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shù)氖着鸂奚呤切∧_偵緝隊的老太太們,本來就耳背,這回干脆什么也聽不見了:我們放聲高歌,朗誦詩文,激烈辯論。噪音成了我們的保護屏障
(一)
我六七歲時發(fā)明:一邊哼音樂,一邊插入幾聲汽車喇叭。這兩種聲音疊加在一起,于我,就意味著大都市。如今夢想成真,我被大都市的各種噪音(特別是無所不在的電鉆聲)折磨得發(fā)瘋,徹夜難眠,這才好歹明白,所謂大都市與那農(nóng)業(yè)帝國的孩子的口頭創(chuàng)意無關(guān)。
上世紀60年代初的北京,靜得像個大村莊,早上居然能聽見公雞打鳴。那是住一層的弓家因地制宜,在大院圍墻內(nèi)辟出一小塊自留地。除了種瓜種豆,還養(yǎng)了一籠雞,有只孤傲的公雞每天報曉,把我吵醒。公雞打鳴如歌手練聲——聽眾提心吊膽跟著,沿云梯爬升,驟停,懸在半空。弓家還養(yǎng)了只火雞,搖晃脖上肉垂發(fā)出咯咯喉音,像得了哮喘病的老頭。它健碩且馴順,讓我們這幫孩子輪流騎在背上,昂首闊步。
我翻身,剛想睡個回籠覺,成群麻雀呼啦啦落在房頂,嘰嘰喳喳,啄著鐵皮排水管,發(fā)出空洞的回聲。其中一只叫聲最亮,翅膀撲騰最歡。冬天,鍋爐房工人開始添煤加溫,熱水順暖氣管道嘩嘩循環(huán)流動,伴隨著嘶嘶的排氣聲及冷暖氣流撞擊時噼啪的爆裂聲。我似乎置身于一個龐大的消化排泄系統(tǒng)中。
樓下出現(xiàn)人聲。腳步紛雜卻清晰可辨:男重女輕,勞力者濁,勞心者穩(wěn),老人滯中有間歇,孩子則多變,有的活蹦亂跳,有的拖著地走——費鞋。自行車聲被清晨的寂靜放大:輻條呼嘯帶風(fēng),輪胎飛沙走石,鏈條鏗鏘蹭著鏈套,鈴聲響起,洪鐘般震耳欲聾。
我又翻了個身。再往遠處細聽:馬打著響鼻,鐵蹄在柏油路上打滑;車把式大聲呵斥,鞭梢劈開空氣,車轅在顛動中吱嘎作響。一輛14路公共汽車駛過,馬達轟鳴,突突噴吐尾氣,開關(guān)門時掣動器發(fā)出嘆息,售票員懶洋洋地報站:“劉海兒胡同到了——”
大約7點25分,班主任李老師穿過三不老胡同。他瘦高挑兒,腰板筆直,目不斜視,大步流星向前邁進,黑皮鞋橐橐作響。他清清嗓子,一扭頭,呸地吐出一口濃痰。一聽見李老師的腳步聲和吐痰聲,我慌忙爬起來。
(二)
若生病或裝病,我會繼續(xù)賴在床上。大約8點半,郵遞員小李騎車送報送信。他捏閘下車,一腳踢起支架,懶洋洋喊道:“XXX掛號信,拿圖章?!?/p>
太陽升起來。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如縷。北京的吆喝聲特別,顯然與胡同的深度寬度和彎度有關(guān);要想讓商業(yè)信息家喻戶曉,非得把吆喝抻長拉寬外加七拐八彎才行。
北京人語速快,咬字含混,吆喝是對北京話的糾偏:把音調(diào)放慢拖長,穿糖葫蘆般給每個字應(yīng)有的重視——清脆圓潤,合轍押韻。關(guān)鍵還得底氣足,有穿透力,換氣不換聲,平起,一翻身高八度,站穩(wěn)了別掉下來,拉長韻尾——張恨水在《市聲拾趣》中寫道:“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喚聲,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喚聲,復(fù)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
“有破爛兒的我買,有破鞋爛襪子的我買——”這是收廢品的,用倒裝句顯示了一種底層的自信。這自信可隨時轉(zhuǎn)化為帝國的自信:“有原子彈的我買——”
還有透著北京人抖機靈耍貧嘴的功夫。比如,賣蟠桃的吆喝:“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腳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廣告語簡單明了,品牌和存貨清單全齊了。
北京人講話“賣什么吆喝什么”,這原始交易代表北京人純樸的一面,童叟無欺,最多吹點兒小牛,那本是廣告的功用嘛:“這冰人兒的西瓜脆沙瓤兒——”“蘿卜賽梨,辣了管換——”“喝了蜜的大柿子——”
吆喝往往配有響器。比如:賣燒餅麻花的用木梆子;耍猴兒的用大鑼;收購破爛兒的用小皮鼓;賣冰鎮(zhèn)酸梅湯用兩個小銅碗,上下一掂銅音串串,叫“冰盞兒”。還有剃頭的用“大音叉”,用鐵板在中間一撥,那錚錚顫音先把人弄懵了,就勢按那兒,不管頭發(fā)長短,先剃成禿瓢再說?!澳ゼ糇觼響瓴说丁蹦サ度说挠谩拌F頭”,即五片鐵皮串在一起,嘩啦作響,這玩意兒有個雅號“驚閨”。
樓下傳來最令人激動的吆喝聲:“冰棍兒,三分一根兒,五分一根兒——”那三分的是紅果或小豆冰棍,五分的是牛奶冰棍。我兜里只有兩分錢,估計和賣冰棍老太太討價還價,能弄一根缺棍或半化的紅果冰棍。
剛從收音機聽完侯寶林的相聲《服務(wù)態(tài)度》,我跟一凡就跳進劉海胡同副食店,模仿相聲中的段子唱起來:“買賣買賣和氣生財,上柜臺來笑顏開,休要發(fā)困莫發(fā)呆,像你這買賣怎能不發(fā)財……”沒唱完,就讓人給轟了出來。
(三)
最想進入我們生活的是蚊子,防不勝防。人類用扇子、蚊香和敵敵畏試圖保持距離,沒用。夏夜充滿蚊子的轟鳴。蚊子拐彎聲特別,有金屬硬度,夾雜著幽怨與威脅,放大一萬倍,估摸就跟火箭追蹤目標的呼嘯一樣。各種蚊香應(yīng)運而生,可蚊子很快就適應(yīng)了,甚至像癮君子,在云霧中飄飄欲仙,發(fā)出陶醉般的嘆息。當(dāng)年《北京晚報》有幅漫畫:床下放了四個點燃的蚊香,把人薰死了,一只蚊子照樣叮在鼻子上。
我手持蠅拍,在羅兒胡同副食店門口,借助一塊臭魚頭打蒼蠅。打死一只,用竹夾子捏起,放進玻璃瓶。數(shù)了數(shù),只完成任務(wù)的三分之二,按學(xué)校規(guī)定,每人每天要打死至少50只蒼蠅。那群蒼蠅嗡嗡叫,低空飛行,就像日本的神風(fēng)特攻隊沖向那魚頭,不惜粉身碎骨。
夏天是蛐蛐和蟬的天下。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在詩中這樣寫道:“蟋蟀瘋狂地踏著縫紉機”。就是這些小裁縫縫補著我童年的日日夜夜,讓我夢魂縈繞。我在護國寺的百花深處買了只蛐蛐,放在小瓦罐里,用 草探子引它開牙,它自以為得勝時振翅高歌。有一天罐子沒蓋好,蛐蛐不見了,我急得翻箱倒柜,而它一直藏在我家某個角落,瘋狂地踏著縫紉機。
小暑后,蟬蛹出土,鳴聲四起。蟬,學(xué)名金蟬,俗稱知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寫道:“蟬翼后的空腔里,帶著一種像鈸一般的樂器。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強聲音的強度,蟬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確實作了很大的犧牲。因為有這種響板,使得生命器官都無處安置,只好把它們壓緊到最小的角落里?!逼鋵嵥鼈兗兇馐窃胍糁圃煺摺0驯本┏车锰旆馗?,天越熱越來勁兒,讓人心煩意亂。我跟樓里的孩子們一起去粘知了。先把面粉淘洗成面筋,置于竹竿頂端,再由善爬樹的攀到大樹杈上。被粘住的知了渾身顫抖,不再鼓噪。
一到中秋,知了退出舞臺,蟈蟈粉墨登場。賣蟈蟈的小販出現(xiàn)在街頭,不用吆喝,那叫聲就是最好的廣告。與知了相比,蟈蟈叫聲十分悅耳。蟈蟈長得就順眼,像外星人——藍臉粉肚紫翅膀。被關(guān)在竹篾編的籠子,它們心滿意足,直到唱徹漫天大雪。
(四)
加入少先隊后,我最高只混到小隊副(一道杠臂章),這近乎恥辱,連我弟弟都當(dāng)上中隊長(兩道杠)。幸運的是我被選為鼓手,讓我欣喜若狂。這顯然與我熱愛的蘇聯(lián)電影《少年鼓手的命運》有關(guān):鼓手謝廖沙的父親是個工程師,因丟失了機密文件被捕入獄。特務(wù)偽裝成老紅軍戰(zhàn)士,乘虛而入。最終被謝廖沙識破,勇敢地和敵人展開斗爭……
我敲的是那種軍樂隊小鼓,用皮帶斜挎身上,兩手各持一鼓槌,白手套白襯衣白長褲外加紅領(lǐng)巾——少年鼓手趙振開,多么光榮的稱號。敲鼓看似簡單,只有內(nèi)行才知其難度,那鼓點復(fù)雜多變而清脆利索,像匹駿馬奔馳。我的問題是協(xié)調(diào)能力差,顧此失彼,倒像是兩頭拉磨的瘸驢。在謝廖沙精神的引導(dǎo)下,我苦練基本功,平時沒鼓槌,我就用鉛筆或手指代替,成了魔癥,在課桌上門上玻璃窗上簸箕上,甚至在公共汽車車身上,咚咚噠啦噠啦咚——差不多練了仨禮拜,兩頭瘸驢總算離開磨盤,但還是磕磕絆絆。
伴隨著鼓點聲,我緊跟謝廖沙提高了階級警惕性。我發(fā)現(xiàn)滿大街都是形跡可疑的人,我們樓簡直就是特務(wù)大本營。為了鼓手的驕傲,我決不輕易跟任何潛在的敵人打招呼。有一天,我在護國寺遇見被打成“右派”的龐家大哥,只見他東張西望,神色慌張,肯定是等著與臺灣特務(wù)接頭。我躲在樹后,又尾隨他穿過胡同。在樓梯上,我發(fā)現(xiàn)他的屁股兜鼓囊囊的,八成是手槍……
隊列儀式還剩下一周,我練得更苦了,連做夢都在敲鼓。兩頭瘸驢終于合二為一,小跑起來,但畢竟還不是奔馬。
隊列儀式那天,待我挎上小鼓整裝待發(fā),驟然一陣鼓聲,再細聽,原來是心跳。一聲令下,我和另外三個鼓手敲鼓前進,走向舞臺。在舞臺階梯上,我的小鼓從掛鉤脫落,砰然落地,引來全場哄堂大笑。我手忙腳亂拾起小鼓,一陣猛捶,把其他小鼓引入歧途,大亂。一個鼓手的命運就此結(jié)束。
(五)
三不老胡同1號正對面是一個小紡織廠,本來沒什么動靜。只記得11歲那年,廠內(nèi)貼出大字報,揭發(fā)車間主任耍流氓。我跟樓里的幾個孩子混進去看熱鬧。那時字還認不全,即使認得也不解其意,比如“乳房”,讓我好生琢磨:這秘密房子,到底藏在人體什么地方?
60年代中期,在“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號召下,紡織廠開始擴張,新建的廠房擠壓街道,堆滿泥沙,騎車走路得繞道而行。廠房把所有天窗打開,等于用100個高音喇叭向我們喊話。夏天熱,一開窗戶,在家說話得大叫大喊。每周五廠休,靜得反倒讓人不知所從,難以入睡,盼著人家趕快開工。這還嫌不夠,在紡織機噪音之上,廠里兩派組織各自豎起高音喇叭,用更高的頻率呼喊革命口號。
一凡開始學(xué)日文,邊學(xué)邊翻譯日文資料。他告訴我,噪音是按分貝計算的,按國際標準,這個紡織廠的噪音在90到100分貝以上,輕則聽力受損,重則失聰。一凡寫了封投訴信,可往哪兒寄?弄不好說你干擾革命大方向。好在失聰?shù)氖着鸂奚呤切∧_偵緝隊的老太太們,本來就耳背,這回干脆什么也聽不見了:我們放聲高歌,朗誦詩文,激烈辯論。噪音成了我們的保護屏障。
“文革”初的一天夜里,我和同學(xué)騎車穿過平安里。夜深人靜,突然街上出現(xiàn)十幾頭毛驢,在一個農(nóng)民驅(qū)趕下往西行進。同學(xué)告訴我,每天都有這么一群毛驢,半夜從東郊大紅門進北京,目的地是動物園。我愣住,問到底干什么。他笑著說,送到那兒就地屠宰,第二天喂虎豹豺狼。此后很久,我一到半夜就輾轉(zhuǎn)反側(cè),傾聽那毛驢凌亂的蹄聲。它們一定預(yù)感到厄運將至,就像少年鼓手,調(diào)整步伐,抱著赴死的決心。■
北島:詩人,香港中文大學(xué)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