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Internet 的發(fā)展,網絡時代的到臨勢不可擋。該文從溝通行為的特性入手,分析網絡對溝通行為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指出在利用網絡的便捷的同時,不能夠忽視網絡對溝通行為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網絡;時代;溝通行為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09)03-0106-01
因特網是冷戰(zhàn)時代軍備競賽的產物,其起源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美蘇“冷戰(zhàn)”正酣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冷戰(zhàn)期間美國為了形成有效的核威懾,希望能夠建立有效的通訊系統,確保即使在經受了蘇聯第一次核打擊后依然有足夠的通訊網絡能夠生存下來,有效地將總統下達的核反擊指令下達到基層部隊,確保發(fā)動第二次打擊。1994年,我過在國際上正式被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在這十多年里網絡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的溝通行為。
1 溝通行為概述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它通過兩個或更多人之間進行關于事實、思想、意見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以取得相互之間的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2 傳統的的溝通方式
傳統的溝通方式主要有面談、寫信、打電話、看電視以及閱讀期刊雜志等。在這個過程中,具備三個要素:信息的發(fā)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欲傳遞的信息。信息的傳遞需要通過媒介物傳送給信息的接收者。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會受到人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社會文化系統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人類最初的溝通方式是通過手?臉等身體部位的直接接觸來傳遞信息?人類的溝通方式發(fā)展至今經歷了四次革命性的變化?人類溝通行為的第一次革命是因為語言的出現?語言的出現讓人類的信息交流地更為快速?內容更為豐富,讓人類的交流方式有了質的飛躍?第二次人類溝通行為的革命是由于文字的出現?文字的出現無疑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文化成果的記載和積淀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文字印刷被認為給人類出溝通行為帶來了第三次革命?文字印刷使得人類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交流信息和傳播文化?第四次革命是由于電話?電視等 媒介物,使得人類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空間里實現實時交流?
3 非傳統的溝通方式
非傳統的溝通方式通常指網絡溝通,數字化的電子媒體被認為是人類溝通史上的第五次革命?1986年,“INTERNET”這一名詞被正式使用,此后,因特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字眼在全球媒體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人類已經進入了網絡傳播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時代對信息的需求量空前增大,而通過網絡傳播和獲取信息的則極其重要。
網絡絡溝通的特點是信息可實現幾乎同步的傳輸,利用網絡溝通的兩個個體可幾乎同時共享文字?聲音?圖像等資料,信息量的傳遞和獲得相關信息的能力比 上任何一種溝通方式都更具優(yōu)勢,幾乎涵蓋了傳統溝通行為的一切方面,改變了傳統溝通行為一對一的方式,實現了多對多的信息傳遞。與傳統的溝通方式相比它具有一下鮮明的特點:
3.1 溝通方式的多樣化
網絡不僅可以傳輸文字、靜態(tài)的畫面、動態(tài)的圖像,還可以傳輸實時的聲音,可以說是集廣播、電視和報紙的功能于一身。
3.2 溝通方式的多元化
傳播具有多對多性,交互性,與個性化。在因特網上,信息可以實現雙向傳播,任何一個網上新聞者都可以成為新聞制造者。人們不再僅僅作為被動者接受信息,通過網絡人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向全世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3 溝通的區(qū)域更廣,擺脫地域限制
坐在電腦前,鼠標一點擊,世界任何一個擁用互聯網的角落你都可能連接上,世界真正成為了一個村落?你可以和遠在地球皮彼端的朋友一起聊天、唱歌,而在傳統的溝通方式下是無法實現的。
3.4 空間開放性和相對平等性。
任何個人和團體都可以將自己的計算機和局域網聯入網絡,在網上讀取信息而不受限制,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在網上網民可以自由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人與人相互交流溝通中,地位是平等的,信息和資源是共享的。
3.5 溝通的成本更為低廉?
現在,只要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就全沒 了,除了在購置電腦?網絡支持等一次性投入較大外,網絡建成后的每一次信息交流相比其它的傳統溝通方式都更為便捷和成本低廉。
盡管網絡給人類溝通帶來了如此多的好處,但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網絡也是如此。它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網絡使人們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實際使溝通行為趨向單一化,即更多地依賴于網絡?逢年過節(jié)是中國人聯絡感情的好時機,而現在是電子賀卡代替了名信片,電子郵件代替了帶有個人筆跡的書信,連買的禮品也可以網上訂購并代你送貨上門?溝通方式的單一化損失的不僅僅是情感,還有正義感?良知和公德心。
②網絡使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感降低。網絡先天的虛擬性就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虛幻?面對的是電腦,你講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連性別也可以選擇?很難想象,當溝通缺乏了信任這個基石,交流的內容還有多少可以相信,這不知道是溝通之幸還是不幸?而且,網絡的虛幻性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是處于網絡時代的我們必須解決的。
網絡的產生和飛速發(fā)展是20世紀末的一個奇跡。它用以往任何一種方式都望塵莫及的速度將時間、空間造成的障礙無情拋開,在全球范圍內為人們傳遞著信息。它的出現,使全世界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地球村”,揭開了人類數字化生存的新時代。目光的對視、身體的接觸、語言的感染等等是網絡溝通所不能替代的。網絡既不是人參果百利無一害,也不是潘多拉魔盒全是災難?網絡在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溝通行為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需要認真去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何明升:網絡生活中的虛擬認同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4期
[2]王軍:淺析國際互聯網的特點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國際政治》?,2000年第9期
[3]劉杰:網絡對溝通行為的影響,http://blog.gmw.cn/u/12378/archives/2006/10796.html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by Marc A. SmithPeter Kollock,Routledg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