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韋納的歸因理論角度對自卑的形成模式和交往中自卑大學生的歸因方式進行分析,著重強調(diào)負性核心信念對自卑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在交往中有自卑表現(xiàn)的大學生的歸因方式:總是把失敗歸因于內(nèi)在穩(wěn)定因素(能力),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因素(運氣好、任務容易)。克服自卑的方法:(1)進行自我分析,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識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必然的結(jié)果,而是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2)交往成功的情況下,要作內(nèi)在穩(wěn)定歸因(能力);交往失敗情況下,將原因歸于不穩(wěn)定因素(努力和運氣)。(3)堅持培養(yǎng)歸因的訓練。
關鍵詞: 自卑 歸因 交往 大學生
1 問題的提出
1.1研究意義
交往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根本要求。對個體而言,人際交往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人格發(fā)展成熟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量研究表明[1-2],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得大學生非??释煌?,但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卻不容樂觀,人際交往障礙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大學生中,個性自卑和社會交往技能自卑,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中的主要表現(xiàn)[3]。
董圣鴻[4]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際關系歸因特點在總體上為內(nèi)控性的,但在人際關系失敗中表現(xiàn)出外控傾向。本文試圖用韋納的歸因理論來分析大學生交往中自卑是如何產(chǎn)生的,并從重新培養(yǎng)歸因的角度探討如何克服交往中的自卑問題。
1.2歸因視角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zhì)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為或自己的行為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了解了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預測,從而對人們的環(huán)境和行為實行控制。
最早研究歸因理論的學者是海德,他的歸因理論引起了后來的一系列研究,韋納在海德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歸因理論。韋納認為,歸因的維度有三個,內(nèi)部——外部,穩(wěn)定——不穩(wěn)定,可控——不可控[5]。韋納等人的研究表明:把成功歸因于內(nèi)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滿意和自豪;若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務容易、運氣好等,使人產(chǎn)生意外的和感激的心情等。
1.3自卑綜述
1.3.1自卑的概念
自卑是日常生活中眾所周知的概念,也是社會科學中使用較廣泛的概念之一。
車文博認為:自卑感是一種自己覺得低人一等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灰心的一種復雜情感。林崇德認為自卑是自我評價偏低。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指個人對自己的消極態(tài)度,對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及所作的表現(xiàn)感到不滿,對自我的存在價值感到缺乏重要性。麥蘭·菲列爾認為,自卑的本質(zhì)就是消極的自我信念。
從上述定義可知,自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過低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和低人一等的自我信念,二是基于這種消極評價產(chǎn)生拒絕自己的痛苦的消極情感。
自卑是在某種不利客觀條件之下經(jīng)由主觀認知所形成的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信念,伴隨這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信念個體會產(chǎn)生拒絕自己的消極情感。
1.3.2自卑與自尊
自尊是對自己的情感和評價,是在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價值判斷,是自我概念的評價部分。自尊的兩極是高自尊和低自尊,反面是自負。
低自尊和自卑有相似的地方,有很多研究把自卑作為低自尊的一個水平來研究。嚴格意義上,自卑與低自尊是有區(qū)別的,但是低自尊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自卑,所以在本文中引用一些自尊方面的研究。
1.3.3自卑研究綜述
國內(nèi)對自卑的研究主要有:黃曼娜[6]對中學生自卑感的特點的研究,并提出了克服的方法。施章清[7]等對普通高校自考助學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助學學生的自卑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成因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已有對自卑成因的研究,主要是從家庭教育、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角度來進行的,只涉及了能影響認知模式的環(huán)境方面,卻忽略了從行為結(jié)果的歸因角度來分析自卑的形成。
2 自卑的歸因角度分析
2.1自卑的成因
自卑的成因就是過低的自我評價和低人一等的自我信念的成因。影響自卑的產(chǎn)生因素從大體上看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2.1.1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主要包括:
(1)個人條件:個體條件優(yōu)劣差異很小時,并不會產(chǎn)生自卑,只有這種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chǎn)生自卑感。
(2)心理創(chuàng)傷:心理學家關計夫[8]指出,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是由于有某一特別殘酷的經(jīng)歷,這種殘酷的經(jīng)歷用心理學術語就叫做心理創(chuàng)傷。
(3)失敗:經(jīng)常遭受失敗和挫折也是自卑感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4)社會評價:心理學研究證實,人對自己的認識或判定與外部社會環(huán)境對他的態(tài)度或判定緊密相關。消極的社會評價導致消極的自我認知,是產(chǎn)生自卑感的環(huán)境原因。
2.1.2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主要包括:
(1)負性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從童年開始的,由于經(jīng)驗的影響,人們對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那些根深蒂固地被接受關于自己最核心的信念稱為核心信念。負性的核心信念是產(chǎn)生自卑的最深刻的根源,強烈影響著個體的思維。
心理學家Mprton.John曾提出“預言自動實現(xiàn)”原則:人們有一種自動促使預言實現(xiàn)的傾向。
自卑者在活動前常有一種“我很難成功”的負性核心信念的預言。這種強化加深“自己不行”的印象,為下次活動設置了更大的障礙。于是有了這樣的模式,“我可能不行——失敗——我的確不行(強化)——失敗”,結(jié)果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使人陷入自卑的深淵。
(2)歸因方式:關于歸因與自尊的關系,前人已做過一些研究。Fitch(1970)曾檢查高自尊被試和低自尊被試對成功或失敗結(jié)果的歸因。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高自尊被試更多地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但兩組被試在對成功的歸因上卻沒有顯著差異。Ickes和Layden(1978)用類似的程序則發(fā)現(xiàn),高自尊被試比低自尊被試更多地把正面結(jié)果歸因于內(nèi)部因素。對負面結(jié)果,高自尊的人把其歸因于外部因素,而低自尊的人則歸因于內(nèi)部因素。這種歸因方式造成低自尊者的自尊水平更低[9]。
2.2自卑形成中歸因的作用
自卑的成因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但是在自卑的形成中,主觀因素起著決定作用,客觀因素只有通過主觀因素才能影響自卑的形成。
在形成自卑的主觀因素中,負性的核心信念相對而言是一種靜態(tài)的累積過程,而歸因方式則是動態(tài)的促進過程。核心信念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積淀了每一次的自我評價和自我信念,而自我評價和自我信念的獲得則來源于個體對每次事件結(jié)果的歸因。歸因方式在自卑的形成中起到了樞紐的作用,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自卑形成歸因模式:
不利客觀條件?陴多次不當歸因?陴負性核心信念?陴自卑
由此可得出交往中自卑的大學生其歸因方式是:總是把失敗歸因于內(nèi)在穩(wěn)定因素(能力),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因素(運氣好、任務容易)。
3自卑的克服——改善歸因方式,提高自信
結(jié)合以往研究,本文得出重新培養(yǎng)歸因以克服自卑的途徑:
3.1客觀冷靜的自我分析
首先要進行自我分析,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要意識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必然的,對于很多事情,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途徑。
自我分析要結(jié)合自卑的形成和交往的過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要仔細分析整個交往過程。在自我分析時,把交往過程分為能力、努力、交往難度、運氣四個因子。交往能力即指交往技巧,努力指為這次交往行為所付出的努力和在所有交往行為中付出的努力,交往難度指對方愿意與自己交往和對方主動邀請自己的程度,運氣指自己的心情和對方的心情的好壞程度。
自我分析需要依次分析四個因子,分析過程如下:
交往能力:在此次交往過程中,(1)我使用了哪些交往技巧;(2)有哪些交往技巧我應該使用而沒有使用;(3)我還需要具備哪些交往技巧,以使這次交往更成功。
對能力的分析過程可以使個體認識到自己具備了哪些能力,在交往過程中應該如何使用自己已經(jīng)具備的交往能力,以及自己還缺乏哪些能力。
努力:(1)在這次交往之前,我是否作了充分的準備;(2)這次交往中,我是否始終在做促使交往成功的事;(3)在這次交往后,我是否認真地分析了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4)我是否能始終對上述三件事做肯定回答。
對努力的這一分析,可以使個體準確認識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并且可以提高個體在以后交往活動中多付出努力的積極性。
交往難度:(1)對于這次交往對方是否愿意;(2)對方在多大程度上主動邀請自己。
交往難度是外在因素,也是穩(wěn)定的因素。對交往難度的分析,是個體準確分析失敗的原因到底在于自己還是在于對方,減少了不必要的內(nèi)在歸因,阻止了消極核心信念的建立。
3.2堅持培養(yǎng)歸因的訓練
負性核心信念的形成是長期的結(jié)果,改變這種錯誤信念,形成正性核心信念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歸因訓練要堅持,當合理歸因成為一種習慣時,自卑形成的模式被打破了,同時建立了正性核心信念,不再有過低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信念,也就克服了自卑。
4 結(jié)論
4.1自卑的形成模式:面對不利客觀條件,總是作出不當歸因,對自己作出消極評價,建立了負性核心信念,導致自卑形成。
4.2在交往中有自卑表現(xiàn)的大學生的歸因方式:總是把失敗歸因于內(nèi)在穩(wěn)定因素(能力),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因素(運氣好、任務容易)。
4.3克服自卑的方法:重新培養(yǎng)歸因。
4.3.1進行自我分析,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意識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必然的結(jié)果,而是成功可以通過努力達到。
4.3.2交往成功的情況下,要作內(nèi)在穩(wěn)定歸因(能力);交往失敗情況下,將原因歸于不穩(wěn)定因素(努力和運氣)。
4.3.3堅持培養(yǎng)歸因的訓練。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4,4:26.
[2]姚利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diào)查[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0,3:49-51.
[3]蒙家宏.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研究[D].優(yōu)秀碩博論文庫:西南師范大學,2005.
[4]董圣鴻.大學生學業(yè)成就與人際關系成敗歸因的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2,3:375-376.
[5]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5-288.
[6]黃曼娜.中學生自卑感的特點及其克服[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4:40-44.
[7]施章清.普通高校自考助學學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學,2004,3.
[8]關計夫著,許友群譯.自卑心理學淺析[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