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要完成某一門語言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不可避免地要對使用這種語言的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然而,由于東西方國家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了交際上的困難,因此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必須注意了解兩種交際文化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 交際文化差異 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類文化中有著許多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否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東西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給我們學習與正確使用英語帶來一定的困難。有時對同一個詞匯,對同一個稱呼,對同一個手勢,對同一句話,西方人的理解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更多地讓學生識別和了解東西方交際文化的差異。
一、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
1.習俗人情差異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語言的表達。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啤V袊搜缈停词姑牢都央葦[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我國電影的“金雞獎”,先譯成Golden Cock Prize,誰料到cock一詞除“公雞”的意思外,還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語里屬于禁忌語,后改譯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國人表示“二”,可美國人表示V(勝利);我們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們的“八”字造型在美國人的眼里卻是“二”,就這個“二”和“八”,在中美交往過程中鬧出過不少笑話。
2.生活習慣不同
習慣的差異也導致語言表達的不同。中國人見到教師總是稱呼:“老師,您早”;而像我們中學英語課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就不是太正確,因為在英語里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一般不用作稱呼,應改為“Good morning,Sir”或“Good morning,Madam”。“小張、小李”在漢語里是很親切的稱呼,而用“小米勒”稱呼一位英國青年卻是不禮貌的;用漢語稱呼“張老、李老、老人家”,中國老人聽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輕人對他們的尊敬和照顧,可是英美老人對此卻不習慣。
3.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4.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地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5.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jù)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英語中有不少表現(xiàn)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的語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競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然的幸??孔约海?、“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與西方“海洋民族”相對的中國“農(nóng)耕民族”崇尚社團價值至上,無我精神。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chǎn)生了“樹大招風,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
二、外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作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結語
交際能力是最基本的語言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中西方交際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給我們學習和正確使用外語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注意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P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P279-282.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P153-154.
[4]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綏化師專學報,2003年第1期,P90-92.
[5]程曉莉.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思考.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P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