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fā)有方的指導者、率先示范的榜樣者、模擬實踐的設計者、開放教學的實踐者、公平公正的評價者”。
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實踐,筆者深深地感到: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各方面因素,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正確處理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1.選擇預設,靈活生成。語文教學是對話的過程,不是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課程的“生成”來源于師生的交往互動,課程的發(fā)展和師生生命意義的展示也均得益于師生的交往互動。充滿智慧挑戰(zhàn)和生活意義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參與其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自身特質的“個體”,他們各自帶著自己的語文知識、語文經(jīng)驗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文知識伴隨著師生的活動、經(jīng)驗一同走進課堂、走進教材,并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語文課程與學生的個人體驗交織在一起,學生在課程的生成過程中主動追求人生經(jīng)驗與意義的建構,課堂與教材真正成了師生生活意義和生活經(jīng)驗的源泉。這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參與的,“學”、“教”的質量都將影響他們的發(fā)展和對生活的感悟以及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從而使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在對話中,正是出現(xiàn)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而課前的多維預設為教學活動的展開設計了多種“通道”,這為教學方案的動態(tài)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調整預設,機智生成。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直面真實的教學,根據(jù)師生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語文生成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好的講解人。教學任務的達成,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最終都要以學生的變化來體現(xiàn),學生永遠是教師無法也不應該取代的學習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跟隨和進入到學生的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語言表達、對話,包括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多聽多看少干預,把教師的講授減到最少,因為講授會導致學生的“消極怠學”,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考。學習一篇文章,應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風格進行嘗試性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基礎、智慧力量去思考、去感受、去探究、去領悟,此時,教師最好不要介入,可或站或坐于學生旁邊靜觀其變,給學生的學習留點空間、多點自主,然后,再讓學生們把學到的、悟到的、或尚不理解的說出來,教師則靜下心來做一個好的聽眾或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尤為重要,那就是教師要善于營造開放的質疑氣氛并引導學生自由質疑,對學生的情感反映做出恰當?shù)幕貞?,珍視學生的“與眾不同”,鼓勵學生“節(jié)外生枝”,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得立見解,善于捕捉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并從中發(fā)現(xiàn)課程的生成因素,調整預設,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學習。
總之,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和有效地開發(fā)課程資源,預設才能富有成效。在實施預設時,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預以成規(guī),為動態(tài)生成而教;生而創(chuàng)新,為課堂創(chuàng)新而教,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動態(tài)和諧。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課堂會因預設與生成的和諧而變得美麗。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浙江樂清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