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留有印象:一次美術活動后,一個小朋友正在抽泣,原來教師教的是畫太陽下幾只小雞在草叢中吃蟲,范畫上是大紅色的太陽,小朋友畫的大多是紅顏色,也有個別是金黃色的,唯獨這個孩子畫了“黑太陽”,因而遭到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師的訓斥。后來有人問他為什么選擇黑色,他說他畫的是晚上的太陽!在實際生活中,成人往往只注意孩子畫的線條直不直,圓形圓不圓,顏色對不對,畫得象不象等,而不了解幼兒的繪畫是幼兒將其平時觀察到的五光十色的事物,憑借他個人的經歷和感受進行組織加工重現出來的過程。畫“黑太陽”的孩子若不是平時注意到了有白天黑夜的變化,就不會有畫出“晚上的太陽”的想法,他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理解,用畫筆來表達他眼中的世界,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呀!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否定他?為什么要扼殺掉他的想象呢?
早在多年以前,美術教育人士一直呼吁要保護兒童“天真的心靈”,尊重孩子大膽的表現。而現在,不少教師將成人的畫法強加給了孩子,扼殺了孩子稚拙而天真的繪畫方法,強制了幼兒寫實的做法,違背了其年齡特征,使其失去了自主性,喪失了自我表現的自信心,剝奪了想象的自由。因此,我們在美術教育教學中要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快樂。
一、好的命題讓幼兒的想象“活”起來
在設計美術活動時,恰當的命題是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寬幼兒的思路,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命題時應考慮孩子的特點,賦予一定的情節(jié)含義和動感,力求多給孩子想象空間,讓孩子愉快表現童真與美好。
如在按季節(jié)制定的命題中,“春天系列”有“春天的顏色”、“大樹的衣服”、“春天的夢”、“睡醒了的蟲子們”等,“夏天系列”有“蔬菜和水果王國”、“我的夏裝”、“大樹的頭發(fā)”、“雷雨”等,“秋天系列”有“變化的顏色”、“地上和地下的動物”、“豐收的喜悅”、“切開的果實”等,“冬天系列”有“堆雪人”、“過冬的樹”、“冬天玩什么”、“動物們都睡了嗎”等;在環(huán)保系列活動中,我們設計了“熱鬧的街區(qū)”、“哭泣的地球”、“我到月球安家”、“無家可歸的動物”等。只有制定了好的命題,才能使幼兒的想象真正“活”起來,讓美術教學活動“活”起來。
二、好的指導語讓幼兒的想象“飛”起來
語言是否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創(chuàng)造活動。示范講解中教師對現有的知識應持開放的態(tài)度,對已有定義的知識不作封閉性陳述,而是在陳述知識的同時要有一種質疑和探究的態(tài)度。我在指導幼兒畫魚時,首先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魚,要求幼兒回家觀察家里的觀賞魚,或讓爸爸媽媽帶自己到菜市場觀察魚,到公園觀看各種各樣的魚,在電視錄像里觀看各種各樣、形態(tài)各異的海魚,然后在班上交流心得。幼兒有了魚的知識也學會了畫魚,于是我以“神奇的魚”為題,創(chuàng)造出與真實的魚既相似又有別的魚及完全超越真實魚的“想象魚”。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常常會處于一種創(chuàng)造的興奮之中。但隨著手部描畫的深入,創(chuàng)造的興奮會漸漸褪色,幼兒會產生創(chuàng)造的困惑躊躇。教師應該始終是幼兒創(chuàng)造的鼓動者、導引者,這時應注意觀察幼兒作品,從中尋找創(chuàng)造的火星,以燃起新的創(chuàng)造火花??梢哉f幼兒是天生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從他們的作品中隨處可取,只是幼兒不能常明確地意識到。如前文中那位幼兒畫太陽時,將太陽涂成黑色,無論幼兒是出于什么動機,教師都應該夸獎和鼓勵他:“你的太陽變成了黑色,肯定是有什么原因,你能告訴大家嗎?這里會發(fā)生一個什么樣神奇的故事,你畫出來好不好?”這樣,幼兒可能就會立刻產生新的創(chuàng)作動機……如此循環(huán),收益不淺。教師適時地提醒鼓勵能激起他們新的創(chuàng)造熱情,讓他們想象真正“飛”起來。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的想象“動”起來
生動、有趣、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有效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發(fā)展。它不僅影響著幼兒對繪畫的興趣,甚至影響幼兒將來接受新鮮事物的興趣,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繪畫想力,讓幼兒的想象真正“動”起來。在這里,我初步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
(1)實物觀察法
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實物、共享自然,激發(fā)幼兒繪畫的欲望,幫助幼兒最直觀、最準確地了解繪畫對象的主要特點。如:在“小兔乖乖”的繪畫活動中,我特地買了幾只不同的兔子供幼兒觀察,讓幼兒近距離地接觸兔子,同時使幼兒對兔子的形象有一定的認識,產生了強烈的繪畫欲望。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及時組織討論:兔子長得什么樣?你看到的兔子長得一樣嗎……通過這一方式,引導幼兒總結兔子的形象特點,有效地幫助幼兒分析兔子與兔子之間的異同。
(2)故事引導法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發(fā)散幼兒思維,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想象空間,誘發(fā)幼兒大膽創(chuàng)編豐富、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來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通過講故事,不僅激發(fā)了幼兒的繪畫興趣,同時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大膽想象的空間,豐富了幼兒的繪畫情節(jié),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fā)展。
(3)動畫片導入法
通過欣賞動畫片的方式,感知繪畫對象的基本特征。動畫片中的人物、動物是夸張的、具體的、可動的形象,有助于幼兒發(fā)現事物的顯著特點,使幼兒感知事物的動態(tài)特征。如:在“瘦叔叔、胖阿姨”的繪畫活動前,教師請幼兒欣賞“三個和尚”的動畫片,在片中,三個和尚夸張的身材,使幼兒在輕松的欣賞活動中自然區(qū)分胖與瘦的顯著差異。有的小朋友說:“那個胖胖的和尚身體圓圓的,像個大皮球!”有的說:“瘦和尚身體、胳膊、臉都那么長,他的腿像筷子!”幼兒在對形象的比較中獲得了胖與瘦的概念。
總之,教師在繪畫教學活動中,一定不要約束幼兒自由自在的想象力的發(fā)展,而應讓他們能夠在繪畫過程中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地表現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