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言語交際中語用含糊現象很常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本文從“合作原則”與“面子保全論”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并提出了模糊限制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 語用功能 外語教學
引言
在言語交際中語用含糊現象很普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語(hedges)。美國著名語言學家Lakoff于1972年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語”,她把模糊限制語定義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1]根據何自然的理論,模糊限制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另一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2]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又可分為程度變動語(如:sort of, almost, really, somewhat, to some extent...)和范圍變動語(如:about, roughly, approximately... );同樣,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也可分為直接緩和語(如:I think , probably, wonder...)和間接緩和語(如:according to, it is said, people say...)。
說話人使用模糊限制語盡管有時是迫不得已的,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實施語用策略的一種手段。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語有助于取得理想的交際效果。本文擬從“合作原則”與“面子保全論”的角度簡析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并闡釋模糊限制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首先,在一定的場合使用模糊限制語是進行會話合作的。根據格萊斯的“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說自己認為是真實的話,不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可能會遇到一些表達很可能正確但又不能或不便那么明確說出的情況,此時借助一些模糊限制語,可以避免說錯話。如:(1)A:When will she come back?B: Perhaps next Friday.如果B確實不知道A回來的具體時間,而又不想亂說瞎猜,也不想故意違背合作原則直接說不知道。于是,B 只好模糊地回答大概的時間,這表明B沒有講缺乏把握的話。
其次,人們經常使用模糊限制語,是為了使話語委婉,顯示出對他人客氣禮貌,從而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Brown 和Levison認為,禮貌其實是一個面子問題?!懊孀印笔侵该恳粋€社會成員想為自己掙得的那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它可分為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兩類。[3]許多言語行為從本質上說對面子構成了威脅,為了達到交際目的,避免關系惡化和難堪的局面,在言語交際中需要講究禮貌,既要尊重對方的積極面子,又要照顧到對方的消極面子。在這些言語行為中,模糊限制語可以起到緩和的作用,例如:(2)A:Can you spare me an hour this afternoon?B: I’m afraid not.在這句話中,B 使用了直接緩和語I’m afraid,委婉地拒絕,減輕了對A積極面子的傷害程度,讓A更容易接受。倘若B 不使用I’m afraid,而是采取直接拒絕,那么就會使A很難堪。又如:(3)A: I’m wondering if I could use your bicycle this afternoon?B: Of course. 這是一個A向B借自行車的請求,根據 Brown 和Levison,請求這一行為涉及到聽話人的行為受到說話人的干擾,本質上威脅到聽話人的消極面子。使用I’m wondering , 符合得體準則,減少了強加的程度。同時可以給對方留有余地,即便是受到婉言拒絕,也不會造成難堪的局面。再如:(4)A: John has done well on the exam, hasn’t he?B: It is said that he has just passed it. 根據禮貌原則,在交際過程中要盡量表達與對方的相同觀點,盡量避免分歧。但此句表明B不贊同A的觀點,說話人的話語威脅到了聽話人的積極面子,但又不得不表示異議。這時,用it is said 作為間接緩和語,可以緩和持異議的語氣。
第三,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巧妙地維護說話人的面子。上面提到的面子是從聽話者的角度而論,顧及對方的面子就是對聽話者表示禮貌;同時作為“典型人”的說話者也有面子之需,能選擇一定的手段來滿足面子需求。例如:(4)A: What’s wrong with you? B: I’m afraid I’ve got a cold.對話表明B身體不適,但由于對醫(yī)學方面知識的缺乏,不能準確說出自己的病情,用I’m afraid巧妙地掩飾了對這方面知識的欠缺。相反,倘若說話者直接承認自己的無知或知識的不足,就會威脅到說話人的積極面子。但通過使用I’m afraid,顯然降低了面子的威脅程度。還有當說話者(如:律師、醫(yī)生、科學工作者等)因身份或面子需要勉強發(fā)表看法時,模糊限制語可以幫助他們體面地應付過去。
二、 模糊限制語對外語教學的意義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言語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說話不當,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老師的看法,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外語學習是一個漫長又艱巨的內在化過程,學生所使用的是一種過渡性的有系統(tǒng)性的中介語,既不是母語的對等物,又不是目標語。這種語言避免不了有很多的錯誤,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用等。[4]面對這些錯誤教師應該如何給以正確的評價,進行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當然,教師在適當的場合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語,有助于該問題的解決。我們也知道學生的學習動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學習當中通過不斷獲得成功,得到一定的滿足與需要的樂趣,從最初的求知欲望逐步發(fā)展而來的,從而形成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生看不到自己成績的提高,經常受到老師直接的指責或批評,就會引起退縮和回避,最后甚至導致學習動力消失。在對學生的語言學習作出評價時,拒絕學生的邀請時,回答把握性不大的問題時,或者表示不贊成時,在這些場合如果教師適當地使用模糊話語,能夠大大地改進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在合適的場合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增強話語的真實性,避免胡說亂講。當老師描述一個不是典型的情況時,常常會使用模糊限制語使話語得到不同程度的修正。譬如,To some extent, I agree with you. The book is more or less hopeful. John has almost finish his homework. This word is usually used as a verb, sometimes it is used as a noun... 在添加了模糊限制語后,可以模糊地反映實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接近于話語的典型情況,使描述更接近客觀現實,避免了話語過于絕對或說話武斷。同樣,在教學中,可能會遇到說很可能正確但又不能或不便那么明確說出的話語,此時可利用一些模糊限制語,從而避免胡說,反而這些模糊限制語的規(guī)約含義使話語與客觀事實更加符合,增強了準確性。
其次,教師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創(chuàng)造禮貌友好,寬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話語的禮貌得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維護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According to the text, I don’t agree on this point. 常常出現在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的情景中。倘若老師對學生表示不贊成,就違背了禮貌原則,但是作為老師面對學生的錯誤又必須指出。老師使用了I’m afraid,according to... 委婉客氣地表達異議,語氣比較緩和,降低了對學生的面子威脅程度。一些表示程度變動的模糊限制語像a little bit, somewhat等能削弱對學生批評的鋒芒或抵觸,緩解緊張氣氛。 如:your writing is a little bit long. A little bit 這個模糊限制語,大大減弱了批評的語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還有老師可以通過使用模糊限制語來拉近師生關系,避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如可以在話語中使用一些直接緩和語,如:as far as I know, It’s hard to say, I think, I believe 等,這樣一來會讓學生覺得老師不一定是權威,讓學生自己有發(fā)表意見的余地,有利于教學互動的開展,活躍課堂氣氛。
第三,教師可以利用模糊限制語幫助維護自身的面子。老師也并非圣人,也有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知識。在教學當中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又因身份或面子需要勉強發(fā)表見解時,老師可借助模糊限制語,幫助他們應付過去。例如:A: What does this word mean? B: Maybe it means X. 當學生詢問時,萬一老師也不知道該單詞的意思,只能根據語境猜出大概的意思,而且把握性不大時,老師使用了模糊限制語maybe..., 總比回答說:“不知道”,要大大降低對老師面子的威脅程度。
最后,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語用知識。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適當的場合需要使用相應的模糊語言,這是一種語用能力。這種模糊語用能力包括理解和懂得在何種情況下如何得體地利用模糊語言進行交際,既要能識別他人使用模糊語言的交際意圖,又要恰當地利用模糊語言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而且還要學習包括模糊限制語在內的語用知識。教師本來就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源泉,從老師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接觸,學習模糊限制語的實施策略。
結語
作為模糊交際的一種重要語言表達手段,模糊限制語具有會話合作、表達禮貌及維護說話人面子的功能。借助模糊限制語,可以使教師語言表達客觀準確,對學生表示禮貌客氣,維護教師的面子,以及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模糊交際策略,從而幫助外語教師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1972.
[2]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摘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7]黃錦如,陳樺.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