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英語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重語法、強記憶的弊端,注重了學生個體特征和學習發(fā)展的價值地位,突出了對教材文本知識的感悟和升華。英語教學中將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價值有機地連貫了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
關鍵詞:新課程 英語 新理念
前言
新課程的英語教學注重以社會生活和文化習俗背景為語言素材,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內涵,語言情景真實,表達規(guī)范,符合學生學習的語言認知規(guī)律。該教材強調了語言交際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從而進一步地培養(yǎng)他們的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1.解讀之一:教材的編排上,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將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與東方的民情風俗有機地結合,體現(xiàn)了時代性與語言的豐富性。
《牛津初中英語》中的文本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內容編排上能聯(lián)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富有時代氣息,體現(xiàn)時代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7A教材所出現(xiàn)的“Special Day”與8B教材中的“International Charities”等都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的社會現(xiàn)象。這種語言現(xiàn)象突出了現(xiàn)實的生活氣息,能讓學生不再感到枯燥無味,消除語言學習中的畏難情趣。
這種生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該套教材通過Comic strip卡通漫畫中可愛小狗埃迪(Eddie)和電子狗霍波(Hobo)之間的一段簡潔而有趣的對話,來點明該單元的內容要點,彩色繪圖更是讓學生覺得耳目一新,鮮艷的色彩增強了可讀感與趣味感。教材中的一些語言實踐活動都是對所學知識點的情景再現(xiàn),能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便于思想表現(xiàn)流露。
語言素材上則是注重典型取材,語言情景真實,表達合乎現(xiàn)時代的規(guī)范,語言彼此間的聯(lián)系連貫暢通,語言現(xiàn)象重視率也較高。這種編排特征,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也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除此之外,該套教材還非常注重語言的交流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閱讀,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點,從而進一步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
2.解讀之二:教學的主體上,突出了人文性教學,注重師生雙方教學的互動合作,營造出一種民主愉悅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新目標教學對英語教師的個人素質、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技巧的要求相當高。新教材難度較大,它淡化了語法的嚴密性,卻提高了對語言運用的要求。為此,教師應堅持不斷學習新理念,不斷提高自我,增補知識,更新觀念,了解主流教學模式,不斷在教育觀念上、知識結構上和教學技能等方面自我進修、自我提高,當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輔導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避免在涉及其它學科知識時出洋相,出錯誤。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不斷充實自我的同時,教師應解放思想,放下師道尊嚴,注重師生交往,尊重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贊揚,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讓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寬松的情景中學習。相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定能實現(xiàn)教與學的共振。充滿了民主和諧氛圍的課堂更能使學生深刻地感悟人情,在新的教學模式中不斷提高,錘煉心理素質。
學生是探究者,是感悟者,是體驗者。教師應把課堂這個展示才華的舞臺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鼓勵他們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查閱資料、交流合作等方式,去獨立探索他們未知的領域。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會。我發(fā)現(xiàn)小組活動有許多優(yōu)勢,不但能夠面向全體,人人有機會參與,消滅了遺忘的死角,而且小組活動中的討論、爭論不僅能強化記憶,還能讓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這樣做雖然有時會使筆者無法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但是學生卻能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更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更敢于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使課堂充滿了民主和諧的氛圍,這種無形的價值是時間無法衡量的。
3.解讀之三:教學的體系上,緊扣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了教學與評價的有機連接。
教師應立足于對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學情,適當?shù)亟o教材定位,進行取舍。例如,教學內容學生已經(jīng)很熟悉了,就不需再著重訓練。課文中一些簡單的短文在成績較好的班級可作為聽力材料,不必花太多時間即可讓學生既了解內容,又掌握知識點和語法點。有時聽力中出現(xiàn)一些超綱的內容,應該略講;有些練習過于易,或過于難,可選做,不必對每道練習都作詳細的講解。
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達到綜合運用英語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一個學生不會獨立地學習、思考問題,就不能消化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學習上才能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目標教學呼喚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對此,筆者從以下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1)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沒有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就談不上學好英語,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從七年級入學起,筆者就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說習慣為重點,注意使學生養(yǎng)成靜聽別人讀、說英語的習慣,勇于用英語回答、提問的習慣和模仿錄音的習慣。當然,聽說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還是通過課堂內外廣泛地開展口語訓練實踐活動來養(yǎng)成的。
(2)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預習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教材的單詞量大,如果上課時再去處理單詞勢必完不成教學內容,所以從七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每當上新課筆者都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或預習提綱,并指導預習的方法。起始階段預習要求學生做到:能拼讀生詞,了解并記憶詞性、詞義,閱讀理解文章大意,找出疑難問題。預習習慣養(yǎng)成后,深化預習層次,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劃分段落,找出段落主題句,總結課文中心意思等。這樣,不僅提高了預習的質量,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了自學英語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3)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延伸能力
好的課堂與教學設計緊密聯(lián)系。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基礎。在每節(jié)課之前,筆者都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不照搬教材,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以滿足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
在教學評價上,傳統(tǒng)考試命題過分注重標準答案,往往結論在先,考試面很窄,解答距離很短,缺乏思維強度。針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命題力求具有相當?shù)拈_放性,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作出不同的解答,使同一道試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不讓大多數(shù)學生飽受失敗的痛苦。教師可采用不同的題型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讓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實,這也是《牛津初中英語》所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