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的變更,以及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傳統(tǒng)節(jié)日也經歷了一些變遷,所以與之相關的節(jié)慶飲食禮俗也隨之改變,但節(jié)慶飲食禮俗的重要性絲毫沒有減少。隨著中國和法國之間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社會生活中的部分細節(jié)也同樣被外來文化和風俗習慣影響著,形成了一些文化融合的現象,節(jié)慶飲食禮俗也不例外。
節(jié)慶飲食禮俗概述
節(jié)慶飲食禮俗是節(jié)日飲食文化、飲食習俗和飲食禮儀的集合體,旨在慶祝各地區(qū)的節(jié)日。它包含三個因素,節(jié)日、禮儀與習俗。節(jié)日飲食禮俗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它具有傳承性。節(jié)日飲食禮俗一旦形成,便有一種相對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春節(jié)與圣誕節(jié)飲食禮俗對比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照中國農歷,春節(jié)一般持續(xù)十五天,漢族和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顒?。而對于許多西方國家來說,圣誕節(jié)無疑是眾多節(jié)日中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它不僅是虔誠的教徒們的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而且也是每個家庭聚會的日子,從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為圣誕節(jié)假期,然而與之相關的歡慶活動卻要持續(xù)近一個月。
節(jié)慶的飲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涵義。以春節(jié)為例,中國人的春節(jié)飲食習俗是隨地區(qū)而改變的,北方地區(qū)有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而“和”字寓意“合”,“餃”又和“交”諧音,合與交有“相聚”之意,此外,餃子因外形似元寶,所以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在南方則有吃年糕的習慣,因為諧音“年高”且有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它的口味因地而異,江南有水磨年糕,臺灣有紅龜糕,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的意思。與我國傳統(tǒng)春節(jié)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國人過圣誕節(jié)也很注重全家人團聚,每個家庭都會操辦一桌豐盛的圣誕晚宴,火雞、鵝肉、法式白腸、牡蠣、蝸牛、鵝肝都是圣誕餐桌上的傳統(tǒng)食物,在就餐程序中貫穿始終的就是美酒,開胃酒、紅葡萄酒、白葡萄酒等等,餐后還有l(wèi)a būche de Noёl(圣誕節(jié)原木形大蛋糕),人們用它來代表從平安夜一直燃燒到新年的特殊柴木。就這兩個節(jié)日的飲食習俗來說,中國年夜飯的傳統(tǒng)菜品以谷物為主,肉食遠遠少于青菜的數量,品種也較少,但不同的地區(qū)都有其特色,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區(qū)性的特點。而法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餐中,肉類和海產品就占據了大部分的菜品,品種也相當繁多,青菜的品種較少,而且大部分是生吃。不過當今的法國人更加傾向于理性——重視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科學的搭配和自身的健康,相比之下,中國人則傾向于感性地對待盤中之餐,重視色香味俱全以及食物寓意。這也是兩國節(jié)慶飲食文化差異的重要表現。
春節(jié)時,中國人一般會選擇圓桌,因為圓形代表團圓,以左為上,視為首席,一般留給家中最長者,其他家庭成員則按長幼有序的原則以及關系遠近圍坐在圓桌旁。相反,法國人大多會選擇美觀又實用的長桌,座次分布則是遵循以右為尊的原則,男女間隔而坐,但面對門并且離門最遠的那個位置是首席,往往位于長形桌的中部,留給女主人。
由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尊敬老人的思想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充分體現在節(jié)日餐桌禮儀上,而法國人由于受宗教與騎士精神的影響較深,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在餐桌禮儀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得益于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現今的中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也漸漸提高了,人們也開始尊重婦女,禮讓女士。
無論在中國還是法國,酒必定是節(jié)日餐桌上的必備之物,但飲酒的禮儀卻大不相同。一般情況下,總是由一家之主為其家庭成員斟酒,從他人的右手邊進行,女士優(yōu)先,酒斟八分,也是由他先舉杯祝福,但與中國人為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舉杯一飲而盡不同,法國人并不提倡大肆的飲酒,而且菜與酒的搭配也是非常嚴格的,習慣上餐前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吃肉配紅葡萄酒,吃海味則搭配白葡萄酒,餐后喝烈性酒或是甜酒,而且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是不同的,但酒也只是起到助興和調節(jié)氣氛的作用,頻頻舉杯,卻都“淺嘗輒止”,有別于中國人常說的一句勸酒語“感情深,一口悶”,法國人往往要留一些酒在杯中,不能完全喝光,這是因為在法語中boire jusqu’à la lie(le dépōt)是受盡苦難,嘗盡辛酸的意思。所以,中法兩國的節(jié)日飲酒禮儀就在此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節(jié)日飲食禮俗,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直接向人們展示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禁忌、風俗習慣的同時,也反映出該民族社會、經濟、科學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成員的觀念變化,由此形成的文化多樣性也展示了自身的社會、歷史文化、宗教背景。
中美兒童教育對比
有博友來信:
謝蘭女士: 您好!
您的每篇文章我都讀過,謝謝您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冒昧給您發(fā)郵件,是由于我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關于孩子的成長。
我有一個16個月大的孩子, 天真、可愛,應該與國外小孩一樣,請看附件,沒錯吧……現在也在考慮小孩的成長:吃、喝、玩、學,最讓我沒底的是,如何讓他快樂,健康成長,特別是具有獨立判斷是與非的能力.(有時在國內是與非也不是絕對對的)。在國內不少小學初中都是佼佼者,高中大學后學習就不怎么樣了,更有成為不良少年。
偶爾由于工作原因起早坐公交車去上班時,就有很多小朋友,背一個大大的包,趕早上學。看到她們一張張未睡醒的臉,真的無話可說,國外的小孩真的沒有壓力嗎?(我也知道壓力往往是大人,環(huán)境給的。)
從博客中了解您也有四個小孩子,他們好可愛……您是怎么去教導他們使他們快樂,健康成長?真的希望您在百忙當中給我這個年青的爸爸一點建議,謝謝!
祝您全家幸福!
江蘇蘇州 小曹
謝蘭女士的回答:
小曹: 你好!
謝謝你的來信!六一節(jié)快到了,祝全家幸??鞓罚∧慵倚殞氂心氵@樣充滿愛心的好爸爸,今后他一定會成為棟梁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我想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要因人而異,以我家的四個小恐怖分子來說吧,老大聽話,思維敏捷,但是不夠膽大,不善言語;老二面似溫柔,愛好音樂與寫作,有淑女形象,可是跟弟弟打起架來,那脾氣像四川小辣椒;老三喜好嘩眾取寵,老四因沒人管,總是一臉笑嘻嘻。
綜上所述,我絕對沒有資格做育兒專家,以下的幾行字不是育兒建議,而是我個人對中美教育的點滴想法,希望共同商討。寫博原本是自己放松大腦的一種方式,象您信中所寫,只要能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啟發(fā)辯論,就達到目的了。
我想無論是兒童的智育、德育還是體育的發(fā)展,當今的國內和國外的孩子都面臨著很大壓力。拿智育舉例,我個人認為,美國人對學習和課堂教育不夠重視,導致美國中學教育深度比中國差遠了,而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看得過重了,使得中國孩子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失去了兒童、少年的童真,令人心痛!
在美國,美國人很重視孩子的體育發(fā)展,所以他們在孩子的課外活動上很下功夫,有的小孩子每天要花兩個多小時踢足球、打棒球、學游泳等等,周末、暑假還加班練習,有比賽時更是全家出動:無論冰凍三尺還是夏日的暴曬,都會看到爸爸在足球場上當義務教練、媽媽帶著全家啦啦隊,那情景很是壯觀。相比之下,在中小學教育中,美國人對智育的發(fā)展卻沒有這么大的動力,一般向國內一樣的課外補習班的學生中,絕大部分都是亞裔,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課中,美國老師和學校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和學習興趣。
中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普遍的拔苗助長的現象,填鴨式的教育體系生產出一大批高尖端的技術人才,八十年代注重數理化,所以教育體制生產出一批計算機人才,九十年代要賺錢,所以大家(包括我自己)全力搞金融。但是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光靠搞計算機和金融是不夠的,中國必須在意識形態(tài)和民主進程中有大力進展,否則中國會成為第二個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風暴過后,中國會向日本一樣退回到世界舞臺的后臺去。
我個人的教育宗旨不是要求孩子考上常青藤大學,當然如果他們自己優(yōu)秀,能考上常青藤大學,我會很驕傲,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引導他們對生活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成為永遠快樂的人,只要他們懂得尊重他人,成為社區(qū)的棟梁,家庭和諧,即便他們將來成為管道工人,我也會為他們一樣高興。
《中小學學生自我教育和 自我管理實驗研究》課題組編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非生異也,善假于物。
——荀況《天論》
你應該以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來選擇生命中的“主要目標”,選好之后,把它寫下來,放在你每天至少可以看到一次的地方。
——(美)拿破侖·希爾
制訂自我計劃實現自我教育
一、關于案例集
1.態(tài)度積極。學校領導和教師們日常教育工作十分繁重,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實驗校組織和撰寫稿件很積極,至四月初共收到稿件312份。有的老師一人寫了三篇稿,有的老師征求意見后,對已交的稿件,反復進行修改(修改稿不重復計數)。十分感謝老師們的支持。
出版案例集,也是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是一個機會。人生中不斷地會有各種機會,及時抓機會,就能為自己的發(fā)展打開一片新的空間。我們不必去遠方尋找機會,機會就在我們身邊。在這次征稿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善于抓住機會的人。
2.稿件內容充實、感人。體現了課題已取得的部分成果,表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逐步成為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并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生動、有效的實施方法(第29期簡報中列舉了部分成功的做法)。
3.學生受益。從收到的三百多份自我教育案例中,可以看出同學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有了提高,這有利于正確地認識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正確地對待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促進了自己的成長。
4.“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的理想,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老師們很有愛心,但教育觀念不一定先進,常常認為學生年齡小,才幾歲或十幾歲,還是個孩子,自己作不了什么主,只要跟著家長或教師安排“走”就行了,致使學生的成長處于被動的境地;只習慣于使用說教的方法,常常是教師苦口婆心,學生無動于衷;習慣于包辦、命令,習慣于“教師負責”,而低估學生的愿望和能力,不習慣放手,不善于讓學生“自己對自己負責”。案例中反映出的這些不足,進一步說明這個課題研究的重要。
二、制訂計劃,主動發(fā)展
為了強化“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觀念,建議下一步把引導同學們制訂計劃,主動發(fā)展作為重點。
自我計劃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自我意識發(fā)展較高階段的標志。
計劃就是行動之前預先確定目標及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計劃是行動的藍圖,計劃有長期的,中期的、短期的。全面、長遠、綜合的計劃也稱為規(guī)劃。計劃具有導向、激勵、控制的功能。在自我意識有所提高以后,就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計劃,主動發(fā)展。
從兩年多實驗校提供的大量事例來看,不論是學生自訂班規(guī)班訓,主動管理班級事務,自己解決同學間的矛盾和糾紛,還是自我反思、總結,都表現出學生中蘊藏有極高的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和處事的能力。不少老師為過去未曾發(fā)現這些而感到惋惜,繼之又十分驚嘆。
引導學生制訂自己的發(fā)展計劃,就是提醒同學們把自己的發(fā)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感受到進步與否是自己的事,進一步喚醒自我意識,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大地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制訂計劃。第一,需要確定目標及其先后次序;第二,要預測影響計劃執(zhí)行的關有因素;第三,確定實現目標的步驟和方法。
執(zhí)行計劃。計劃是要執(zhí)行的,不能“計劃計劃,墻上掛掛(或本中夾夾)”務求每位同學的計劃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定期交流各人計劃執(zhí)行的情況,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唐山第23中學的《六三卡》可以視為一種計劃,其內容全面,格式簡單,便于操作,比較適合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學生使用。
北京順義區(qū)第一中學引導學生制訂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也有了很好的經驗。第27期簡報曾介紹過該校高一(2)班“自我規(guī)劃自我提高”的班會。現再介紹該校高二年級王麗琴老師引導學生制訂學業(yè)規(guī)劃的具體做法,供高中實驗校參考?;A較好的初中班也可以試試。
見附件:《如何幫助學生制訂學業(yè)規(guī)劃》)
三、準備年會
四月中旬,總課題負責人賀樂凡教授再次考察沈陽雨田實驗中學,并與該校董事長張楠及校主要領導商討,初步確定今年10月中旬,在沈陽雨田實驗中學召開第三次本課題交流及學術研討會。近期將發(fā)出會議通知,望各實驗校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