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個體的課堂教學,代表著自我的一種個性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情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師也應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塑造并保持自我豐滿的教學個性,以求得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個性化 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
語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積淀的精華,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絢麗多姿,可謂熔百科于一爐,雅俗兼而有之。語文就是一個浩渺無邊的海洋,讓人置身其中,體味到無窮樂趣的同時卻不知東南西北(語文沒有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漸進性)。因而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唐承彬老師有言:語文教師個人的特點,往往比某些規(guī)定的東西更實際、更重要。他的意思是語文教學應在理性地傳授知識、探討規(guī)律的同時,又藝術地求異創(chuàng)新,以獨特的教學個性,求得多采的教學風格,而課堂教學更應該做到這一點。所謂課堂教學個性化,是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憑借良好的教學素質,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地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最優(yōu)化地組合課堂結構,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fā)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那么語文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個性化的教學,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在參照前輩教師的經驗后,我認為應從以下
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自身應具有獨特的教學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樣,人的個性更是具有獨到的特色。教師是人,因而也必然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是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的個性會影響著他們的每一個學生,因而具有近乎完美的教學個性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教師不可或缺的條件。
所謂教師的教學個性,是教師在生活實踐和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特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學識才能、藝術追求、審美情趣等特點的總和。①
課堂教學個性化實現的前提是教師應具備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因而在課堂教學時就需要教師在具備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教學能力等全面素質的同時,尤其要具有不滿現狀的創(chuàng)新意識,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品質。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作為21世紀的教師,任重而道遠,不應拘泥于老教師的那些傳統(tǒng)教學模式,應在吸收經驗的同時摒棄所有已過時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不適于教授知識的方式。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若是新一代的教師仍然踩著前輩老師的腳印走路,迫于學術界的權威或是傳統(tǒng)教育家的輿論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話,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就不會進步了。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自我反省和檢討的勇氣;要走出傳統(tǒng)的束縛,轉變教育觀念,擔負起新世紀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實施語文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
語文教師并沒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觀念的滯后,教學方法的死板和僵化。我們一些語文教師在牢牢記住了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卻忘記了古人還有“教無定法”的明則。他們頑固地認為學生不應超越教學大綱的條條框框,不應有自己獨到的想法。這說起來很像本本主義、經驗主義。筆者認為這樣的“主義”會扼殺學生的個性或是創(chuàng)新思維。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要保持自我的個性,不被周圍的教師所同化,而且要在引導學生學習的同時,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個性。比如作文,所謂文如其人體現的正是每個作者獨特的精神風貌。若是每篇文章都要給它加個條條框框,豈不是千篇一律么?那又何必再浪費學生的精力去寫作呢?再如畫畫最高的境界并不是畫得像,而是畫得有創(chuàng)造性,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使畫有神、有個性,不然,就沒有必要去畫,直接用照相機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發(fā)掘學生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千萬不要扼殺了它。
三、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學生的個性。
發(fā)掘學生的個性,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是當代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語文學習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在閱讀和寫作中。面對好作品,要有充當第二作者的勇氣,敢于發(fā)表獨到的見解;面對生活,能夠寫出思想內容和表達形式,都“與眾不同”的文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文章立意一定要高”此種傳統(tǒng)模式,因為這種“立意高”的文章只能出現于文化大革命時期。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正體現了創(chuàng)新意識,出題力求突破傳統(tǒng)的模式,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施展才華,標新立異寫出盡顯個性的文章來。這正是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的趨勢。當然,不止是高考作文,諸多社會力量也在日益沖擊著固有的共性大于個性的模式,比如新概念作文大賽讓中學生充分打開自己的思維,寫出了平時在學校里不敢寫的文章,表達的正是自己思維的真實面,因而顯得神采飛揚,讓世俗的教育者們跌破了眼鏡。
所以,學生的潛力存在于暗處,是不易被人發(fā)現的,再加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壓制,更是永無出頭之日,我們新一代的教師就是要想方設法使其脫穎而出。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對諸如“流行金曲”、“青春偶像”、“影視明星”乃至“時裝名?!?、“美容美發(fā)”、“電子寵物”、“電腦游戲”、“因特網吧”等都要敢于、善于引導學生正確辨析、鑒賞、審美,而不是一味地扼殺。這些新事物在學生群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教師更可以利用此新事物來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如現在有教師在QQ上和學生聊天,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很好的空間,同時也有利于師生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再如教師可讓學生把喜歡看的MTV寫成一則小故事或心情短文,來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學生肯定會很認真地去寫,因為那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再有教師可讓學生把平時的小作文或是愿意公開的日記貼到BBS上,能夠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作為教師可適時給予指點與引導。
四、教師應努力營造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鮮明的個性。如何使其個性得以解放往往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尤其是語文
教學)。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正是試圖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使得每一個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里能淋漓盡致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的傳遞是全方位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斷地進行雙向的,多向的交流,當這種交流、傳遞形成良性循環(huán)時,學生的個性就得以充分展示,靈性得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教學也隨之達到理想的效果。要使教學達到這樣的程度,教師營造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種教學氛圍的營造取決于教師鮮明的個性和教材不同的特點。個性人人不同,因而課堂教學氛圍的個性也就沒有劃一的標準。有前輩教師總結出經驗,說應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競爭、創(chuàng)造的課堂氛圍,我十分贊同此觀點。即使學生對老師提問的回答過于偏激或近乎荒謬,也不要輕易否定,而應在維護學生個性的前提下提出善意的批評。教師營造課堂氛圍,還可根據教材的不同而各具特征。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時的肅穆崇敬;《故都的秋》教學時的清靜悲涼;《長江三峽》教學時的豪邁奔放等等。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獨特氛圍中能很快進行情感的體驗,理性的分析,真正進入課文的境界,與作者的思維同步,也就是引起文學理論上常說的“共鳴”。
實踐出真知。教師只有在不斷地實踐中完善自己,才能深刻領悟到為人師的職責與使命,從而摸索出一條完美的教學道路。
注釋:
①王松泉,董白志主編.教學藝術論新編.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