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習練太極拳,尤其是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最忌諱粗心浮氣,精神不專,眼不顧手,手不顧腳及手腳不能同步,此謂之盲練。常言說得好,手到腳亦到,發(fā)人如薅草,手到腳不到,打人不得妙。
2
忌諱處處妄動奪力而顯力者,或是以剛求柔,傷氣損力,外家拳之為。內(nèi)家拳要求以柔得剛,勁蓄于內(nèi),用意不用力,養(yǎng)氣蓄神,又能達于動如抽絲,勢斷意不斷,藕斷絲相連之境界。其目的就是消除人身后天拙力,如果還是處處奪力顯力,那不是與太極拳之要求背道而馳了嗎?故此種練法愚認為是癡練。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鍛煉方法是: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wěn)其步,鎮(zhèn)頭領氣以衛(wèi)其力。
3
太極拳習練時,每個姿勢動作,與外家拳區(qū)別甚遠,外家拳要求力顯于外,直力狠發(fā),而太極拳每個姿勢動作都要求應體現(xiàn)出一個圓的運動軌跡。
4
防止丟、扁、頂、抗四病發(fā)生。外家拳在行拳作式時,一個亮相和停頓,是司空見慣之舉,而在太極拳來說是病,當年毛澤東主席曾總結一套游擊戰(zhàn)術“敵進我退(不頂),敵退我進(不丟),敵駐我擾(不抗)。敵疲我打(不扁)”。為打敗蔣家王朝發(fā)揮過作用,而太極拳為防其四病,也要隨勢入勢而順從之。愚不才寫了一首順口溜:頂抗與扁丟,預防它時要記熟,輕舉輕放不撒手——去掉丟病。莫讓勁勢強出頭——去掉頂病。輕靈轉(zhuǎn)換力莫有——去掉抗病。圓轉(zhuǎn)運動無缺口——去掉扁病。方顯沾、粘、連隨勁,春風吹來擺楊柳,動如抽絲潺潺勢,藕斷絲連在里頭。
5
松膝而不曲膝。有許多人糊涂地認為習練太極拳時,動作越低,下勢越大,甚至可把膝弓與地相接,才能練出功夫,才是高手。愚以為此言差矣,而且十分荒唐?!秲?nèi)功經(jīng)》有云:“足堅而穩(wěn),膝曲而伸”。意思是腳即動,膝用力。練此“樁步功”必須注意“三挺”即“頸挺”“腰挺”“膝挺”。三挺具備則能達到三花聚頂,也就是修煉精、氣、神三寶和還歸虛靜之境界。如果是曲膝,膝何以能挺并用力?習練太極拳者皆知,如果曲著膝發(fā)人,其力和勁是發(fā)不到對方身上的,而它只是校正了自身腿部的彎曲,這種力和勁大部分都在自己本身消耗掉了,還有人說立木可頂千斤,如果膝腿彎曲著,就不成立木之狀,何言能頂千斤呢?那么太極拳所言四兩撥千斤之句,首先就失去其重要的理論根據(jù),再看所有的技擊者,無論打斗、擊劍、或拳擊,哪個是彎曲著膝腿比高低的,所以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習練時堅決松膝而不曲膝,直立著習拳。
6
別出心裁的花架子導致太極拳走向悲哀。太極拳是我們先賢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獻給全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chǎn)??捎行┤瞬蝗ド钊氲亓私馑?、挖掘它和研究掌握它,卻憑著自己一知半解的想像,別出心裁地改變它。春節(jié)晚會上,看到一位太極拳表演者,竟然把一支腿別放在另一支腿腳后邊蹲下來。然后奮起打了一個旋風腳,這個編造者真的是異想天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如此下去,若干年以后,可能就會出現(xiàn)日本人所講:以后學習太極拳的人,不要去發(fā)源地中國,而是到日本來學習太極拳,這不是太極拳的悲哀是什么?
責任編輯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