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軍 李英慧 王建華
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講話中對教師提出了幾點希望,希望教師志存高遠、愛國敬業(y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并特別強調:“教師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
一、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呼喚教育科研
1.從理論角度講
教育科研是教育活動的知識形式表現和精華的濃縮,在教育發(fā)展中起著“第一生產力”、“二級放大器”的作用。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教育科研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內部動力。教育質量走內涵發(fā)展的路子,必須靠教育科研來支持。可以這樣認為,教育能否進入現代科學形態(tài),教育科研的開展是其重要標志。
2.從實踐角度看
國內不少有影響、有特色的學校,有成就的名師,都具有較高的名望和豐碩的成就,無一不是靠開展科研取得的。開展教育科學研究之所以能造就名校、培育名師,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教育科研能夠激活校長與教師對教育的思考,不斷革新他們的教育觀念,能夠促進學校辦出特色,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使一部分教師脫穎而出。
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要立志終身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并要有所作為,就必須進入教育科學研究的活動中去,探索教育的真諦。
二、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勝任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重任
只有教師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這不僅是因為在學校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所受的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教師,更主要的是教育對象、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勞動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序。教師的創(chuàng)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實踐基礎上的,教育作為育人活動經不起挫折與失敗,教育的失誤會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教師的創(chuàng)新是其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創(chuàng)新。
有的教師說,教學工作忙,沒時間搞研究,將教育研究看作軟任務。實際上,人們對教育規(guī)律的每一點認識,教育實踐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來自教育研究,所有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過程總是和教育研究密不可分。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學習新的理論,學習先進的思想與觀點,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科學地總結自己和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克服了經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師自己教育水平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聯系教改實際開展教育科研
新的教研、課改,帶來了教育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變化,也給教師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怎樣開發(fā)校本課程,如何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如何根據技校特點設置課程,如何就技校學生的差異實現全面發(fā)展,怎樣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有哪些變化等等,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都需要教師去探索、研究。課程改革帶來了大量的問題,給教師從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平臺。把握機會、拓寬思維、遵循科學發(fā)展觀,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有大有小,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恰當選擇,總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實不宜虛,宜活不宜死。要選擇具體問題,不選擇抽象空泛的問題,要隨著改革的發(fā)展靈活選題,也可以根據實際研究需要對原題做適當調整,而不要固步自封。
四、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
由于教育科研的對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生,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變量的特點。這就要求教育研究應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tài)研究,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種方法,并實行各種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相互印證。針對教師研究工作的特點和當前課改工作的需要,我們特別倡導進行個案研究,此種研究可以對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
個案研究貼近教師的實際工作,也有助于教師通過個案將教育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個案研究中要求必須真實,且能代表某類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在個案研究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首先通過觀察、調查收集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概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討論,進行思想的碰撞,從而加深對個案的認識和理論觀點的闡發(fā);最后再尋找形成個體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議。當然,個案研究也有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個例證,代表性小,但它能給人以啟迪,其最大優(yōu)勢在于是幫助教師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
科學研究是一個求真、求實、求新、求效的過程,是不能弄虛作假的,這是我們在開展教育科學研究中應有的科學態(tài)度和必須恪守的科研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