生,也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如何閱讀小說。
教師展示閱讀模式只是學習閱讀的開始,教學中應把所提供的有效模式在學生的閱讀中及時加以訓練、反饋,使學生由被動的觀察者轉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達到的水平,逐步增加對學生的要求,一直到學生閱讀活動形成自己的認知習慣或認知模式。
三、強化學生的元認知體驗,在閱讀中獲得成功感
元認知體驗是認知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時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是學習主體和閱讀客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它能夠對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目標和元認知策略產生強烈的影響。首先,個體在體驗到失敗或困難時可能修改甚至放棄原來的目標。其次,它會導致個體對元認知知識進行增加、刪減、修改。最后,它能夠激活有關策略的使用。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策略應用到閱讀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采取合理科學的策略,順利地進行閱讀,認知的體驗會給學生帶來滿足感和自豪感。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運用情感策略和元認知體驗通過同化和順應計劃發(fā)展,調節(jié)自我的閱讀感受,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成功感。
四、個別指導,交流反饋,提高元認知能力
閱讀是一項個人體驗性很強的活動,所以閱讀過程中針對學生個體問題的指導必不可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反應,對閱讀中出現(xiàn)的個體問題及時加以指導。教師可以采用診斷治療的方式,幫助學生具體分析影響自己閱讀效果的因素,找出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過程,并且把反思的結果進行交流。學生對某一階段的閱讀活動及時進行回顧,反思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得與失,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包括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其中讀懂了多少,閱讀中運用了什么閱讀策略,學生閱讀中最欣賞文章的什么特點,閱讀中自己的失誤在哪里。對自己自我反省、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的自主閱讀行為進行總結,也體現(xiàn)了閱讀主體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對閱讀計劃和閱讀策略進行分析和評價,總結閱讀的經驗教訓,也是為下一次的閱讀做好準備。通過這種形式,學生不斷修正閱讀的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為以后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閱讀交流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師還要經常組織同學之間的閱讀交流,讓學生互相啟發(fā)、互相借鑒,思想的碰撞,會產生靈感的火花,能增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監(jiān)控的意識,逐漸自覺地進行閱讀中的自我監(jiān)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吸收他人的好思想,并加以改造,從而提高自己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英和.認知發(fā)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顧曉鳴.閱讀的戰(zhàn)略[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李麗華.元認知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0,(2).
[6]謝徐萍.元認知的內涵和閱讀中的元認知活動[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1,(17).
(胡玲玲 湖北省陽新實驗中學4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