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網癮被害危機在生成機理、客觀特征、演變規(guī)律、具體危害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獨有特征,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緊急性危機干預教育是克服青少年網癮被害的重要手段,緊急性危機干預教育模式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轉變模式等三種。
[關鍵詞]青少年網癮被害危機;基本理論:危機干預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09)04-0172-02
1 危機的含義、生成機制及基本特征
危機研究專家帕拉德認為,任何危機都包含著內在的3大組成要素,即存在危險的難以對付的事物、個體感覺到來自該事物的威脅和個體在處理和應對該問題時的無助,由此,危機可以被概括為是當個體面對來自威脅、挑戰(zhàn)時的一種無助和失措的狀態(tài)。著名危機心理學家卡普蘭則將危機定義為當生活目標被阻斷,用常規(guī)的方法無法克服的~種狀態(tài)。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渴望維持在一種自我平衡的心理模式之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技巧和問題解決方案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伯德和愛里克森則將危機視為是個體對生活經歷中應激事件的主觀反應,這種應激事件影響到當事老的身心穩(wěn)定,使他們無法正視、適應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阿圭萊拉等人則認為危機是在個體遇到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時,由于現(xiàn)存的問題處理機制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因此會感到面臨巨大的壓力并產生無法忍受的焦慮與無助感的一種狀態(tài)。羅伯茨也認同這種觀點,認為危機“是一種心理失衡”,“它是由于經歷了一些包含重大危險事件或情景而導致的,且這些事件或情景不能用熟悉的方式來解決?!痹谖C研究領域中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吉利蘭和詹姆斯二人將危機概括為下列這種狀態(tài):當自然人個體認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個人的資源和應付機,制所無法解決的困難的時候,如果他們不能及時解決這種困境,可能會導致自己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功能失調的一種情形。兩位學者將危機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的分解,認為,其一,危機是個體自然人的一種主觀認識和感覺,危機總是相對于具體自然人而言的一種狀態(tài);其二,危機是以個體自然人對環(huán)境和境遇的認知為基礎的,這種認識可能還摻雜著個體文化差異等復雜因素;其三,個體自然人面對要解決的現(xiàn)狀感到束手無策,不能迅速有效的采取措施。
綜上可見,西方學者對危機的認識具有基本的共識,它們都傾向于從此角度對危機加以揭示,即當發(fā)生了非常事件或者面臨非常規(guī)問題的時候,個體無法用既有的或現(xiàn)存的問題解決方法來對該事件或問題加以處理,因此而引發(fā)了身心失衡的狀態(tài)。由于身體的損害直接導源于心理的失衡,因此,從理論上講,危機在本質上首先并且主要是當事人個體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危機。具體到青少年網癮被害方面,青少年網癮被害危機就是指由于對網絡產生了成癮性,致使青少年沉陷其中又找不出擺脫的有效方法因而產生的一種身心受到嚴重損害、學習和生活受到根本干擾的失衡狀態(tài)。青少年網癮被害危機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心理失衡的危機,它一般導源于網癮,是網癮達到一定程度必然產生的一種極端被害反應。
我國心理學家界一般認為,心理危機從產生到形成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一般被稱作沖擊期,此階段發(fā)生在危機事件發(fā)生的當時或者其后不久,被害人一般會感到恐慌、震驚和不知所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恐懼和焦慮的精神狀態(tài)。第二階段一般稱作防御期,在此階段,被害人個體竭盡所得希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恢復自己被打亂的身心機能,但找不到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第三階段是解決期,由于不斷地嘗試采取各種恢復正常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并借助其他人或社會力量的積極幫助,被害人個體的焦慮程度和不安感會不斷減輕,信心會被慢慢找回,心理走上逐漸恢復正常的道路之上。最后一步一般被稱作成長期,被害人個體基本上從危機狀態(tài)下走出之后,他們的應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巧會有一個大幅度提高,心理的成熟程度的提升會使被害個體在面對將來的挑戰(zhàn)時增加一份自信和力量。
2 危機對于被害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所產生的具體危害
在危機可能給被害人帶來的具體危害研究中,西方學者處于領先的地位,其中著名心理學家麥耶的研究最為系統(tǒng),他認為,危機對于被害人的危害,可以從對情緒、認知以及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等若千方面得到具體的闡釋。本文將以他所倡導的危機對于被害人情緒、認知以及行為所產生的具體危害為角度,來揭示危機給包括處于網絡被害危機中的青少年被害人所可能帶來的危害。
一般而言,危機對情緒造成的損害可以分為從“輕微損害”到“嚴重損害”5個層次,輕微損害表現(xiàn)為對環(huán)境的情感反應適切,對環(huán)境的變化只有短暫而且不強烈的負性情感流露,被害青少年完全能夠控制情緒。輕度損害表現(xiàn)為對環(huán)境的情感反應適切,但對環(huán)境變化有較長時間的負性情感流露,被害人能夠意識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緒。中等損害則體現(xiàn)為情感反應與環(huán)境有脫節(jié),常表現(xiàn)出負性情感,對環(huán)境變化有較強烈的情感波動,情感狀態(tài)雖然穩(wěn)定,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緒。顯著損害則體現(xiàn)在負性情感體驗明顯超出環(huán)境的影響,情感與環(huán)境明顯不協(xié)調,心境波動明顯,求助者意識到負性情緒,但不能控制。嚴重損害則表現(xiàn)為完全失控或極度悲傷,被害人往往表現(xiàn)出高度的緊張焦慮、抑郁、悲傷和恐懼,部分人甚至會出現(xiàn)惱怒、敵對、煩躁、失望和無助等情感反應。
危機對被害人認知方面的危害也主要體現(xiàn)在從“輕微損害”到“嚴重損害”5個層次之上,輕微損害體現(xiàn)為思維集中在危機事件上,但思想尚能受意志控制,解決問題和做決定能力輕微受損,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基本與現(xiàn)實相符。輕度損害表現(xiàn)為注意力偶爾不集中,感到較難控制對危機事件的思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降低,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現(xiàn)實情況在某些方面有偏差。中等損害則表現(xiàn)為注意力時常不能集中,較多考慮危機事件而難以自拔,解決問題和做決定能力因為強迫性思維、自我懷疑而受到影響,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現(xiàn)實情況可能有明顯的不同。顯著損害體現(xiàn)為沉湎于對危機事件的思慮,因為強迫性思維、自我懷疑和猶豫而明顯影響被害人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感知與現(xiàn)實有實質性的差異。
3 危機干預和教育的模式和基本方法
對于處在危機中的青少年進行干預和教育,有兩種基本手段和途徑,即緊急性干預教育和后續(xù)性干預教育,其中緊急性干預教育是根本和主要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利用危機過程時間短、破壞性強和被害青少年處于極其嚴重的需要幫助的狀態(tài)之中的特點,及時采取有力的措施先將青少年被害人從極度危險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避免或者降低危機對青少年產生重大危害后果的機率和可能性,并在此過程中使被救助的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危機干預人員對他們的真誠關心與愛護,讓他們在無私奉獻與追求正義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和塑造,以達到挽救和感化青少年的作用;后續(xù)性干預作為緊急性干預的輔助和延伸,是指對于已經從危機中暫時擺脫出來的青少年被害人進行鞏固性、常規(guī)性和長期性的教育,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網絡造成的消極危害。不至于再次陷入危機。鑒于后續(xù)性干預主要借助于平常狀態(tài)下的一般性教育展開,而學界對平常的一般性教育問題已經有了較充分的論述,因此我們重點對緊急性干預進行研究。在緊急性干預教育兩者的關系之中,緊急性教育主要通過對青少年危機的緊急性干預加以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因此危機干預模式也就是危機教育展開的具體路徑和方法。借鑒中外學者的危機干預教育模式理論。緊急性危機干預教育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轉變模式等三種。
所謂平衡模式,也被稱作平衡失衡模式。依這種理論的基本觀點,被害人在生活中獲得的克服心理失衡的方法在危機狀態(tài)下失去作用后,由于新的心理和精神調整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處于危機之中的被害人往往會有心理或情緒的失衡反應,平衡階段的目的就在于幫助被害人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該階段最適合心理產生問題的初始時期,在這個階段采取其他的措施也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先使被害人獲得基本的心理平衡,提高身心的穩(wěn)定程度,才談得上下一階段有針對性的應對。依認知模式的基本設想,被害人在危機過程中和危機經過之后產生的不正常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并不是危機事件本身使然,而是因為被害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發(fā)生作用而使被害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產生了混亂的結果,通過對被害人理性的激發(fā),可以有效地起到促使被害人個體鑒別有害的負面信息、肯定有效的正面因素的作用。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則認為,人雖然都有一定的遺傳天賦,但是人畢竟都是特殊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因此,危機的產生必然與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關聯(lián),相應地,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的主要杠桿在于發(fā)現(xiàn)與危機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問題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幫助被害人克服那些促成危機的因素。
我們認為,盡管不同模式指導之下的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的具體步驟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基本的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離不開下列方法的適用,其一,要確定被害人所面臨的最大困頓和問題,這是處理問題的關鍵,也是整個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的前提和邏輯起點。其二,保護被害人本身的安全以及確保對他人不構成安全威脅。實施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的過程中,要確保被害人的安全以及被害人對他人不造成生理、心理的危險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否則危機干預就是失敗的,危機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其三,干預人員要和接受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的被害人進行直接的交流和溝通,建立緊密的互信關系,讓被害人真正體驗到干預者是對其提供真心幫助的人。其四,在面對具體的被害人時,應當嘗試不同的應對方法,要最大限度地讓被害人可以有機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干預方式,從而讓被害人感覺到干預過程對他們的特殊關照,增強和提高對他們教育效果。其五,危機干預和教育要重視循序漸進,要有一套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幫助被害人尋找到克服危機的規(guī)律性過程,幫助他們全面地完善和進步。其六,危機干預者要將重點放到被害人信心的重樹上面,最好引導被害人作出他將嚴格按照已定的干預計劃來奉行自己的合作義務的承諾。
米歇爾教授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緊急事件晤談(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簡稱CISD)現(xiàn)在已經成為危機干預和教育領域經常采用的一種基本的具體技術性方法。CISD是一種處理急性危機性應激反應的方法和技術,這里所謂緊急事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是指能夠使自然人個體體驗到異常強烈危機性情感反應的現(xiàn)實狀況,由于這種狀況不經常發(fā)生,對于個體來說缺乏心理準備和應對經驗,加之發(fā)生時情勢緊急,因此往往會給個體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甚至會使人們正常的生理功能發(fā)生錯亂,嚴重影響被害個體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青少年形成網癮的過程雖然一般要持續(xù)較長的時間,但是,當這種網癮和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時,他們就會馬上體現(xiàn)到一種難以應付的緊急感,進人危機的狀態(tài)。
從國外的經驗上看,現(xiàn)在的緊急事件晤談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套路。它一般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情感渲泄、支持和安慰以及調動資源。從介入時間上來看,在緊急事件發(fā)生后24至48小時之內進行干預教育效果最佳,而6周之后效果就會變得微乎甚微。在實踐中,CISD現(xiàn)在有了正式與非正式的劃分,非正式的CISD對于危機干預教育人員基本條件的要求沒有正式的CISD那么嚴格,對于介入的時間要求也沒有正式的CISD那么緊迫,在非正式的CISD之中,危機干預教育人員更多地體現(xiàn)著一種參與的性質,他們只是對危機干預和教育有初步的了解,他們的工作在很多時候只是盡量拿出時間來傾聽被害人的情感渲泄,向他們提供精神支持。正式的CISD工作人員必須受過專業(yè)的嚴格訓練,程序的開展也一般在事件發(fā)生后24至48小時的黃金時間內進行,在正式晤談過程中所遵行的具體步驟也比非正式的程序要嚴格和規(guī)范得多。
除了上述最常見的心理干預的方式之外,危機干預和危機教育基本技術還有其他許多方式可以采取,例如,家訪;心理門診;個別交談或稱溝通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