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座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即將開建,這不僅僅是科學研究問題,還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連
每年10月底,當位于北半球的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秋意漸濃時,“雪龍?zhí)枴睒O地科學考察船便會從上海港起錨,經過近一個月的航行后,抵達剛剛入夏的南極大陸邊緣,為中國在長城、中山兩座科學考察站的工作、科研人員帶來給養(yǎng),并進行人員輪換。
今年,中國派出的第25支南極科學考察隊,還將承擔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任務,那就是建立中國在南極的第三個、也是在內陸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
7月中旬,國家海洋局正式宣布了這一消息。目前,這項考察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這一科學考察站,將坐落在中國剛剛征服的南極內陸冰穹A(DOME-A)地區(qū),預計2009年1月底基本建成。據(jù)《財經》記者了解,曾經率隊第一次登上冰穹A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將作為隊長,帶領這支共計27人的建站隊伍。
“不可接近之極”
從南極舞臺的后來者,到三年前首先到達冰穹A地區(qū),再到即將在這一地帶建站,在外界看來,中國正在完成進軍南極的“三級跳”。
早在1904年,阿根廷氣象部門就在南極建立了第一個長期考察站,從而拉開了對這塊冰雪覆蓋的新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帷幕。但直到1983年中國以締約國身份加入《南極條約》時,中國尚未進行過獨立的科考活動,在南極沒有自己的考察站,甚至連表決權都沒有。
“從座次排列到文件發(fā)放,中國都是‘二等公民’待遇;進行表決時,中國作為締約國卻被請出會場去喝咖啡?!碧崞疬@段往事,原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琨記憶深刻。
就在次年(1984年)的11月19日,由來自全國60多個單位的519人組成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乘“向陽紅10號”出發(fā),與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船一起,奔赴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經過30多天的海上航行,考察隊于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兩個月后,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站址設在交通、供給相對便利的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為常年越冬站。中國由此成為第18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同年,中國也因此進入了《南極條約》協(xié)商國行列。
不過,長城站名義上說在南極洲,其實只在位于南極大陸邊緣的小島上,甚至還沒進入緯度66度34分的南極圈。嚴格意義上,這只是中國在南極圈外圍建立的第一個科考補給站,即所謂“跳板站”。
四年之后,中國南極中山站于1989年2月26日正式建成。該站位于東南極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雖然仍處在南極大陸邊緣,但中國總算名正言順地進入了南極圈。
很顯然,這里并非中國進入南極的終點。
1991年,在德國不萊梅召開的南極研究委員會科學大會上,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橫穿南極的國際科考計劃。該計劃把南極冰蓋分成17條線路,每條線路由一個考察隊去考察。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路線,是從中山站所在的南極東海岸拉斯曼丘陵到冰穹A。
從科學考察價值和極地話語權角度來看,南極一共有四個必爭之點,即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當時美國已經在極點建有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在冰點建立了東方站,法國與意大利在磁點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僅冰蓋高點冰穹A尚未被人類涉足。
在南極大陸最高處的“分冰嶺”上,依次排列著四個最重要的冰穹,分別是冰穹F、冰穹A、冰穹B、冰穹C。其中冰穹F靠近日本昭和站,日本已經在此建立了富士冰穹站;上世紀70年代,原蘇聯(lián)就在冰穹B取得了冰芯樣品;法國、意大利和歐盟的其他一些國家也在冰穹C完成過科考工作。惟有南極分冰嶺中海拔最高的冰穹A無人企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
經過爭取,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劉小漢,終于得到了這條從南極東海岸拉斯曼丘陵到冰穹A的路線。這也是17條線路中最重要的一條。
南極科學最前沿
但此后,直到北京時間2005年1月18日3時16分,由李院生率領的南極冰蓋考察隊,才終于踏上了距離中心站1250公里的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同年11月,中國又首次對中山站與冰穹A之間、距離中山站400公里的格羅夫山地區(qū)進行為期130天的科學考察活動?!褒斏健薄吧呱健薄拔骱薄澳詈薄按筇乒鹊亍薄把S雪坡”這些中國式的地名,第一次被鐫刻在南極版圖上。
由于中國首次完成了冰穹A和格羅夫山區(qū)的考察,國際南極事務委員會終于授權中國可以在冰穹A地區(qū)建立考察站,占據(jù)南極最后一個最有地理價值的點。
今年1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17名隊員用五輛車拉著13個滿載貨物的雪橇,經過21天的長途跋涉,再次登上冰穹A,并完成了大規(guī)??茖W考察、建立自動天文觀測站和內陸站選址工作。
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常年科考站有50多個;其中大多數(shù)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qū)。此前擁有內陸考察站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
國家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發(fā)展中國家。2009年,中國將在冰穹A地區(qū)率先建成度夏站,下一步將逐步升級成常年科考站。
曾經帶領第二只冰蓋考察隊登上冰穹A、并完成大規(guī)模科學考察和內陸站選址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波告訴《財經》記者,中國之所以要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更重要的原因,是這里所能解決的問題,代表了南極科學的最前沿。
冰穹A是南極內陸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其最高點高程為4093米,年平均溫度為-58.4攝氏度。這里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以及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最低的地區(qū)。該點距中山站的直線距離為1228公里。
孫波對《財經》記者解釋說,冰穹A所在冰面下方的甘伯采夫(Gamburtsev mountain range)冰下山脈,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發(fā)現(xiàn)造山運動新機制的地方。由于南極冰蓋是從這里開始逐步向外擴張,直至覆蓋整個南極大陸,因此從這里鉆取的冰芯,可以還原地球120萬年到150萬年前中新世的高分辨率氣候環(huán)境記錄。
此外,冰穹A擁有地球上最好的大氣透明度和大氣視寧度(衡量大氣穩(wěn)定性的指標)、三到四個月的連續(xù)觀測機會、較低的風速以及在較寬的電磁波段內等條件,被國際天文界公認為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臺址。
在今年1月完成的第二次南極冰蓋考察中,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冰穹A安裝了7噸重的PLATO天文觀測平臺和由四臺口徑14.5厘米望遠鏡組成的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天文望遠鏡陣,現(xiàn)在CSTAR正在進行無人值守的越冬自動觀測。
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研究員馮瓏瓏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也透露,在“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計劃中,建設南極天文臺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界最重要的項目,其投資可能會有數(shù)億元。
攻堅戰(zhàn)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還顯示,由于南極地理環(huán)境惡劣,目前僅有幾個在南極內陸建立考察站的發(fā)達國家,建立了相應的內陸空間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而冰穹A地區(qū)目前還是空間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空白區(qū)。如果中國能夠在冰穹A地區(qū)建站,并進行各項測繪科考,繪制各類地圖覆蓋,意義不言而喻。
此外,冰穹A地區(qū)年平均氣溫零下50度的低溫、僅有海平面60%的低氧,將對極端環(huán)境下低溫工程材料、遠程通信技術、極端條件下人體醫(yī)學、航空航天工程提供珍貴的試驗場所。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夏立民告訴《財經》記者,這次人數(shù)空前的27人隊伍中,將包括天文學家、冰川學家、測繪專家、醫(yī)生、廚師、通信工程師、機械師等。他本人則將擔任這次建站隊伍的副隊長。
據(jù)《財經》記者了解,中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的建設共耗資2.5億元,其中包括購置大量建設裝備,在內陸配備用于短途運輸?shù)墓潭ㄒ盹w機,以及國內基礎科研平臺的建設。該站規(guī)模將為556平方米,將配備相應的發(fā)電、水處理、交通和通信等設施,可滿足24名科考人員生活和工作,其設計方案已通過相關國際組織的環(huán)境評估。
根據(jù)現(xiàn)有的規(guī)劃,第三站的能源供給在前幾年將主要依賴航空煤油;在兩到四年后,將逐步過渡到以太陽能為主。隨著其他輔助設施逐漸完善,這一內陸科學考察站將最終建成功能完善的越冬站。
此外,出于環(huán)保的考慮,這個考察站將使用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所有的固體廢物將全部運回中山站,然后用船運出南極洲。
國家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航空運輸考慮使用國產運12飛機,并加裝雪橇和耐低溫設備。作為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的輕型多用途運輸機,運12最大載重可達1.7噸,巡航速度超過290公里;一旦可以投入南極內陸站運輸,僅用數(shù)小時就可以完成從中山站到內陸站的航程,無疑將建立一條快捷的“空中通道”。
不過,他也坦言,由于飛機改造、培訓極地飛行人員都需要時間,而且還要從中山站向內陸站提前運送足夠的航空煤油,所以實現(xiàn)航空運輸,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實現(xiàn)。在此之前,用現(xiàn)有的履帶車走完從中山站到內陸站1250公里的距離,大概需要18天時間。
實質性存在
作為地球上最后一片未開發(fā)的大陸,南極擁有可供開發(fā)利用200年的世界最大鐵礦和儲藏量約達5000億噸的世界最大煤田。此外,還有近千余處銅、鉛、鋅、金、銀、錫等數(shù)十種礦產、礦床,以及數(shù)百處大規(guī)模油氣田。
南極還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這里儲存了人類可用淡水的72%。南極磷蝦資源蘊藏量約為4億噸至6億噸,即使按照每年捕獲5000萬噸計算,就已經相當于當今世界總漁獲量的一半。
早在1908年,英國就宣布對包括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并于1917年將南極作為“英屬地”。到20世紀40年代,83%的南極大陸都被有關國家提出了領土主權要求。
由于各個國家主張的領土相互重疊、僵持不下,經過多次協(xié)商,在1959年12月1日,共12個在南極從事過實質性科考的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規(guī)定“凍結各國對南極地區(qū)的領土要求和禁止提出新的領土要求”。該條約于1961年正式生效,有效期30年。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極地法專家郭培清對《財經》記者表示,《南極條約》規(guī)定南極中立化、非軍事化、非核化、科學研究自由、注重環(huán)境保護,各國應在凍結主權原則的要求下和平利用南極。但是對各國的主權要求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很明顯是各國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南極的主權爭端問題。
1991年,各國決定將《南極條約》無限期延長。同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特別會議上,各國又達成了《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規(guī)定50年以內任何與科學研究無關的礦產資源活動都予以禁止。
此后,對南極資源的爭奪暫告平息,各國開始在科學研究上比拼內力。但沒有人知道,隨著全球性的礦產乃至淡水資源緊張,未來南極的主權將如何定奪。值得警醒的是,早在1988年,美國就提出,“一個國家可在國際南極開發(fā)中分享的經濟利益份額,取決于該國對南極科學的投入和所作出的貢獻”。
這一“按照貢獻分配利益”的原則沒有被承認,但仍然會深刻地折射進現(xiàn)在和將來。在郭培清看來,這意味著各國對南極的“軟控制”能力,比如建立管理區(qū)、保護區(qū)等,很可能將影響到最終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
今年6月,在烏克蘭基輔召開的第31屆南極條約協(xié)商會議上,中國提出的格羅夫山哈丁山南極特別保護區(qū)管理計劃獲得會議批準,這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南極特別保護區(qū)。該保護區(qū)距離中山站約400公里,長12公里寬10公里,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
早在2007年4月,中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聯(lián)合提出的拉斯曼丘陵地區(qū)特別管理區(qū)計劃,也已經獲得批準。截至目前,共有14個南極條約協(xié)商國設立了70個特別保護區(qū)和七個特別管理區(qū)。
正如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所公開表示的,在南極,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科學的問題,它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連。20多年來,中國開展的極地考察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爭取和維護國家的權益,增強在南極的實質性存在。
也許隨著中國第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站的正式開建,這片冰雪大陸的中國色彩將更加濃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