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生活內(nèi)容的逐步豐富多彩,以及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現(xiàn)在的孩子們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也日漸豐富,其眼界也變得開闊起來。于是,經(jīng)??梢月牭讲簧倮蠋熢诒г梗骸敖裉斓膶W生太難管理啦”“如今的學生一點規(guī)矩都沒有”“現(xiàn)在什么教育方法也不靈了”……難道“為師之道”在全社會都重視教育的今天突然變得狹窄、艱險、阻塞嗎?最近讀一篇名為《意外的收獲》的小故事,幡然悟出一些育人者“為師之道”。不暢通的真正緣由——為師者只有學會多編織一些自我的“育人之道”,才能適應(yīng)時代的需求,而不是整日里徜徉在“自己的老路”或者“他人修好的路”上。
故事的大意是:一天,經(jīng)常遲到、曠課、搞惡作劇……從沒有讓老師省心過的張耕又把兩個女同學的辮子結(jié)在了一起。班主任王老師頓時火冒三丈,想給他來一聲雷霆之怒。恰巧放學時,一個學生的自行車鑰匙不見了,王老師只好把張耕放一放,跑著去幫忙撬鎖。當他跑到教室,看到他小小的身影還在那兒,不由得怒氣全消了。再看看他在冷風里不斷地打著冷戰(zhàn),王老師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溫情。摸著張耕的頭說:“張耕,謝謝你還在等我,天黑了,我送你回家吧?!睆埜劬σ涣粒S即又黯淡下來,支吾著說:“不……不用了,我媽沒有下班?!薄皼]有關(guān)系,我只是想送你回家而已?!卑凑账闹更c,王老師把他送到了離家不遠的地方停下,“謝謝老師!”張耕一邊大聲說,一邊飛快地跑了。后來,讓王老師沒有想到是,張耕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班級的“黑名單”上,任課老師也經(jīng)常表揚他進步了。王老師一開始還擔心這只是暫時狀況,不會長久,但還是表揚了他。從此,張耕像變了一個人,期中考試竟一下子進了前10名。開家長會時,他的家長找到了王老師:“謝謝您,王老師!那天晚上您把張耕送回家后,他告訴你說,第一次有老師送他回家……”
泰戈爾說過:“使頑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敲打,乃是水的且歌且舞……”故事中王老師一次不經(jīng)意的育人行為清晰地告訴我們,為師者應(yīng)該多一些“織道”的舉動,而不是一味的“守道”。為師者應(yīng)該多一些水的柔性和韌性,多一些水的寬容和靈性,適時依據(jù)自己面對的不斷變遷的育人環(huán)境、不斷變化的學生特征、不斷變更的學習內(nèi)容等因素,隨機“編織”出自己的“為師之道”:或者激昂,或者平靜,或者低沉;或者直截了當,或者欲擒故縱,或者潛移默化;或者施以游戲,或者一起談心,或者集體活動……把自己的“為師之道”編織成多彩的育人“道路網(wǎng)”。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不問時光變換、不分東西南北,一味地沿襲自己多年來得心應(yīng)手的那幾件“育人法寶”,在教育實踐中生硬地、機械地、勉強地“瀟灑走一回”,并一廂情愿地“為師之道”又怎能在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的今天直正“瀟灑”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