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蘭
漢語中有十分豐富的虛詞,這是由漢語的特性所決定的。漢語在類型上不同于世界其他主要語言, 它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它既不像印歐語那樣有形態(tài)標志或曲折變化, 也不像日語、朝鮮語那樣有粘著形式, 虛詞是漢語表達語法關系的主要手段, 這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漢語的虛詞是封閉的,包括極不常用的也不過1000個左右,掌握漢語幾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
虛詞教學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虛詞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中的一個難點,外國人學漢語所發(fā)生的語法方面的偏誤有一半以上是由于誤用虛詞造成的,因此虛詞教學研究應該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我們將主要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虛詞的教學問題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介詞“被”的教學策略。
一、對外漢語虛詞教學淺議
現(xiàn)行的對外漢語虛詞教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散式教學, 即漢語教材(主要是初級教材) 中出現(xiàn)什么學什么。當然這種學習并不是隨意的, 哪些虛詞要學, 哪些不學, 哪個先學, 哪個后學, 都要經過教材編寫者的刻意安排; 另一種形式是集中式教學,即在中高級階段把虛詞作為漢語語法課的一個組成部分系統(tǒng)地進行教學。虛詞的個性特征非常明顯,研究和教學中一般采取一一擊破的方法。
在對外漢語虛詞教學中,宏觀上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細致揭示虛詞的意義,使學生準確把握。其次,我們要揭示虛詞的適用環(huán)境, 使學生正確使用。最后,我們要做的是調動學生的認知能力, 科學設計教學方法。本文也將在第三部分以介詞“被”為例設計相關的課堂教學策略。
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出發(fā), 把中介語理論滲透在對外漢語虛詞教學中, 開展?jié)h外對比教學, 是虛詞教學的重要手段。所謂漢外對比教學,就是說教師要把握漢外語言的相同點、相似點以及不同點, 做到能預言、解釋、改正并消除因學生母語的干擾而出現(xiàn)的偏誤, 把母語的負遷移減小到最低范圍內。
開展近義虛詞對比教學是虛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所謂近義虛詞對比教學, 是說把意義和用法彼此相近的虛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在甲虛詞同乙虛詞的對比之中充分顯示出甲乙雙方各自的不同特點, 使學習者更清楚地認識二者的差異, 以便更準確地運用虛詞。無論使用哪種方法, 目的只有一個:便于學習者清楚地認識每一個虛詞在整個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獨特的位置。
北京大學李曉琪教授認為語言習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虛詞教學也要符合這一過程, 也要講究層次。對外漢語虛詞教學的層次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循環(huán)、重復上。中高級階段的集中式虛詞教學是以初級階段零散式虛詞教學為基礎的, 是初級階段教學的擴展和深化, 因此, 在教學內容上要做到和初級階段有機的銜接、循環(huán)和重現(xiàn)。二是體現(xiàn)在具體虛詞的習得過程方面, 即對某個虛詞或某對虛詞的教學也要講究循環(huán)和重現(xiàn), 使學生在逐步遞進的過程中加深認識,掌握用法。
二、實例分析:介詞“被”及其特定句式的基本理論
(一)關于介詞“被”
“被”字的后邊一般用名詞,表示施行動作的人或事物。例如:
(1)書被弟弟撕了。
(2)電腦被他修好了。
“被”后面的“弟弟”、“他”都是動作的施行者。
作為介詞“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引出動作者施事,表示被動。
(二)關于“被”字句
“被”字句是以介詞“被”標志被動的句式,它代表了主語是受事主語,并用介詞引進施事的一系列句式?,F(xiàn)代漢語中“被”字句的定義是指在謂語動詞前面,用介詞“被(給、叫、讓)”引出施事或單用“被”的被動句。例如:
(3)花兒被風吹跑了。
(4)我被他的話打動了。
(5)衣服給雨澆濕了。
(6)地上的水叫太陽曬干了。
(7)心靈第一次被震撼了。
在書面語里,還有“被……所”的格式,口語里有“讓(叫)……給”的格式。例如:
(8)一切困難都將被我們所戰(zhàn)勝。
(9)他讓人家給攆走了。
(10)杯子叫妹妹給打碎了。
“被”字句原先一般是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近幾十年來,它在書面語里的使用范圍擴大了,表示如意的事有時也用“被”,例如“被表揚|被選為小組長”。
(三)“被”字句的特點
1、“被”字句的謂語動詞一般具有處置性
“被”字句中的謂語動詞一般由單音節(jié)的及物動詞充當,動詞后面多有補語或別的成分。謂語動詞一般含有處置的意義,表示對所處置的對象帶來影響,使之發(fā)生改變。例如:
(11)水果被弟弟吃(光)了。
(12)天鵝被獵人殺(死)了。
2、能愿動詞和表否定、時間等的副詞只能置于“被”字前。例如:
(13)一切丑惡的罪行(應該)被懲罰。
(14)他(沒有)被困難嚇倒。
(15)我們(已經)被人欺騙了。
(16)果子(大概)讓狼狗偷吃了。
三、“被”字句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掌握足夠的教學策略知識,以便于教師在面對復雜的教學情境時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一)角色扮演教學策略
這種學習策略使學生處于一種真實情景之中,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學習的內容,并在角色扮演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聽的能力。
針對本文所討論的“被”字句的教學,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
1、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
根據“被”的性質及其用法,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定的情景。因為不是所有的“被”字句都能引出受事者,所以在表演時應該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清晰分辨出施事與受事。例如:
(17)小李被小王推了一下。
(18)小李的書被小王借走了。
(19)小王的眼睛被小李用手蒙住了。
2、挑選扮演者
這時可以讓學生自愿成為扮演者,分飾施事與受事兩角,通過學生的自發(fā)扮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能更好地進行。
3、組織表演
不要求整個表演很完美,只要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表演者通過對例子的描述,使得課堂上的學生分辨出誰是施事誰是受事;二是通過表演者的表演,學生能夠造出相應的“被”字句。
首先,針對例(17)(18)(19),分別請兩位同學完成例子中的動作,通過“推”、“借走”、“蒙”三個動作,讓學生分辨“小李”、“小王”各是誰來飾演。
然后,針對未知例子的表演,讓學生用“被”字句型對其動作造句。例如:“小李”“小王”拿起黑板擦擦黑板。
學生可以通過以上動作判斷“小李”和“小王”此時都是施事,而黑板擦和黑板都是受事。這時運用“被”字句型造句,可以說:黑板擦被小李和小王拿了起來(黑板擦為受事對象)、黑板被小李和小王擦得一干二凈(黑板為受事對象)。
4、評價與總結
在此階段,教師可以突出知識重點,并應該對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進行真實而到位的評價。
角色扮演學習的策略,只要組織設計周詳而巧妙,無疑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非常有效。同時,新的知識信息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入,給學生提供一個在輕松體驗式的情景中嘗試知識運用的機會。
(二)對話練習策略
借助教師的引領,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為輔導、學生為主體,圍繞語言功能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的口頭交際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策略。
針對“被”字句教學,我們可以采用對話練習策略,讓學生通過對話的形式完成。對于“被”字句的練習,必須結合“把”字句的理論基礎,要在學生已經學習過“把”字句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練習。要求一是讓學生認識“把”字句和“被”字句,二是能把“把”字句、“被”字句的一般句式改寫為這兩種特殊的句式,以豐富學生的表達方式。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教學“把”字句、“被”字句時,不要給學生講有關的語法知識,要在認識“把”字句、“被”字句的基礎上,做一點把一般句式改寫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實踐練習。
1、提出問題,自主預習
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與教材進行對話;學生能夠通過教材資料中的例子體會其理論,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被”字句有兩種基本格式:一種是“乙被甲怎么樣”;一種是“乙被怎么樣”。例如:
(20)樹葉被風吹落了。
(21)樹葉被吹落了。
從結構上看,“被”字句的動詞也必須是一個能帶賓語的動詞,一般講動詞要是雙音節(jié)的,如果是單章節(jié)的,后面必須帶別的成分:
(22)碗被弟弟摔壞了。
(23)他的肩上被打了一拳。
2、給定練習,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根據已有思考,在小組中開展對話。老師給定部分練習供小組成員參考,在做練習中遇到的問題,彼此互相幫助交流理解。
3、展示問題
活動完成,在總結期間,學生羅列出共同存在的問題向老師提出。這樣老師就可以知道在這一教學內容中,還存在怎樣的問題,還需要進行如何的改進,同時確定下一課時的學習議題。
4、評價和總結
漢語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對話策略使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交際活動,學生最大程度地暢所欲言,并得到同學的支持和教師的及時幫助。
對于“被”字句的對外漢語教學,要考慮“被”字句練習的著眼點,從現(xiàn)有的練習形式看,還需要做一些改進。比如對語境的描述要明確,語境的設計要符合語篇規(guī)律的要求。
在課堂教學上,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對難易各異的虛詞做不同的要求。在教材的編寫上,應充分地把虛詞的難度考慮進去,只有教與學很好地結合,我們的對外漢語虛詞教學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關于“被”字句的研究一直都是語言學界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追究,但可以就最主要的典型的“被”字句進行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分析,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和掌握這一句型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王還.“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張靈芝.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引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3]黃錦章,劉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6]金立鑫.對外漢語教學虛詞辨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李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與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2).
[8]吳庚堂.“被”字的特征與轉換[J].當代語言學,1999(4).
[9]陸儉明,王黎.開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語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
[10]李曉琪.論對外漢語虛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8(3).
[11]李小榮.談對外漢語虛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7(4).
[12]彭玉蘭,魏艷麗.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虛詞教學研究綜述[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6(3).
(作者簡介:占蘭(1984—)女,漢族,湖北省黃石人,武漢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碩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