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英語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的學習,英語教學也并非英語詞匯和英語語法的教學。英語學習和教學都應該而且必須涉及文化,并與之緊密聯(lián)系。
英語學習在全世界已經(jīng)成為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我國的英語學習也已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之勢。我國約有3億多人在學英語(專業(yè)和非專業(yè)),占全國總人數(shù)的約1/4。其中,大中小學學習英語人數(shù)加在一起超過1億人。有專家預測,再過幾年我國學英語的人數(shù),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shù)。雖然英語教育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但是效果卻極其有限。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從小學甚至學前班就開始英語教育,可學生的水平卻一直不能得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甚至還沒有初中生高。他們對要求的學習內(nèi)容根本不能理解,更不用說掌握。所以,高職英語教學不得不一邊補舊課,一邊上新課。這樣上課,高職院校要求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就成了“夢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層次的教育相互脫節(jié);各學校各地區(qū)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等等。
1 英語學習與英語教學
所謂教學相長,就是指教和學2方面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都得到提高。而學生目前的狀況使他們的學習根本不會對教學產(chǎn)生什么促進力,甚至還會阻礙教師施教。由此看來,只能靠教師自己推動自己。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甚至教師都認為學習英語無非就是記單詞、學語法。衡量學習成敗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成績。隨著教育發(fā)展和世界交流的加強,人們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和幾乎所有教師都不滿足于以考試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更多學生和家長都要求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英語學習從此變得更加務實,單詞和語法的學習也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考試仍然是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之一,但它的形式已經(jīng)由原來的一張試卷變成形式多樣的能力考查+考試。
素質教育的效果雖然還不是很明顯,但它正是人們渴望和歡迎的。英語教學到了高職階段,就不能單純靠講授大綱要求的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能力,而應該在教學中融入其他元素。
2 文化與英語學習
2.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與人類有關的一切活動、現(xiàn)象、事物都屬于文化的內(nèi)容[1]。由此看來,語言也屬于文化的一種形式。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需要語言來表現(xiàn),來交流。
2.2 學習語言即是學習文化語言與文化有著如此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決定了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也應該是相應的。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文化,不能否認這層關系,“只學習語言而不學習文化”。所以,既要學習語言也要學習文化,學習有用的文化。只不過還不能系統(tǒng)地深入學習文化,而只是學習“小文化”,即行為文化[2]。
2.3 文化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人類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相比之下,平時進行的單純的語言學習就顯得有點枯燥無味。而兩者的有機結合卻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相關的文化,既提高能力,又拓展知識面,一舉兩得。
3 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3.1 文化滲透可以改變枯燥乏味的語言教學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和語言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學習做到“勞逸結合”,甚至“寓學于樂”。
3.2 文化滲透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光學習語言,還要有相應的能力和知識底蘊。在要求學生了解、掌握文化現(xiàn)象的同時,就是在進行素質教育。因為無論學生將來用不用英語,一些文化常識都將對他們的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如此長期堅持,素質教育就可以實現(xiàn)。
3.3 文化滲透可以使“教學相長”變成現(xiàn)實學生有諸多問題,他們可以找到諸多理由拒絕學習英語。文化滲透可以讓他們對所感興趣的話題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甚至“無話不說”。而包含文化現(xiàn)象的語言在他們興趣的驅動下也會得到學習和鞏固。在講美國國旗時,和學生一起對美國的國旗進行深入學習和了解。本來對美國國旗的歷史及美國國旗3種顏色的代表意義不清楚,經(jīng)過共同學習,師生都會豁然開朗,甚至還會發(fā)現(xiàn)平時根本不屑做筆記的學生還記起筆記。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也會促使教師去積極解決。這時也可以要求學生對中國國旗的相應情況做一了解。整個過程進行得自然、流暢,師生雙方也都十分積極。結果,“教學相長”就實實在在地實現(xiàn)了。
4 結語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不是不可能的,更不是遙不可及的。相反,在英語教學中進行適當?shù)奈幕瘽B透不光是必須的,而且是必要的。要是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變得有趣,文化滲透不失是一個好的辦法。教師可以自如地進行文化滲透,以此來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大部分問題,取得英語教學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50
[2]祝西瑩,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論[M].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