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去幾十年間,全球化思想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經濟得到了極大的飛躍發(fā)展;發(fā)達國家也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豐富市場和廉價資源。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全球化帶來的種種便利時,“去全球化”浪潮也悄然來襲。幾個重要貿易國以悄悄關上了貿易大門,為了應對愈加嚴重的金融危機,新興的金融保護主義也應運而生。在面對全球經濟持續(xù)下滑的現狀時,一些國家毅然選擇了自我保護的戰(zhàn)略,選擇了“去全球化”的道路?!叭ト蚧崩顺笔抢笥诒走€是弊大于利呢?它是否會改寫這幾十年中大家普遍認可的全球化模式呢?
【關鍵詞】全球化;去全球化;貿易保護;金融保護;達沃斯論壇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09)03-0021-01
自1987年正式更名后,達沃斯論壇作為世界經濟論壇,一直被認為是年度全球化節(jié)日。在過去10年,達沃斯論壇宗旨是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交流,共同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而今年1月份的達沃斯論壇,不得不尷尬地面對另一個議題——“去全球化”。
面臨全球經濟危機,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都不斷下滑,這正好與過去10年間全球化的進程背道而馳。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說:“達沃斯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正開始倒退,全球化開始開倒車?!北M管以中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仍在堅持貿易自由化、加強戰(zhàn)略合作、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金融保護政策已經昭然若是,難道這一輪的經濟危機帶來的不僅是失業(yè)、物價飛漲和糧食緊缺,更帶來了一個“去全球化”的新浪潮?
1 為什么選擇“去全球化”
2009年2月,美國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獲得通過,而“新政”中的“購買美國貨”條款,將眾多外國商品拒之門外,引起一片嘩然。這被眾多國家指責,認為這是美國明目張膽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
同一時間,為救助陷入困境的法國汽車制造業(yè),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聲稱:“法國汽車企業(yè)要想獲得政府援助,需在國內設廠。我們資助汽車業(yè)重組,可不想看到一家新工廠在捷克或者其他國家出現?!边@一言論在歐洲引發(fā)激烈爭論,紛紛指責其搞貿易保護主義。
面對下滑的經濟大勢,各國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毅然選擇實行貿易保護的政府,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出發(fā),肯定深知自由貿易、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廉價的資源、豐富的產品和生產技術的提高。那么他們?yōu)槭裁慈匀贿x擇“去全球化”戰(zhàn)略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更多是政治情緒的一種發(fā)泄。一些國家通過貿易保護法案,是由一小部分的利益集團來操控的,為的是維護社會安定,而真正的經濟救助反而是其次的。以美國為例,美國通過廉價的外債來刺激本國的經濟,并通過“購買美國貨”“雇用美國人”的條款,更大程度上是奧巴馬做出的妥協(xié)。民主黨歷來是藍領產業(yè)工人的政治代言人和利益代表,為了滿足他們對于生計和飯碗的切身要求,奧巴馬政權必然會在某些國際議題上作出妥協(xié),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國際貿易方面向“貿易保守主義”的方向偏轉。很顯然,奧巴馬在國際主義的理念和現實主義的角色之間,艱難地選擇了現實主義,以回應他激情昂揚的競選誓言。
雖然經濟學原理證明保護主義是一定行不通的,自由貿易也被證明能增進各方的利益。但是在面對國內越來越多的失業(yè)工人和搖搖欲墜的一些企業(yè)時,這些政府選擇了開出治療當前短期癥狀的藥方。從理智上講,政府相信保持市場開放是長期共贏的道路;然而從政治上講,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要應對不滿、恐懼、要求保護的選民。在這一點上,憤怒的公民比抽象的理論更重要——這就是這些政府選擇貿易保護、修筑貿易壁壘、選擇“去全球化”最根本的出發(fā)點。
在某種程度上講,“去全球化”服從于短期利益,雖非理智卻是人性的決策。
2 “去全球化”的長期弊端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各種經濟理論,如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論、要素稟賦理論和國際經濟合作理論,都表明全球化有利于全球總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從經濟學觀點來看,“去全球化”是絕不可能長久的浪潮,它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倒退的標志。
面對經濟危機,各國本應該團結一致、增強合作、共同度過難關,但是一些傳統(tǒng)貿易國際卻實行保護主義。長期來看,這可能帶來的最壞結果——產生連鎖機制,最終使全世界都倒向保護主義。而歷史已經證明,保護主義是加劇衰退而不是緩解衰退的催化劑,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全球經濟就如今日一樣搖搖欲墜,當時的美國國會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將2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筑起了世界史上最高的關稅貿易壁壘,挑起了世界關稅大戰(zhàn)。此后,許多國家對美國采取了報復性關稅措施,致使美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都驟降50%以上。全球貿易也因此急劇下滑,這反過來作用于當時的大蕭條,使其更加深化和持續(xù)。
2009年3月,印度也不得不宣布取消其在2個月前頒布的禁止進口中國玩具的條令。在印度對進口中國玩具實施全面禁令的一個多月內,印度玩具銷售商此前進口的中國玩具庫存全部售完,隨后導致印度市場上玩具價格上漲了30%至100%。最終,印度主動修改禁令,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以上可見保護主義的致命缺點,然后更可怕的卻是保護主義的高度傳染性機制——當一方施行單邊的保護主義政策時,其他國家就會處于不公平的地位,貿易的共贏特征也就立刻變質,全球的貿易體制和經濟體制會混亂起來,最終沒有誰會獲得好處,只能加重金融危機的影響,惡化全球的經濟環(huán)境。如果達到互相采取貿易報復的程度,那么多邊貿易體制和世界經濟也可能面臨崩潰。
綜上所述,貿易保護主義是表面性的,這種面的擴大和數量的提高并不會影響全球化的趨勢,對經濟本身的破壞力沒有想像的那樣大。WTO的框架是大家認可的,當今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的國際分工的格局。目前采取保護主義的國家,只是著眼于當前利益,但是如果需要選擇完全的“去全球化”,他們肯定是不會答應的,眾所周知,“去全球化”對大家都是受損的。所以,盡管貿易保護主義肯定會抬頭,但“去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能持久和徹底的。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理論》,浙江大學出版社,馬淑琴
[2]《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戴維.舒爾德等著
[3]《香港文匯報:“去全球化時代”來臨?》,2009年03月10日,中國新聞網
[4]《美國“去杠桿化” 世界金融制度“去全球化”》,2009年01月23日,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