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改善英語學習環(huán)境非常重要。文章提出讓英語學習和應用融入到流行文化之中,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興趣和激情,讓他們在享受流行文化(比如電影、音樂和聊天)中提高英語。
關鍵詞: 流行文化 學習環(huán)境 使用英語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就把英語定位為從初中開始必修的語言,而且成為絕大多數(shù)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然而英語教師和學生雖然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但總體上說,英語教育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仍事倍功半。很多人雖然大學本科畢業(yè),從初中算起也學了十年英語,但還是啞巴英語——聽不懂也不會說,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應用。英語教師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在課堂上通常專注于英語教科書中的語法和詞匯,學生在課堂上的大多數(shù)時間只是一個聽眾,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經驗。而且當前的很多英語教材也更重視書面語言,同時承擔了介紹歐美文化和歷史的載體。這樣學生會覺得書本上的內容不是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很多時候也不是當前流行的,所以很枯燥乏味,費心費力學到的東西也不是很口語化,不能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脫節(jié),因而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強力興趣。漸漸地,學生只是迫于成績和升學壓力才學習。這和中國的側重于詞匯、語法、閱讀和寫作的英語考試制度一起,導致了費時費力的啞巴英語。因此,如何吸收流行文化,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成了當前英語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1.理論上流行文化能夠激發(fā)學習應用英語的熱情
“流行”即“popular”起源于拉丁詞匯,本意是指屬于人民“belonging to the people”,而文化“culture”可以定義為在特定時間、區(qū)域和人群的風俗習慣、價值觀,法律,科技,藝術等(Westerhuis,D.1995)。相對于其它年齡層,青年人更熱衷于流行文化,比如熱播的電視、電影、刺激的音樂、帶明星緋聞的雜志、喜劇、新潮的服裝、計算機或者網絡游戲等。它們已成為青年人生活和心理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把流行文化作為話題,更能激化年輕人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用英語寫一封溫馨的熱情洋溢的情書也不是不容許的,這更能幫助英語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年輕人來說,從流行文化中得到的東西比家庭中父母嚴肅的說教或者課堂中嚴肅的話題更具體、更容易接受(Domoney,L. S.Harris.1993)。比如,愛情題材的流行歌曲讓年輕人抒發(fā)對愛情的憧憬、等待的煎熬、相愛的喜悅、失戀的彷徨等,這些事情就發(fā)生在他們身邊,是他們表達感情的重要方式。雖然這些也許是下里巴人,但始終是比陽春白雪常見。真實的社會有好人好事也有壞人壞事,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些在流行文化里也得到充分的反映。與其因為其中的糟粕而責備排斥流行文化,或者欲讓陽春白雪一樣的正統(tǒng)文化取而代之,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人不可能不接觸真實的社會而生活在真空里。最好的選擇當然是與生活的節(jié)奏同步,了解應用流行文化,讓英語和母語一起,作為流行文化的語言載體,融入到包括欣賞音樂電影等等的學習樂趣之中。
除了個別例子比如精彩的小說外,英語教科書通常不能成為學習本身的內在動力,這符合Biggs和Watkins提出的理論(Biggs,J.B. P.Moore.1993)。因此,如果課堂上所學的英語不能和個人的利益或者日常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年輕人就不會有很強的欲望去學習。作為英語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題材和正確的教學方式,從而在課堂上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覺得課堂上所有的英語都是有用的,用英語進行一些日常交流是時髦的。如果只是在課堂上進行英語交流或者更簡單的只是被動地聽課,對于英語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不停地使用它遠遠比上課更實用。而作為英語教師也需要不僅在課堂上使用英語,在課外和學生交流的時候也要盡量使用英語,然后把這種習慣帶給學生。需要讓學生覺得能用英語進行交流是很時髦的事情,覺得能夠聽懂原版英語歌曲和不帶中文字幕的原版英文電影是值得驕傲很得意的事情,覺得直接通過BBC/CNN/VOA等獲得國內外消息才能全面了解中國和
世界!總之,英語教師作為最重要的角色應該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
2.通過流行文化提高英語的實際操作
(1)欣賞無中文字幕的英語電視或者電影
學習英語有很多優(yōu)勢,其中之一就是欣賞電視或者電影。即使不懂英文,很多人也能通過中文字幕欣賞電影,特別是那些好萊塢或者奧斯卡獲獎的電影。即使是非英語國家的優(yōu)秀電影,多半也有英文版。那么為何不直接看不帶中文字幕的電視電影呢?這其間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僅僅是英語,還包括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技巧等等。
首先,觀看原版電影最逼真。可是很多著名的國外電影沒有中文配音甚至是準確的中文字幕,所以聽懂英文對于欣賞原版英文電影很有必要,反過來欣賞原版英文電影正是把英語學習寓教于樂,英語水平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首先聽懂并記住很多英語詞匯和句子,然后開始模仿,最后為己所用。這一過程會在電視電影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中無聲無息地進行,會在了解新聞和其它信息的過程中完成,會在學用的交替結合中完成。
其次,如果聽不懂英文、不知道故事情節(jié),就感覺不到樂趣。所以在能直接欣賞電視電影以前,需要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一方面,可以先從語言簡單的電視電影開始。另一方面,對中國學生而言,聽力往往不如閱讀能力,所以可以先欣賞一些帶英語字幕的英文電影。英文字幕會幫助理解故事情節(jié)、提高閱讀能力和提高聽力,對提高英語水平很有幫助。
(2)欣賞英語原版音樂
音樂無國界,欣賞英語原版音樂更是一種享受。對很多著名歌曲,聽不懂歌詞就會很郁悶,只好迫不及待地上網搜查,以便更好地享受。在這個過程中,放松是首位的,學習拋腦后,但是英語能力卻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Domoney,L. S.Harris,1993)。雖然一些學生英語的整體水平并不高,但是對當前流行的西方音樂非常了解。這時候要鼓勵他們通過進一步享受音樂來提高英語,同時感受到良好的英語是感受西方英語的前提之一(Chi-Kim Cheung,2001)。
(3)創(chuàng)造機會說英語
如果想盡快地提高英語,最好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和每個可能說英語的人講英語。
首先,即使找不到人交流,可以自己跟自己說英語,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全部用英語表達出來。開始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容易,牽涉到的詞匯記不起來、復雜的事情難以表達,說清楚一件事情很難很慢。不管怎樣,可以從簡單的做起,比如今天很冷“It is cold today”等等。使用過的詞匯印象最深刻,貧乏的詞匯量會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并且要堅持下去,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發(fā)現(xiàn)表達能力的顯著提高。此外,在電話或者網絡電話中講英語?,F(xiàn)在的網絡聊天工具發(fā)達,登陸英語國家的聊天網站交朋友,了解國外的年輕人在做什么,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其次,嘗試著用英語和其它英語愛好者交流。經常參加英語角,每天都和其它人用英語交流,這種習慣比刻意去學習更重要。剛開始可能有人會沒有自信,可能出錯,但是肢體語言會幫助相互了解,出錯比不說更好。其實絕大多數(shù)學生從初中開始、甚至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肯定沒有問題,只要養(yǎng)成良好的使用英語的習慣,英語就會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甚至不需要刻意去背單詞記語法。再如兩個老鄉(xiāng)在一起用普通話而不是地區(qū)方言交流,也能幫助克服心理障礙用英語進行交流??傊?,精通一門語言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停地去使用它。很多人,包括一些英語教師,都認為只有到了英語國家、每天都不得不和別人用英語交流,英語才會好。但是很多留學生在歐美仍然主要和中國人在一起,所以說語言環(huán)境也需要自己去改善,戰(zhàn)勝自己原來的習慣,常用英語和別人交流才是學習英語的最好捷徑。
結論
本文強調了流行文化對英語教育的重要意義。正如Giroux和Simon(1989)所說,“...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relevance of everyday life,student voice,and the investment of meaning and pleasure that structure and anchor the why and how of learning”。教師應該根據(jù)年輕學生的興趣所在,選擇和設計教學材料和方案,從而把流行文化注入到英語教育的方方面面,提高學習使用英語的興趣。這樣,學生才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去使用英語,因為他們知道使用英語比枯燥地去背單詞記語法更生動、有趣和有效;也只有這樣,英語才能開始成為一門交流的語言,而不是一門自然科學。這正如Harmer(1991)所說,語言教學不僅僅是教授語言。因為注入流行文化到英語教育中去需要大量的有關年輕學生流行事物的資料,所以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和年輕學生在一起,了解他們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從而建立一種非常親密的朋友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英語應該成為交流的主要語言之一,從而建立一種用英語交流的典范,而不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課后都不說英語,自己要是說了會很別扭。最后,相信經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英語環(huán)境和交流水平都會大大地得以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Biggs,J.B. P.Moore,Process of learning,3rd ed.Australia:Prentice Hall,1993.
[2]Giroux,H.A. R.I.Simon(eds.),Popular Culture,Schooling,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Bergin and Garvey,1989.
[3]Westerhuis,D,Society and Culture,Sydney:Pascal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