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列入課程計劃以后,人們狹義地理解為它就是一個響亮的課題。其實,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方法,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鍛煉其研究能力,除聽、說和寫作訓練課以外,所有的閱讀訓練課都可為課堂研究性學習方式。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也就是“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而新課標強調(diào)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共同發(fā)展。通過這種交流,建立起新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美妙,從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但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氛圍、學習的向心自持力,決定了一個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較之普通高中,職業(yè)中專學生因為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應有的學習氛圍,更由于缺乏向心自持力,面對一大篇閱讀材料,往往缺乏足夠的閱讀興趣和信心,這就影響了閱讀教學效果的提高。然而在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沒有升學壓力,不必為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所限制,這就為研究性閱讀提供了良好條件。因此,在中專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研究性閱讀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深入領會文章的含義。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這是研究性閱讀的開始,實際上是明確了研究探討的對象。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研究性閱讀的關鍵。研究性閱讀首先要有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學習才有研究的對象。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問似乎很少,學生是不是沒有問題呢?提不出問題其實就是問題很多。學生慢慢地喪失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能,慢慢地變成了洗耳恭聽的聽眾,不再是研究問題的參予者。教師成了問題的設計者,整堂課自始至終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一篇課文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整堂課成了“滿堂問”,教師和學生成了問答式的對壘,從而剝奪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權利,慢慢地學生變成了思考問題的機器,而不是創(chuàng)造問題的機器,因此,研究性閱讀的前提是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
開始時可以由教師提問,由學生閱讀、研究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指導學生研讀《世間最美的墳墓》(基礎版職高語文第二冊)一課時,開始教師先展示一幅托爾斯泰墓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并簡要介紹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928年俄國的一次旅行”的相關情況,為下面提出相關研究問題作鋪墊。隨后引出問題:(1)圖片中的托爾斯泰墓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課文中描寫的托爾斯泰墓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3)如何理解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4)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應該具有怎樣的審美觀?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前兩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閱讀研究課文,后兩個問題則是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從而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引導,教學要逐漸過渡到在教師啟發(fā)下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階段。因為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標志。例如:在教學《項鏈》(基礎版職高語文第一冊)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去提出問題:(1)緊扣小說中人物提問;(2)緊扣情節(jié)提問;(3)緊扣小說主題提問;(4)緊扣文章寫作思路提問。結果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小說中的主人公是被同情的對象還是被諷刺的對象?主人公為了一條價值五百法郎的假項鏈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值得嗎?小說的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為什么不寫主人公知道真相以后的情形就結尾了?有了問題就可以促使學生去分析、解決問題,這就會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深入研究。這使學生不僅對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小說的藝術特色有了了解和體會。
二、在閱讀中研究問題,拓展視野
從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可研究的問題,再向外延伸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向外延伸,對于教師來說,還有一個教材的處理問題,一篇課文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但教師要從總體上把握好教材。如果大而全地泛泛而淡,只觸及一下皮毛,不如深入地探討一兩個問題,如對《琵琶行》(基礎版職高語文第二冊)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來說,可圍繞兩個方面來研究學習,其一是詩歌的音樂美,其二是詩歌的情感美。要深入透徹地研究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可搜集材料作比較性閱讀。白居易對琵琶樂聲的描寫還有很多詩歌,如《五弦》中有“大聲粗如散,颯颯風和雨,小聲細欲絕,切切鬼神語”,《五弦彈》中有“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段逑摇泛汀段逑覐棥分械膶σ魳返拿鑼懏斎皇浅晒Φ?但通過橫向的對比閱讀,我們會明顯地感到它們給我們的“樂感”是不如《琵琶行》的。因為《五弦》《五弦彈》等詩是對純藝術的描寫,而《琵琶行》卻融入了濃濃的“情”,這是《五弦》《五弦彈》等詩無法與《琵琶行》相媲美的原因,這也是《琵琶行》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通過分析其異同,領會相互特點,探討普遍規(guī)律,以拓展視野。
三、在學習中互相滲透,培養(yǎng)能力
語文也可與其它學科進行相互滲透學習,因為學生每天學習多門學科,各門學科的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比較熟悉,打通學科門戶,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根據(jù)學習心理學的規(guī)律,學習者所學得的知識間的聯(lián)系越豐富、越密切,所學得的知識就越牢固,并且擁有更多的提取線索,因此更于提取;學習者如果能更清晰地看到學習的各領域知識之間的一致性、相關性,也更有利于學習的遷移。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決實際困難,而在于引起興趣,激發(fā)思維,學會提問和發(fā)現(xiàn);不在于得出多么有價值的結論,而在于熟悉研究過程,學會研究方法;不在于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而在于研究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在于解決語文領域的某個難題,而在于通過長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平等的態(tài)度,批判的意識,獨立的精神,以及相應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兩三年的職專語文課,并不能解決學生的所有語文問題。所以職專語文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了解語文學科的思維方式上。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從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吸取營養(yǎng),從而使他具備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
總之,研究是綜合性的學習,是在其他學習方法基礎上的提高,是觀念的養(yǎng)成。但不能絕對化,“研究性學習”并不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能盡快獲得新知的學習。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角度很多,可因人而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重要的是應清醒地認識到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做大課題,還應該從日常學習中的點滴切入,只要有這種意識,在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訓練教學,就會有機地融入研究性學習。
(郭秀鳳 河北省昌黎衛(wèi)生職業(yè)中專06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