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俊香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敝R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具有的能力,包含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情境的感知以及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實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構建知識結構網(wǎng)絡,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將已掌握的知識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新的環(huán)境中,探索未知的知識、規(guī)律。在物理教學中,應用遷移規(guī)律指導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不僅能提高教學實效,而且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良好基礎。幾年來,筆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用有效遷移指導教學,在具體實施、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定實效。
一、加強正面積累,打好遷移的基礎
1.夯實基礎是遷移的前提
教學過程中,我了解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首先是作為基礎和背景起作用的,它為學習中的遷移提供了準備。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越精確、熟練,就越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說:“領會基本原則和概念看來是通向適當遷移的大道?!币虼?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規(guī)律,為學習的遷移提供準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遷移應用的前提。如:在學習影響電阻的因素時,一定要強調其概念的教學,通過演示試驗總結電阻的影響因素為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電壓、電流無關。這樣可順利地遷移到歐姆定律的學習中:不能說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兩端的電阻成反比等。廣泛的遷移可以深入對概念的理解,通過歐姆定律的學習又可以遷移到密度的學習中,幫助學生理解密度與質量、體積的關系。
2.學習章節(jié)或內容模塊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邏輯聯(lián)系,為遷移提供有效的支撐
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只重視對知識點的機械性記憶和理解,割裂了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在遇到新的問題和情境時往往束手無措,不能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教師要幫助學生將知識要素整合,體現(xiàn)內在關系,建立各經(jīng)驗間的邏輯聯(lián)系,為遷移提供有效的支撐。例如:在學習了《電流和電路》、《歐姆定律》、《電功率》后都應該幫學生建立知識網(wǎng)絡,且在三部分都學習完后應幫學生建立模塊知識體系。
3.善于比較,及時歸納總結是正確遷移的保證
比較是一種思維能力,比較就是將各種事物或個別部分的過程、規(guī)律、結論等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比較有利于排除遷移中的干擾,使遷移正確無誤。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事物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使之思路廣闊,左右逢源,為遷移應用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知識。如通過比較可知: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如表1,以此加深對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遷移
物理方法作為探索物質奧秘的有效手段,它比物理知識本身具有更大的能動性和更廣泛的遷移性。重視物理方法的教學不僅是因為它具有使物理知識拓展深化的功能,而且也有克服單一的思維定勢,拓寬思路的功效。除了教材中強調的物理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要給予足夠重視外,教師還要充分挖掘教材,通過習題教學進行多種物理方法訓練。常用的如“等效替換法”:在平面鏡成像實驗中,用一根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前面蠟燭的像,在力的合成中也用到了此方法。中學物理還常用到轉換法、類比法、模型法、圖像法、極限法、假設法等等。物理方法的教學在教材中雖未獨立形成章節(jié),卻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同樣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在談到一個問題時,可引發(fā)學生思考知識范圍內用到這種思維方法的其它問題,并從中總結出共性,從而深刻理解這種思想方法,使之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三、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yǎng)求異精神和發(fā)展思維能力
知識的遷移要求對知識呈現(xiàn)的情境和知識轉換能靈活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彼此類似但有本質差異的知識之間,在遷移過程中有時會產(chǎn)生相互干擾和破壞,即產(chǎn)生負遷移。造成負遷移的主要原因有:錯誤的日常直覺經(jīng)驗、對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不深刻、錯誤的類比等。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變更事物的非本質特征,通過分析、對比與評價,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另外,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變式教學,對所用材料的內容和形式,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形成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故此,我們在物理課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習題,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和一題多答等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精神。
總之,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彼此孤立的學習是不存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的就是優(yōu)化組合、靈活運用、講求實效,運用遷移規(guī)律,促進學生知識遷移的正向發(fā)展。知識能夠遷移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良好基礎,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