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摘要:工藝美術這個詞匯所表達的藝術種類和范圍隨著人類社會科技及技術手段的發(fā)展與進步越來越廣泛了,它以成為跨越國界、民族、階層、年齡、性別等界限最受人們普遍喜歡的名詞之一。那么什么是工藝美術?工藝美術為我們又帶來了哪些?本文對此進行的探討。
關鍵詞:工藝美術 設計 建筑
中圖分類號:TU-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廣義上講,凡是生產(chǎn)和生活的用品,通過適當?shù)脑O計和審美處理都從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它包容了本土與外來的、宮廷與民間的、價值連城與信手拈來的、僅供觀賞的和生活必用的等等,總之是隨處可見的裝飾與實用藝術品,這些雅俗共賞,代表著時代審美共性又寄托著個人審美個性的藝術產(chǎn)品,其實是反映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這就是工、藝兩方面的相輔相成。
有一種說法:“工”指的是實用價值,“美”指的是審美價值,二者之完美結合,故名“工藝美術”。追溯“工”與“藝”的結合會發(fā)現(xiàn)它們是伴隨著人類成長發(fā)展的腳步一路走來,既能體現(xiàn)在同一個地球上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和脈絡,同時也鐫刻著各個不同民族間文化融合的痕跡,正是由此才積淀成全人類“共同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發(fā)展,這抑或就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基因。
工藝相融,體現(xiàn)了形式與內(nèi)容、技術與材料的統(tǒng)一。工與藝的融合不僅體現(xiàn)在工藝美術作品中,縱觀與工藝美術同屬于美術范疇的繪畫、雕塑和建筑,哪一件傳世的作品不是體現(xiàn)著工與藝的有機融合呢?以下僅以中國建筑為例來說明。
青磚作為中國建筑藝術的最基本表現(xiàn)材料,簡樸的“秦磚漢瓦”一直沿用至今,早在秦始皇時代就由一塊塊由泥土燒制而成的青磚,構成了跨越千年的萬里長城,至今它依然像一條巨龍在巍峨險峻的山脈中飛舞,它是在地球以外上唯一能見到的“地球建筑”。秦磚是“工”,它代表了當時的物質(zhì)文明,因為它是經(jīng)過特定的泥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的過濾與沉淀再燒制而成,我們現(xiàn)在也難以仿造,所以中國的古建筑有“千金難買一磚”之說。長城是“藝”,是由難以計數(shù)的青磚砌制而成,這個大型的“工藝美術作品”,以其工、藝的完美結合,超越了時空界限,成為中華民族形象和精神的象征,向世界各民族展示著它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同樣是由磚木結構而成的北京故宮紫禁城,是享譽于世界的一件體現(xiàn)著恢宏壯麗之美的藝術瑰寶。無論我們是第幾次到故宮游覽,在輕松愉快之間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神秘、敬仰、贊嘆、自豪之感。這就是皇宮建筑用它巨大的體積、威嚴的氣勢、各種等級分明的布局、森嚴的警衛(wèi)、各種儀仗……使人感到皇權的至高無上及臣民的渺小之感,這正是皇宮建筑要造成的氣氛以及要表現(xiàn)的主題。天安門、端門、午門,都是三個門洞,大臣們從兩邊小門走,讓你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當年金鑾殿(太和殿)上皇帝坐在寶座上高高在上,大臣們低低在下排列兩旁,如有奏折奉獻皇上要匍匐在地。這種布局是利用高度造成一種心理,在氣勢上巨大反差。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的位置,在三大門、三大殿的旁邊,都有一些低矮的建筑用反襯對比的手法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那些上朝的臣子們從太和門開始爬臺階,再到太和殿又爬臺階,這樣會造成心率加快,這在本來恐懼的心理上,造成更加緊張的氣氛來體現(xiàn)皇上的神圣和威嚴,這也是建筑師的用意。
同樣是建筑,同樣是中國,2008北京奧運會給全世界一個無與倫比的精彩,這其中最重要和永久保留的視覺形象就是:“鳥巢”國家體育場。
從天空俯瞰,“鳥巢”國家體育場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從內(nèi)部審味,“鳥巢”國家體育場則以諸多合理的設計而讓人津津樂道。他的設計者李興鋼曾說:對于建筑師來講,有很多專業(yè)的手段,比如說通過圖紙或者是模型,它在設計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建筑的空間、造型會有提前的預知和想象,但是建筑它就是這樣一種東西,當你真正走進它的時候,不論你是建筑師還是非建筑師,都會被建筑本身的尺度所震撼,得到獨特的體驗。所以,當鳥巢的結構真的聳立起來,特別是當我們鋼結構卸載成功,那個時候你處在鳥巢真實的空間里面,我所能感受到的仍然是震撼。
設計師所談到的表現(xiàn)和引起視覺震撼的關鍵就是設計創(chuàng)意和鋼結構材料的融合。這又是工與藝的完美結合之典范。由此,鳥巢它因其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建筑手法和鋼結構的視覺沖擊力而被專家認為是代表了21世紀初葉國際建筑界最高水平的體育建筑,它的建造不僅將為古老的北京增添現(xiàn)代活力,使“新北京、新奧運”的指導思想成為現(xiàn)實,也極有可能影響世界建筑走向,成為人類文明的經(jīng)典。
在當今時代,工與藝的結合中越來越多的烙印著“地球村”的痕跡,藝術設計越來越領先或同步于飛速發(fā)展的科技成果,信息世界的數(shù)字化手段帶來的眼花繚亂的設計程序,加速了工、藝的信息化、網(wǎng)絡化、世界化。在習慣于當今世界鋼筋水泥加固環(huán)境的城市化生活中,人們可能對于手工產(chǎn)品逐漸疏遠,對野生的自然風光和田園牧歌式的景觀逐漸淡薄,可能會更加青睞于精巧的數(shù)字產(chǎn)品和龐大的工業(yè)設施以及都市化、人工化的現(xiàn)代風景。但是,傳統(tǒng)審美標準與審美法則仍會限制和影響現(xiàn)代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人仍然會用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傳達自己的審美情趣,那些不朽的藝術作品仍然會散發(fā)著“工”與“藝”結合而融成的魅力。
總之,作為一名現(xiàn)代藝術家,只有將自己置身于信息技術所誕生的人類生活新環(huán)境中,在堅持“工”“藝”融合的設計意識、審美意識表現(xiàn)中,才能創(chuàng)造出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