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青少年因缺少法制知識引起的惡性事件頻頻發(fā)生,甚至還有學生離家出走而走上犯罪道路,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適當?shù)姆ㄖ平逃?。本文把法制教育活動作為中專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強調了法制教育在中專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對我國中專學校開展法制教育來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 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
近年來,青少年因缺少法制知識引起的惡性事件頻頻發(fā)生,還有的學生因不堪學業(yè)重負等原因,離家出走而走上犯罪道路,可見法制教育在德育教育中不僅不能忽視,而且必須加大普及力度。
一、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現(xiàn)代德育內容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制素質、心理素質和美育素質的教育,其中法制素質是對青少年的最基本要求,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德育目標的前提條件。因為中專生生源素質不甚理想,其中相當部分是來自流動人口的農村家庭子女,缺乏理想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熏陶,存在著自由散漫的不良行為習慣,所以對目前正在學習階段的中專生加強法制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1.法律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素質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法律不僅是打擊違法犯罪,保護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利益,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組織經濟活動,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的有效工具;它不僅是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速器,而且也是保障教育、科學、文化及衛(wèi)生體育等社會事業(yè)有秩序發(fā)展的催化劑,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和優(yōu)良品質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當代青少年,必須教育他們自覺地遵守社會主義法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青少年是我國普法的重點對象。要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就必須在全體公民中進一步普及法律常識,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包括法制觀念、法律知識、法學理論、權利義務觀點等內容)。國家明確指出:干部和青少年是普法的重點對象,尤其對于青少年,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我國人口數(shù)量中他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是我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既有政治頭腦又有經濟眼光,既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善于運用經濟杠桿和法律武器從事改革開放工作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人才,離不開法制教育。所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國家法制建設的大計。
3.中專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領域。首先,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為了維護與實現(xiàn)安定團結,建設社會主義新秩序,預防、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現(xiàn)象,就應加速掃除“法盲”的工作;其次,從長遠看,中專的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奉公守法是基本素質,若不懂得必要的法律知識,不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做不好本職工作;再次,根據(jù)中專生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必須在全體中專生范圍內開設法學概論課和法律常識課,尤為迫切的是要開展各種普法活動,通過法制教育,以使學生獲取各種法律知識,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二、法制教育應講科學、講藝術、重實效
法制教育應“避虛就實”,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要多開展主題性的普法活動,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實踐證明,經過科學策劃和精心組織的具有深層次教育意義的普法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法制教育效率。
1.法制教育應從實踐出發(fā)。內容太空、實踐太少是過去教育一大弊病,而現(xiàn)代德育應從根本上轉變方式,讓德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過程。為此,法制教育更應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少管所、旁聽法院審案、通過法院審判實習等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能力,有助于學生把法律原則內化為法律意識。
2.法制教育應與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德育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工作以往收效甚微,就是因為缺少了情感內核,而主題教育活動恰恰是以現(xiàn)實生活作為德育環(huán)境,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正確與錯誤,體驗成功與失敗,領悟偉大和渺小,由情及理,在心靈深處升華為對人的美好本質的理解與追求,為了使法制教育收到實效,就應與主題活動相結合。主題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與學校的地域分布狀況,成立法律咨詢小組,推出社區(qū)服務的主題活動,開進周邊村、社區(qū)里進行普法宣傳,既豐富了社區(qū)服務內容,又使自身的法律知識得到鞏固和升華。
3.法制教育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功能性。在普法活動過程中,由于老師不是以教育的權威者出現(xiàn),而是以一個問題的討論者、參與者和引路人的身份出現(xiàn)。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去掉了對老師的依賴情緒,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是法律的主體,會以一種積極進取、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較強的法律意識,與老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學會判斷與選擇。
三、法制教育的開展應遵循的原則
為保證活動的教育效果,主題性的普法活動的開展就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系列化原則首先,在普法活動內應有系列化內容,圍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問題,要經常性地開展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主題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平等權與特權”系列活動。精確設計組織三項活動內容,舉辦專題講座,強調公民平等權的含義,以違約的經濟合同為案例開設模擬法庭,使學生對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有了感性認識,旁聽法院審案,使學生明白違法必究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活動既自成一體又互相關聯(lián),形成一個漸次遞進的活動整體。其次,若干活動要遵循規(guī)律,形成系列。有計劃的系列活動有利于將法制教育納入正規(guī)化軌道,從而克服法制教育的隨意性和應時性。
2.隱性化原則德育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把教育的真正意圖隱蔽起來,體現(xiàn)不說而教的藝術,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隱蔽性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沒有明顯的教育痕跡,在活動過程中不喊口號、不貼標簽,能夠讓受教育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育人的目的。
3.主導性原則普法活動毫無疑問要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的“一言堂”會使學生游離于教育群之外,但教育活動過程中老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為了保證普法活動的實際效果,教育對主題的確立和理解、對教育形式的設計等必須正確引導,在活動過程中,對于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尤其要注意把握好方向。
總之,把法制教育活動作為中專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并與其他主題活動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地占領德育工作思路的制高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而且也便于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打主動戰(zhàn)役,不致于盲目被動地應付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中央頒布2001年10月.
[2]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
[3]白桂香主編.教師實用心理學.開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