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芳
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與人溝通與交流更加廣泛,缺少語文知識的人是很難長足發(fā)展的。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是學校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和藹可親,學生自然就愿意接近,才會對語文感興趣。在課堂上教師應經常鼓勵學生,多給予學生關懷和指導,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這樣才能有正常的教學秩序,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起著主導作用。實踐證明,如果學生感到心情愉快,就能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課間休息時,筆者總喜歡跟學生聊天,并且主動接近課上膽小不敢發(fā)言的學生,讓他們解除畏懼,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語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誘導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見好的導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語的設計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符合主體特點與文章風格,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簡練,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整堂課起到輔助作用。導語多種多樣,可以講寓意深長的小故事或笑話,可以是充滿哲理的或詩意的話,也可以是特定的實物,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電影、電視、錄音機、多功能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如在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這樣設計導語:我們知道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而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告別的卻是“西邊的云彩”,在詩中詩人使用了絢麗多彩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陽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水潭——映入眼底。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溫潤可人;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躁揉碎之后,竟變成“彩虹似的夢”。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些景物及想象,使一幅幅畫面勝過多少情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康橋,共同欣賞康橋的美。又如在講授《阿Q正傳》時,可這樣引入導語: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偉大民族,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又沉淀了不少消極的因素,魯迅先生稱之為“國民劣根性”。辛亥革命中,魯迅滿腔熱忱地投入革命,但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這場革命中扮演著小丑的角色。舊勢力頑固、狡猾而投機,革命黨幼稚、脆弱而易變,老百姓則在“鐵屋子里”酣睡;雖有一時的“夢游”,但最多像阿Q那樣喊幾聲,搶點東西,做做權利、財產和女人的夢,并沒有真正醒來?!栋正傳》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是著眼于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受廣大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下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
三、通過設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一種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教學藝術。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以疑促思,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從存疑、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的樂趣,提高思維能力。如講授《中國,水的困惑》時,可舉例在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還有2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全國有3億多農民飲用水達不到安全要求。用典型事例引發(fā)學生集中思考。而后引出問題:中國,東、南兩面環(huán)海,內陸河流湖泊眾多,為什么還會面臨水資源危機?強烈的反差,吸引學生去關注文章,為后面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另外,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喜歡一位老師,就會延伸到喜歡這門課程。如果教師積極向上地工作,上課時和藹可親態(tài)度,對待后進生和優(yōu)生一視同仁的心理,批改作業(yè)及時、認真的良好習慣,平行班級“一碗水端平”等,學生就會喜歡你,信賴你,也就鞏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掌握這一點,就應該在課堂上千方百計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應采取寬容態(tài)度,多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使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愛說,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作者單位:廣東省核工業(yè)華南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