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拍攝的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無論是拍攝的初期緣由,還是拍攝過程中的文化氛圍,直至到公映后臺海兩岸的巨大反響,特別是它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而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堅冰起了促進作用,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效應,并因此而成為新時期電影文化政治中的標志性電影。
[關鍵詞]抗日戰(zhàn)爭 兩岸關系 政治效應
在新時期的電影戰(zhàn)爭文化中,第一部有巨片意識且獲得強烈反響的軍事題材影片,是1986年楊光遠導演的,反映了在抗日史書上占有重要篇幅的《血戰(zhàn)臺兒莊》。影片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多達二十幾個“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處處力求還原歷史真實的嚴肅拍攝方式,以及油畫般唯美的畫面:更是因為這部電影通過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在中華民族受到侵略,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是如何不屈地面對這一切的。其內蘊深刻的銀幕造型,開放式的故事結構,使這部具有恢弘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不僅獲得了“金雞獎”的數項獎,還獲得了一個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zhàn)獎”,并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但在過了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卻發(fā)現,拍攝者雖然沒有了文革時期的那種為政治而寫作的束縛,但其產生的政治效應,在今天依然能隱約的察覺到。如果認真梳理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拍攝以及公映的幕前幕后,我們會發(fā)現,無論是拍攝的初期緣由,還是拍攝過程中的文化氛圍,直至到公映后臺海兩岸的巨大反響,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效應,成為新時期電影產生巨大政治效應的標志性電影。
據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當年拍攝的具體組織者、著名電影編導、紀實文學作家陳敦德介紹,早在1965年李宗仁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總理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這次歡迎李宗仁歸國的宴會上,有一桌嘉賓是周總理請來的新中國電影界人士。宴會時,周總理特地給電影界的同志敬酒,并對著名導演、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成蔭說:“成蔭同志,你拍過《西安事變》,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后可以拍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zhàn)中的臺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正是周恩來的這句話,給老一輩電影藝術家直接的觸動,而周恩來的這番囑托,顯然也是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
而在電影的拍攝中,導演楊光遠后來回憶說:“我們的觀點竟然不約而同:這個本子很有開掘能力,以前從來沒有講過國民黨正面抗戰(zhàn),敢于寫這樣的本子在刊物上發(fā)表,勇氣實在可嘉?!腋麄冋f:“不就是怕通不過嘛,通不過就通不過,也不能把我怎么地。但如果誰也不動這個題材的話,永遠都說不清楚抗戰(zhàn)的歷史了,……,我們需要一種史詩性的紀實風格,一切都要往真實的歷史上靠。”正是在這樣的導演認識中,反映了上世紀80年中國文化思想的活躍以及老一輩電影家的勇氣。而產生這種勇氣的文化氛圍,又與新時期執(zhí)政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分不開的。
當電影拍攝完成并在香港公映后,迅速引起了臺灣國民黨官方的注意。當時香港還沒回歸,他們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跟有關部門反映,《血戰(zhàn)臺兒莊》的錄像帶就通過這個渠道傳到臺灣。包括宋美齡、蔣經國在內的很多國民黨中常委都看了這部片子。蔣經國表態(tài)說,第一,大陸承認我們抗戰(zhàn)了:第二,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第三,大陸正用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向臺灣招手。之所以有這樣的評論,是因為在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中,蔣介石的這個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這樣一個情節(jié):“國民黨師長王炳章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后,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時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fā)表講話,鎮(zhèn)定自若”。正是國民黨最高統治者蔣經國的表態(tài),使得兩岸探親政策迅速開放,并開始了大陸與臺灣的民間交流。統戰(zhàn)部長嚴明復曾因此對該片導演楊光遠說:“感謝您,楊導演。您的一部片子是我們統戰(zhàn)工作多年都替代不了的?!睂ζ洚a生的巨大政治效應給予了高度評價。
作為一部戰(zhàn)爭片,《血戰(zhàn)臺兒莊》第一次正面表現了國民黨抗日戰(zhàn)線浴血疆場,可歌可泣的崇高歷史事跡:而作為一部歷史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成功恢復了蔣介石、李宗仁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以及一大批無名戰(zhàn)士人情化和人性化的本來面貌。可以說,沒有新時期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變化,就沒有人性人情的渲染,更不要說以國民黨將士為主要人物的電影創(chuàng)作了。
《血戰(zhàn)臺兒莊》也引發(fā)了對國民黨的重評浪潮,特別是對國民黨抗戰(zhàn)時期卓越貢獻的肯定,成為以后政治歷史文化中的一個熱點。2005年,在我國大張旗鼓地慶祝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的各種紀念活動中,有一個特點格外引人注目:官方媒體對國民黨抗戰(zhàn)的報道明顯增加。一方面,在一系列頌揚中華民族抗日偉績的電視片中,一部歌頌國民黨名將的《上將之死——張自忠將軍》專題片,被央視選在8月的紀念高峰時期推出。另在官方網站上,中國遠征軍被歌頌為“不可忘卻的中國抗日遠征軍”,“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讀者還能看到有關國民黨軍淞滬會戰(zhàn)與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上奮勇殺敵的報道。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是,中國大陸即將出現第一座專門為國民黨蓋的博物館,首次對國民黨抗戰(zhàn)時期的表現公開給予正面評價,而博物館的位置,座落在四川大邑縣。對此,館方特別邀請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zhàn)為館名題字。而到了2008年,隨著國民黨在臺灣的重新執(zhí)政,兩岸又迎來了春天,這股由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引發(fā)的文化政治浪潮,會繼續(xù)越演越烈的。
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fā)展并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20多年前,《血戰(zhàn)臺兒莊》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堅冰,起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也為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找到一個共同的語言——‘愛國’。因為兩岸只有一個家,她的名字叫‘中國’”。這正是《血戰(zhàn)臺兒莊》所體現的電影文化巨大政治效應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