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電路》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教材中的一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電學知識的第一課,引領學生進入了新的探究領域。
上課開始,教師出示一個小燈泡,問:“這里有一個小燈泡,能不能點亮?”
學生:“如果有電就能”“用電池就行”……
教師出示一節(jié)電池,問:“現(xiàn)在能不能點亮?”
生議論紛紛:“不能,沒有插頭”“沒有連接的電線”“不能,沒有正負電的插頭”……
教師再拿出一段導線,問:“現(xiàn)在能不能點亮?”
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能!”
教師不露聲色,說:“試試,要求每次連接前畫出自己連接的想法?!比缓蠹氈碌刂笇М媽嵨餆襞?、電池的方法。學生分組畫出自己認為能點亮的電路圖,然后畫在黑板上。教師看著這些有許多錯誤的電路圖(短路的、不閉合的),同樣未置可否,而是說:“試試,看看這樣連接能不能點亮?”然后教師發(fā)放材料(兩人一組),學生開始動手試驗。
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調動他們關于簡單電路的已有經(jīng)驗儲備,知道一個簡單電路要由燈泡、電池、電線三部分組成,然后利用小學生的好勝心理,讓他們說出肯定能點亮小燈泡。而教師心中清楚,讓學生用電池、導線、燈泡等基本電路元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似乎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憑自己的猜想,十之七八卻不能將燈泡點亮,因為學生對電池的正負極、燈泡的兩個觸點、閉合電路等概念還不十分清楚??粗诎迳显S多錯誤的連接法,教師并未打消學生積極性,其實,這就是有意“放任”學生失敗,讓他們遭受挫折后,激發(fā)重新探究的興趣,主動探究,自己建構簡單電路的知識。
果然,很多組學生按自己所畫的電路圖不能點亮小燈泡,正在學生抓耳撓腮之時,且看教師如何引導——
教師面露笑容,問:“為什么會點不亮呢?手里的東西有哪些可以用來連接?燈泡哪里可以連接?”
接著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學生很快找到了一共有6個連接點。
教師接著說:“怎樣連接?哪幾個點連在一起會亮?再試一試?”
學生再次試驗,亮了的組就及時畫下連接方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往往起到一種暗示作用。積極的評價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消極的評價產(chǎn)生消極的效果。這一點上,法國“做中學”科學教育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他們的課堂上,教師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錯了,你失敗了”,教師永遠是熱情的支持者、引導者、親密的伙伴。面對著失敗的學生們,教師沒有取笑,也沒有直接告訴他們錯誤的原因,而是營造了一種輕松的氛圍,作了必要的指導觀察后,讓他們再試試,充分激發(fā)了他們繼續(xù)探究到底的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研究的耐心、恒心以及百折不撓的韌性。
接著教師收齊試驗材料,講了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的事例。
這其實就是在消除學生的挫折感,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中,失敗更可貴。
然后教師請點亮了小燈泡的一組學生到前面展示他們的電路圖,并描述本組的思考過程。
教師再請沒有點亮的組(觸點連錯的、短路燙手的)展示他們的電路圖。這時,教師請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電路圖,亮的組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亮的都是導線從電池的正極(負極)出發(fā),經(jīng)過小燈泡,再回到負極(正極)。亮的都是導線的一頭連在小燈泡的尾部觸點上,一頭連在小燈泡的側部金屬片上。”
教師:“亮的電路圖像什么字母?”
學生:“字母C、D、b等。”
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實際上是學習主體與學習對象之間的一種建構活動。失敗后,要讓他們動腦思考,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對照查找問題,讓思維得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對比中,失敗的孩子自然會找到原因,而成功的孩子理解必然會更深刻。這時的失敗,反而成了他們共同成長的動力。
接下來,教師讓失敗了的組到前面再試一試,孩子們又樂顛顛地跑了上來……
這樣的設計,絲絲入扣;這樣的體驗,學生終身難忘!
筆者認為,要讓我們的科學課堂具有科學味兒,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關注學生的失敗,允許學生的失敗,營造輕松和諧的探究氛圍,培養(yǎng)保護學生的好奇心;②正視失敗,冷靜分析,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于失敗中發(fā)現(xiàn)、感悟,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好的鍛煉,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③善用失敗,抓住契機,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動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科學方法以及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