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林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一切都在不經(jīng)意間起著變化,我們面對的學生更是如此。改革開放前,由于整個社會都相當窮困落后,人們大部分時候都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考慮,所以那個時候?qū)W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常常從這方面入手,也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F(xiàn)在卻不同了,社會的富裕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人們不再為生計發(fā)愁了,如果教師在進行前途理想教育的時候,還是一成不變地照搬過去的老辦法,不但顯得面目可憎,而且效果也甚微。由此看來,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教學方法是不是過時了,是不是應該隨著時代的步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變化?由此更聯(lián)系到一些具體的教學問題,如我是一個農(nóng)村中學的語文教師,縱觀我個人和同仁的語文教學效果,往往都令人很不滿意,大家都困惑不已:這到底是怎么了?自己使用的是過去無數(shù)次獲得成功的教學方法,也比過去更努力了,但教學效果卻是一屆不如一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窮則思變,變則通。我們的出路在哪里?其實道理很簡單,做政治思想工作要與時俱進,各科教學也是一樣?,F(xiàn)在的語文教師是大家都做得了,但大家都做不好的職業(yè)。大家都能做,是因為語文是母語,所有教師都有一定的基礎,如果缺語文教師,誰都可以上,拿一本教材,準備幾本備課資料,就可以湊合;大家都做不好,是說無論你是科班出生還是半路出家,效果都不怎么樣。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不主動求變
每個做教師的都受過較高層次的教育,都經(jīng)歷過諸多語文教師,腦海中既有成功者留下的倩影,也有失敗者留下的痕跡。參加工作后,在農(nóng)村義務教育制度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接觸和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機會相對要少很多,于是他們只能把過去腦海中的一些記憶當成寶貝,把它們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篇文章都是“老三篇”:識生字,解新詞,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主題,總結(jié)文章的寫作方法。節(jié)節(jié)課如是,天天如是,期期如是,年年如是,把學生的頭都教大了。這樣的教法教沒了文章的個性,教沒了學生的個性,更可怕的是教沒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熱情。筆者曾經(jīng)和其他幾位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師一起聽過一堂教學觀摩課,他們對教師的授課方法、教師的激情,對學生的專注、學生的熱情,對課堂的氣氛,對教學效果羨慕不已,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私下說,回去要試一試。后來,第三次遇到那幾位鄉(xiāng)村同行,問進展如何,他們面有難色,說回去要試一試。后來,再次遇到那幾位鄉(xiāng)村同行,問進展如何,他們面有難色,說了一些客觀原因,說沒辦法,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語文課不受歡迎,教師知道,但是他們就是不去主動求變,抱著混日子的心態(tài)去應付,如此下去,語文課的路焉能好走?語文課的教學效果焉能有保障?
二、知識老化,缺乏吸引力
農(nóng)村學校大都基礎設施薄弱,既沒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也沒有像樣的閱覽室,更不用說接觸先進時尚的網(wǎng)絡信息。教師是無書可讀,無資料可查,無證據(jù)可考。八小時之外大都是坐在一起閑聊或參與“棋牌樂”,教師讀書學習之風淡化了,拼搏進取之心泯滅了,教書育人僅僅是謀取“稻糧”的手段,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合格人才的責任心沒有了。教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lián)碛辛诉@樣的心態(tài),他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地把同樣的知識、同樣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給哥哥姐姐聽,又講給弟弟妹妹聽;講給父親母親聽,又講給兒子女兒聽。曾聽同事們諷刺某一鄉(xiāng)村小學語文教師,說他正信心滿滿地給學生講一生動故事時,下面有一學生舉手說知道這個故事,父親告訴他的,他的父親也是這位老師的學生。這個學生的舉動讓那個教師尷尬不已。
鄉(xiāng)村教師帶著半桶水走上了講臺,就用這半桶水去滋潤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沒想到要為這半桶水增添一點新的血液,注入一絲新的活力,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這樣的課堂學生焉能得到鮮活的知識?焉能令學生對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三、教得煩瑣,學得被動
大部分教師都不相信學生,他們把自己認真鉆研,深入挖掘的東西點點滴滴灌輸給學生,生怕遺漏了什么地方。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寫滿了幾黑板,學生的書上、筆記本上抄得滿滿的。本來很輕松、很愉悅的美文欣賞課,把大家都弄得疲憊不堪。課后,學生抄的那些東西都隨風而去,不留任何痕跡,留下的只有疲憊和厭倦。教師的作用本來是“解惑”,而不是“填充機”。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比~圣陶先生也曾精辟論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惫沤翊蠹业挠^點都是強調(diào)教師不能全盤包辦,只需要傳授方法就行。
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深諳該學科的特點,更多地把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不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語文不是自然科學,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一成不變,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課才能收到成效,才能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四、只重視課堂,忽視課外
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課堂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經(jīng)常說某某出身于書香門第,好像他的個人能力、個人綜合素養(yǎng)就得到了保證,為什么呢?因為他經(jīng)常和有素養(yǎng)的人交流,家人的談吐、家庭的藏書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提高了他的語言綜合能力,即使他在課堂上學得不怎么樣,他的語文成績一定不會很差。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讀書,培養(yǎng)他們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向他們推薦一些語言優(yōu)美,情節(jié)生動活潑,故事性強且思想品位較高的作品,讓他們把讀書不當成一種“學習”,而當成一種娛樂,在娛樂中受熏陶,在娛樂中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古今中外,依靠課外閱讀而成就事業(yè)或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高爾基沒有在學校進行過正規(guī)的文化課訓練而最終能成為一代大師,靠的就是自己大量的閱讀積累和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學的是物理,但在業(yè)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對《莊子》頗有研究,他說《莊子》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對日后成就他的事業(yè)很有幫助;當代教育能手魏書生有大量的社會活動,耽誤了很多課,但他的教學質(zhì)量不但沒有落下來,還能超出同行很多,靠的就是閱讀。我曾經(jīng)也做過這樣的嘗試:我向?qū)W校提出我?guī)б粋€班從初一到初三不變更,用自己的藏書辦了一個班級圖書角,還要求每個同學至少補充一兩本書,我把那些基礎訓練統(tǒng)統(tǒng)放棄了,早晚自習、課余時間、周末全部還給學生,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閱讀一兩本課外書。開始領導擔憂,同行有微辭,并且學生的成績還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頂住壓力堅持下來,后來效果就顯現(xiàn)出來了,我?guī)У哪莻€班級語文成績遙遙領先不說,學生的其他各科也都名列前茅。我們的感受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熱情,教學效果不擔心。陶淵明說讀書要不求甚解,就是要人們多讀書,即使讀不懂也要讀,今天不懂,書讀得多了,人生經(jīng)歷、社會知識豐富了也就懂了。課外閱讀就是一種無形的積累,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就變成了學生的能力。
現(xiàn)在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難還與環(huán)境有關。農(nóng)村相對城市來說還比較落后,既沒有幾家像樣的圖書館,也沒有網(wǎng)絡,家長更沒有這種意識,學生是無書可讀,也不能讀,因為那是“不務正業(yè)”。要解決這一矛盾還有待時日。
綜上所述,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堪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既有期待社會進步、政府大量投入要解決的“硬件”問題,也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社會責任心的“軟件”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那么農(nóng)村中學的語文教學質(zhì)量一定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作者單位:湖南省華容縣終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