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單的契機,除了受金融和油價影響,應一時資金之需,也與俄羅斯開發(fā)東西伯利亞的能源戰(zhàn)略目標相吻合
中俄商討多年、幾起幾落的太平洋供油管道中國支線,終于在10月28日這一天塵埃落定。
已經修了一半的太平洋供油管道,西起東西伯利亞的泰舍特,東至俄羅斯太平洋沿岸的科濟米諾灣,全長4000多公里。一期工程全長2694公里,從泰舍特延伸至斯科沃羅季諾,預計2009年底完工,完工后距離中國漠河大約只有70公里。
根據(jù)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集團或中石油)與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剛剛簽署的“中國支線”管道協(xié)定,太平洋管道將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貫通斯科沃羅季諾、漠河和大慶。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透露,從斯科沃羅季諾至漠河的管道線將于2009年第一季度末開修;中國境內管道也將不日開修,建造時間大約為14個至15個月。
對于正在拉開大幕的中俄石油合作,這僅僅是一個序曲。
20年3億噸供油大單
28日當天,中俄兩國總理還簽署了《關于在石油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勾畫了一幅20年“貸款換石油”的藍圖——俄羅斯承諾,在2011年到2030年期間,每年對華供油1500萬噸;以此為交換,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200億到250億美元貸款作為石油預付款。
俄羅斯副總理謝欽在接受俄媒體采訪時透露,中俄雙方正就貸款利率等細節(jié)進行最后磋商,正式的“石油換貸款”商業(yè)合同將于11月25日前準備完畢,2009年3月1日前正式簽署。為表示誠意,中方答應年底前向俄羅斯石油公司(OAO Rosneft Oil Company)提供50億美元的先期貸款應急。
這是一筆中國期待已久的供油大單。中俄2004年簽署的五年供油協(xié)定即將于2010年到期。今年上半年,中俄雙方還在就簽署2011年至2015年的5000萬噸石油供應合同討價還價?,F(xiàn)在,能在敲定管道線的同時一舉拿下20年供油3億噸原油的大合同,無異于給中國中期能源安全吃下一顆定心丸。
《東北亞油氣》的作家、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白根(Keun-Wook Paik)告訴《財經》記者,大慶同大連之間早已建有油管,太平洋管道中國支線建成后,中石油可直接將俄羅斯的原油輸?shù)酱筮B石化,供應中國東北三省的工業(yè)。
石油勘探專家、中石油前資源局局長李國玉對《財經》記者稱,俄羅斯每年1500萬噸的管道石油,正好彌補大慶油田減產的缺口。
近五年來,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的產油量逐步萎縮。2007年,大慶產油量已從巔峰時期的5400萬噸降至4170萬噸。此外,中國勝利、遼河等東部大油田的產油量也呈下行趨勢。近年來,中國自產原油產量只有2%左右的增幅,但石油消耗量卻保持6%左右的增幅。國家統(tǒng)計局今年8月透露,預計2008年全年,中國原油產量18960萬噸,凈進口量18020萬噸,原油對外依存度將從上半年的48.3%進一步上升到48.7%。
中國2007年進口的原油,來自俄羅斯的不到6%,大多數(shù)依然來自中東、非洲和東南亞。中東和北非國家往往政局不穩(wěn)、戰(zhàn)亂較多;且絕大多數(shù)原油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
“與此相比,通過原油管道從俄羅斯取油,不僅成本較低,也要安全、可靠得多。”李國玉說。他認為,中俄的這次能源合作可謂互利雙贏——俄羅斯得到了開發(fā)東西伯利亞項目所需的資金,中國東部地區(qū)得到了石油保證。
“貸款換石油”
中俄間的“貸款換石油”并非新事物。
2004年,俄羅斯為了將私營石油公司尤科斯(Yukos Oil Company)收歸國有,向中石油集團借款60億美元。以此為交換,俄羅斯石油公司答應在2010年前通過鐵路向中國出口約4840萬噸原油。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白根認為,俄羅斯石油公司目前急需資金的窘境與當年購買尤科斯資產時十分相似,只不過這次導演這一幕的是急轉直下的國際經濟局勢。
今年7月以來,國際油價猝不及防地下跌,使得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資金儲備大幅縮水;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也情形窘迫,該公司今年前九個月的純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30%。
由于俄羅斯政府對原油出口征稅甚重,俄羅斯油企從高油價時期撈到的好處十分有限。按照俄羅斯稅制,油價高于每桶25美元時,出口關稅提高到油價的65%。如果加上生產稅,企業(yè)將近90%的利潤上繳政府。
據(jù)花旗銀行分析,在俄羅斯現(xiàn)有稅制下,當布倫特油價低于每桶90美元時,俄羅斯油企就不得不減少資本投入;當油價低于每桶70美元時,就幾乎難以為繼。雖然從今年上半年開始,俄羅斯總理普京提出要減少出口關稅,但減稅直接意味著縮減國家財政預算,一時難有大的改善。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風暴無異于雪上加霜。白根說,俄羅斯企業(yè)普遍依賴西方的借貸市場,一旦歐美市場信貸緊縮,俄羅斯就會出現(xiàn)資金缺口。此外,俄羅斯股市的惡化也讓情況愈加糟糕——不少俄羅斯大企業(yè)的貸款都由股票擔保,股價下挫后,債主不是要求提前償還,就是要求增加抵押品。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公司(Gazprom)、魯克石油(LUKoil)和俄英合資的秋明英國石油公司(TNK-BP)在內的俄羅斯石油巨頭,都不得不向政府求救。
俄羅斯政府承諾,要拿出500億美元用于幫助俄羅斯企業(yè)償還海外債務。但是,500億美元僅夠償還俄羅斯企業(yè)今年到期的債務,而2009年到期的1500億美元債務即將接踵而至。盡管俄羅斯在高油價時代積聚了世界第三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近幾個月來,為了幫助金融機構和干預匯率,俄羅斯被迫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其黃金和外匯儲備由巔峰時期的近6000億美元迅速縮水至10月24日的4847億美元。預計到年底前,俄羅斯外匯儲備還將再減少1500億美元。
在此情勢下,俄羅斯幾乎只能尋求遠東大客戶中國的支持。白根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提供的200億到250億美元貸款,不僅可幫助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解決太平洋管道二期工程的資金難題,還可幫助俄羅斯石油公司擺脫西方銀行的債務重負。
“西方銀行是沒有能力在這個時候提供200億到250億美元貸款的?!迸量苏f,“而中國不僅有能力,利率還很低,這是中國在施展‘金錢力量’(money power)?!?/p>
開發(fā)東西伯利亞
俄羅斯需要中國的市場,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作為共享4300公里邊界的睦鄰,兩國的能源戰(zhàn)略合作理應珠聯(lián)璧合??墒?,在很多中國石油業(yè)內人士看來,跟俄羅斯人的談判從來都是一件頭疼的事——太平洋管道中國支線前前后后談了十幾年即是一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能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夏義善對兩國油氣合作進行過總結,他認為上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有求于中國,很想賣油給中國,但是中國沒有提前預見到對石油的需求,并不積極;后來,油價上漲,中國意愿強烈,俄羅斯卻在中國、日本、韓國之間玩游戲。
相較而言,中國同哈薩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合作,卻是“種播得遲,果結得早”。全長962.2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2004年9月開工,2006年5月就開始輸油?,F(xiàn)在每年向中國輸送原油1000萬噸。
表面上看,中俄多年來爭執(zhí)不下的是價格。李國玉說,他曾在今年7月訪俄期間詢問前蘇聯(lián)石油工業(yè)部副部長哈里莫夫,為何俄方遲遲不許諾中國支線。哈里莫夫埋怨說,中國在價格談判上過于強硬,“本來油價定在邊界線上,而中國方面說,這批油將來要送到上海,油價應除掉從邊界到上海的運輸費,否則在上海就賣不掉”。
俄羅斯石油公司一直認為,按照2004年簽訂的貸款換原油計劃,出口中國的原油價格過于低廉。以中國進出口銀行3.51%優(yōu)惠利率計算,中石油60億美元貸款本息合計僅72億美元,最后成交價格相當于每桶19美元,遠低于市場價格。
李國玉告訴《財經》記者,除了在價格方面缺乏動力,俄羅斯在產量和可供出口量方面也的確存在“難處”。俄羅斯雖然油氣儲量大,但由于上游投資長期不足,已經探明并可投入生產的油氣田相對有限。
蘇聯(lián)解體后,為避免讓西部老油田陷入癱瘓狀態(tài),俄羅斯以減稅政策吸引私營石油公司投資,這在客觀上導致俄羅斯的油氣開發(fā)過度集中在西伯利亞西部。東西伯利亞雖然儲量豐富,卻因為環(huán)境惡劣和缺乏政策扶持而鮮有開發(fā)。21世紀以來,俄羅斯西部的大油田紛紛達到產量的自然極限。2006年開始,俄羅斯原油產量不升反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錯失這一輪的高油價良機。
三年前,俄羅斯還雄心勃勃地規(guī)劃,要通過太平洋管線向遠東輸送8000萬噸原油,其中3000萬噸通過中國支線運抵中國,另外5000萬噸通過科濟米諾灣供給日韓甚至歐美市場??墒?,不僅當初保證中國的3000萬噸沒有著落,就是中俄剛剛簽署的年1500萬噸供油計劃也很可能要從西西伯利亞調撥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開發(fā)東西伯利亞,已成為俄羅斯時不我待的能源戰(zhàn)略目標。李國玉認為,“貸款換石油”和中俄管道協(xié)議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為契合了俄羅斯致力于開發(fā)東部資源和市場的內在需求。
曾作為中國駐俄外交官、多次參加中俄原油管道談判的中國產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副秘書長和振偉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還特別強調了中俄合資企業(yè)天津“東方石化”的“利益連結”作用。
根據(jù)兩國協(xié)議,通過中國支線供應中國的每年1500萬噸石油,其中1000萬噸要用于保障中俄東方石化(天津)公司的需要。這是中俄2007年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石油集團占股51%,俄羅斯石油公司占股49%。
“因為利益里有俄羅斯的一半,互利互贏,合作因此更有保障?!焙驼駛フf。
管道中的政治博弈
作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俄羅斯深諳“管道”的力量。截至2007年,俄羅斯境內的能源管道總長度達到24.4826萬公里,僅次于美國。其中,天然氣管道15.8699萬公里,原油管道7.2347萬公里。
在太平洋原油管道實施之前,俄羅斯幾乎所有的油氣管道都聚集在西伯利亞西部。一條條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管道,將俄羅斯的絕大部分出口油氣輸送到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和烏克蘭等國?,F(xiàn)在,歐盟國家40%的天然氣和33%的原油都來自于俄羅斯。在能源上過于依賴俄羅斯,也是令歐洲國家寢食難安卻難以改變的現(xiàn)實。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先進曾經撰文稱,油氣資源是俄羅斯貫徹其對外戰(zhàn)略的強大政治武器。2006年,俄羅斯因為未與烏克蘭在供氣合同上達成一致,決定“斷氣”;2007年又陸續(xù)出現(xiàn)幾次“斷油”風波。這些事件讓歐洲國家對自己的能源安全大為擔憂。陳先進認為,油氣資源是俄羅斯遏制原蘇聯(lián)部分成員國和東歐國家過分向美國靠攏的重要手段之一。最近,歐盟之所以在俄羅斯與格魯吉亞沖突問題上與美國拉開距離,不無能源方面的顧慮。
正因為此,歐洲國家向來關注俄羅斯的太平洋管道計劃。
俄羅斯政治和經濟溝通署負責人奧爾洛夫曾直截了當?shù)卣f:“泰納線方案(太平洋管道)不但能夠有效保障俄羅斯東部地區(qū)地緣政治不脫節(jié),更重要的是,能讓俄羅斯根據(jù)需要在歐洲和亞洲方向之間自由選擇石油流向?!迸嘤龞|方市場,促成出口多元化,將幫助俄羅斯擺脫對歐洲市場和資金的依賴,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回旋余地。
在遠東市場,中國同日本的競爭也一直貫穿著俄羅斯太平洋原油管道如何建、何時建的決策。
實際上,修建中俄原油管道的設想最早由俄方提出。1994年11月,中俄雙方就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石油股份公司會談備忘錄》。但其后數(shù)年,管道一事毫無實質性進展。直到2001年7月17日,中石油集團和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在莫斯科簽署了原則協(xié)議,決定共同開展鋪設北起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南到中國大慶,總長度為2400公里的跨國石油管道,即所謂的“中俄方案”。按此方案,中國是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惟一的“輸入國”。
可惜,之后的兩年里,出現(xiàn)了兩樣變故。
其一,一手推動中俄石油項目合作的尤科斯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政府指控逃稅和欺詐而遭牢獄之災。另一個變故是日本的入局。2003年6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在訪問俄羅斯期間表示,如果俄羅斯政府能優(yōu)先考慮建設一條從西伯利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的輸油管道,并且不通向其他地方的話,日本愿意參與東西伯利亞的油田項目開發(fā)。“遠東方案”開始浮出水面。其后幾年,面對中日的爭奪,俄羅斯政府一直持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等待坐收漁翁之利。
這一僵持的狀況,終于在2008年10月28日普京拍板下改變。
在老石油專家李國玉看來,俄羅斯現(xiàn)在決定修建中國支線,是做出了“實事求是”的選擇。他認為,中國支線比較現(xiàn)實,因為東西伯利亞探明資源不夠,短期內難以改變。此外,“管線一期工程已經快修到中國邊界了,俄羅斯不可能把花了100多億美元的管線閑置起來。”他還認為,在俄羅斯未能證實足夠探明資源的情況下,日韓不可能出資支持“沒油的管線”。
接受《財經》采訪的幾位專家也都表示,國家間領土爭端也影響了俄羅斯的決策。
日本城西大學經濟學教授、日中經濟發(fā)展中心理事長張紀潯認為,俄羅斯之所以當初沒有接受日本投資參與油田開發(fā)和管道項目的提議,就是不想在領土問題上受制于日本。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是日俄關系的最大絆腳石,而中俄順利解決黑瞎子領土爭端,則為兩國在能源和投資領域的合作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