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十年代的美國文化被打上了激情和反叛的烙印。當時的美國好萊塢通過塑造大批以年輕人為主的文化叛逆者影像真實地反映著那個時代,這些文化逆子形象以不同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了當時青年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tài),為人們了解、洞察美國當代文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覺。
關(guān)鍵詞 六十年代 美國電影 反文化運動 年輕人
在美國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60年代是一個喧囂的時代,當時的美國文化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局面?!皨雰撼薄敝谐錾囊淮贻p人以各種形式反抗著主流文化,他們對當時的政府和體制充滿憤懣和質(zhì)疑,用自身的言行踐行著他們對傳統(tǒng)價值觀、倫理道德、社會秩序、國家法律的背離和顛覆,這一代人在成長中表現(xiàn)出的迷惘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為美國異彩紛呈的文化增添了獨特的一筆。而電影,作為最直接地表達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傳播其文化的媒介,最真實地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青年?;仡櫮莻€時期電影中年輕人的生活和思想歷程,將給我們提供一個了解、洞察美國當代文化的嶄新視覺。
一、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
美國六十年代實際上是指“一個從50年代后期延續(xù)到70年代的時期”。60年代美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由美國年輕人挑起的反文化運動。這個時期的美國人經(jīng)歷了肯尼迪總統(tǒng)的遇刺、民權(quán)運動與反戰(zhàn)和平運動、水門事件等種種社會事件。這些都給成長中的年輕人造成了精神上的恐懼和對未來的惶惑,使得60年代成為美國青年人思想最動蕩的時代。敏感、激進的年輕人對美國現(xiàn)存的社會政治和傳統(tǒng)文化提出了挑戰(zhàn),發(fā)起了一系列的以反戰(zhàn)和反主流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為特征的抗議運動,它既包括校園民主運動、黑人民權(quán)運動、反戰(zhàn)和平運動、同性戀權(quán)利運動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搖滾樂、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神秘主義以及某些驚世駭俗的藝術(shù)展示等。
二、文化叛逆者——六十年代年輕人影像
伴隨著轟轟烈烈的美國青年反文化運動應運而生的是一系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這些電影塑造了一批顛覆美國電影傳統(tǒng)正面形象的主人公,他們成為了反文化、反傳統(tǒng)、反社會秩序的青年先鋒,與傳統(tǒng)主流社會形成不共戴天的對立局面。這些電影中的叛逆者形象,生動逼真地反映著那個時代,為我們展開了一幅了解美國60年代文化的畫卷。
(一)“在路上”的一代
反文化運動可以說是50年代“垮掉的一代”運動的一種延伸?!翱宓舻囊淮边@個說法來自于杰克,凱魯亞克的成名作《在路上》,書中的一群年輕人試圖逃避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擯棄了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踏上了為追尋自由和精神歸宿的瘋狂之旅。他們一路上放浪形骸,縱情酒色,沉迷毒品。這一代年輕人種種極端的行為背后隱藏羞更深的困惑,他們徘徊、孤獨卻依舊懷有夢想,始終對遙不可及的精神家園充滿渴求?!翱宓舻囊淮北憩F(xiàn)出的理想主義的心志,對自由的追逐的信念,影響著50年代及至60年代的年輕人。
60年代新好萊塢青春電影塑造出的反文化主人們偏離正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在他們身上清晰可辨。在“摩托公路片”的開山之作《飛車黨》中。白蘭度帶領(lǐng)一群機車騎士惹是生非,滋擾小城。片中跟隨白蘭度的機車同電吉他、朋克頭、嬉皮風格一起被烙上反叛標記,白蘭度狂放不羈橫跨機車、桀驁不馴鋒芒畢露的形象成為電影史上永恒的經(jīng)典,成為了眾多青年爭相效仿的對象。從此銀幕上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馳騁在鄉(xiāng)村公路上的青年。《邦妮和克萊德》描述的是一對鴛鴦大盜亡命天涯依然生死相依的故事。他們一路上打家劫舍,視暴力為應付空虛和反抗不合理秩序的手段,他們與社會秩序的代表一警察、法律對抗,宣泄對這個世界的敵對情緒。電影中的兩個匪徒幽默風趣,逗人喜愛,當他們遭埋伏時依然雙手相向倒在警察的槍林彈雨下的瞬間,那種生死與共的r慘烈與悲壯深深打動了觀眾,懲惡的結(jié)局沒有如慣常般給觀眾帶來快感與松脫,而是留下一絲揮之不去的悲傷,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中兩人終成美國社會的犧牲品。正如美國學者愛德華默里所認為的,《邦妮和克萊德》聽關(guān)心的是在喪失了值得追求的目標和價值的社會里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探索。像今天的許多人一樣,邦妮和克萊德既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兩個逃亡者形象成為了那個時代反體制、反社會、反文化的年輕人的化身,也直接奠定了《逍遙騎士》的成功。1969年的《逍遙騎士》中懷特和比利兩位逍遙騎士身穿怪異的服裝,披散著長發(fā),駕駛锃亮的高把摩托車,高唱著《尋找美國》穿越在南部荒蠻的原野上。途中他們親歷著美國社會的危機和種種世態(tài)炎涼,在參加完一場公墓吸毒者的聚會之后,在下一個路途中,被一個看他們不順眼的卡車司機開槍打死?!霸诼飞稀钡哪贻p人生活狀態(tài)構(gòu)成了當時的銀幕主題。即使是在《美國風情畫》這樣一部較輕松的懷舊青春片中,高中畢業(yè)的4個年輕人在一夜的奇妙經(jīng)歷中仍然以別樣的方式詮釋著“在路上”的狀態(tài)。他們選擇不同,實質(zhì)卻是殊途同歸一成長終須選擇,無論在路上,還是魂歸故里?;貞浤莻€時代的影像,倏然而過的是一群奔走如風的機車少年。
(二)嬉皮士
“嬉皮”一詞原是指老音樂家給予年輕一代音樂家的綽號,后特指美國1965~1966年美國民權(quán)運動中放蕩不羈的革命分子和崇尚烏托邦生活方式的癮君子。嬉皮士留長發(fā)、絡(luò)腮胡,穿奇裝異服以排斥美國光潔整齊的形象:強調(diào)人的尊嚴、個性和自由,推崇人的內(nèi)在欲望驅(qū)使的生活:重視感情。認為友愛和情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他們通過搖滾樂、毒品、性混亂、同性戀等生活方式在自我意識和個性解放的追求中自我放逐,采取同主流社會相疏離的方式來反叛。
嬉皮士的反抗特性帶來了60年代電影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改變,這個時代電影的社會面孔打著解放的旗幟宣泄著生命的沖動和對愛的追求。迷戀搖滾、在吸毒中打開“感覺之門”、建立“群居村”等等光怪陸離的行為方式在《逍遙騎士》中得以再現(xiàn),兩個嬉皮士比利和懷特駕駛著摩托車,白天游蕩在無盡的鄉(xiāng)間公路,被成人拒絕,夜晚只能露宿叢林。在兩人行進的鏡頭中,公路好似一條將二人與現(xiàn)代都市文明劃開的界線。電影中的年輕人們以嬉皮士的態(tài)度不斷窺探美好生活,但美好生活永遠是可望不可及的主題。充滿熱情卻漫無目的的追求得來的只有失望和泄氣,而在磕藥、音樂和縱欲中獲得的歡娛也是稍縱即逝,直至被無情的暴力徹底打碎。
(三)暴力青年
暴力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癰疽,駭人聽聞的暴力事件的數(shù)量和影響力在西方國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暴力被視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西部拓荒時期。那個時期的人們把暴力視為解決彼此沖突的理想手段,通常是武力在先,法制在后。用武力說話的處事原則極大地影響著一代代成長中的年輕人,特別是60年代身處“外憂內(nèi)患”境地的美國青年。
電影《飛車黨》就是源于一段史實,退役回家的美國航空兵不被社會接納,淪為社會的棄兒,只有相約駕車到城里造反,企圖通過暴力引起社會的關(guān)注和青睞。在電影中,白蘭度終于把自己對外部世界的仇恨情緒噴薄而出。至此,這種用暴力宣泄青春叛逆情緒的影像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種電影表現(xiàn)形式,暴力影像標志著青年“反文化革命情緒”的到來。1971年,庫布里克推出了電影史中最偉大的科幻暴力電影《發(fā)條橙》,主人公阿歷克士及其同伙生活在冷漠和充滿暴力的未來城市中,他們崇尚暴力與性,四處作惡、強奸婦女。阿歷克士因謀殺單身女子而鋃鐺入獄,政府把他作為“人格治療”的試驗品強行洗腦,使他徹底改頭換面。重獲自由的阿歷克士回到正常社會卻遭遇暴力的輪回,成為以前受害人的施暴對象,最后由于利益的需要,政客輕輕扭動“發(fā)條橙”使阿歷克士恢復了以往的施暴者原形。一個人的輪回。像一個上緊的發(fā)條,最終又回到原地,政黨選舉制依然沒變,世界依舊如此,人性之惡與制度之惡的歌在繼續(xù)演唱。這個人物身上反映出了當時美國道德淪喪、暴行肆虐的社會現(xiàn)實,反應出暴力對人性的摧殘,同時表達了導演的訴求:在個人受到社會權(quán)力機構(gòu)的異化時,使用暴力是自我解放的唯一出路。在隨后的兩部電影《窮街陋巷》和《出租車司機》中,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給我們講述的都是處于社會邊緣的年輕人用暴力泄恨的故事。暴力作為青年們的一種本能的反抗方式大量充斥于那個時代的電影中。
(四)搖滾斗士
1957年,從美國南方走出來的歌手艾爾維斯,普瑞斯利錄制的第一部搖滾個人專輯在美國迅速風靡,于是,搖滾樂和“貓王”的名字成為當代西方流行音樂的里程碑?!柏埻酢豹毺氐母韬怼⒖穹诺奈枧_動作、粗獷的音樂和反傳統(tǒng)的歌詞對傳統(tǒng)和嚴謹?shù)奈枧_演出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表現(xiàn)形式給許多年輕人提供了宣泄狂放和縱欲等反叛情緒的渠道。另一位代表是在60年代受到青年人熱烈歡迎的通俗歌手鮑勃迪倫。他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對美國社會的不公平和美國卷入越南戰(zhàn)爭進行了批判。這個時期的歌曲譏諷時世,表達傷情和徘徊,贊美愛情、快感、性欲和游戲的主題正好契合了當時反文化青年的心理。受到年輕人的瘋狂追捧。搖滾樂把一種充滿活力和世俗氣息的音樂帶給了美國社會,這種新的音樂表述方式預示著美國進入了對傳統(tǒng)精英文化反叛后的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
前面提到的《逍遙騎士》既是一部公路片,又是一部搖滾片。里面Byrda民謠風格的音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的兩位主人公隨即成為搖滾青年的一面旗幟。在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中,從軍營戰(zhàn)士訓練時唱的簡單旋律到配樂中引用的搖滾名曲。反叛但警醒的音樂始終回蕩。在該片中,搖滾樂成為了為越戰(zhàn)影片增添時代特色、表達時代精神的重要元素。青年人借助搖滾、毒品和隨心所欲的性行為企圖逃避紛繁復雜的現(xiàn)世。搖滾與毒品一樣發(fā)揮著麻醉意志的作用,在它的催化下,理智被拋到一邊,隨性而為的本能繼性欲和毒品之后得到了發(fā)泄。年輕人在強勁的感覺體驗中釋放著對美國社會的不滿,在振聾發(fā)聵的音樂中抵達了夢幻中的烏托邦世界。
三、文化逆子影像背后的美國文化
可以說,崇尚搖滾、性和毒品的60年代青年改變了好萊塢的傳統(tǒng)英雄形象,那個時期的電影中的反文化青年影像從不同的層面?zhèn)鬟_著當時青年們的反叛精神:他們對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和生活環(huán)境極端不滿:希望用自己的吶喊和自身的力量撼動腐朽的社會制度,喚起民眾的警醒:否定父輩的價值觀念、顛覆社會秩序:追求自由和標新立異等等,這些60年代美國電影中的青年影像為我們了解60年代美國文化打開了一扇大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后的美國一直處于冷戰(zhàn)的陰影中。從1947年開始對政府、學界和文化界的“親共分子”進行的調(diào)查,直至60年代的民權(quán)運動和損失慘重的越南戰(zhàn)爭,美國的政治時局動蕩,各種文化批判思潮不斷涌現(xiàn),強烈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心態(tài)主宰了人們的思想。懷疑過去,拋棄過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的幻想,對現(xiàn)狀焦慮不安,這構(gòu)成了當時一代人的文化心態(tài)。學生反戰(zhàn)示威和黑人民權(quán)運動引發(fā)的一些暴力沖突和流血事件加劇了社會群體的分化、加深了文化逆反心理,其后馬丁,路德金的遇刺使得人們心頭蒙上了更加濃重的悲哀和挫折感。這種懷疑、焦慮和悲哀的情緒彌漫在多部電影中,《午夜牛郎》的喬讓我們看到美國“英雄夢”的徹底破滅,為我們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那種以“牛仔”為代言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精神的垮掉和泯滅,人們在物質(zhì)的富裕和精神的匱乏中墮落。空虛、物質(zhì)主義、享樂主義成為那個時代的特征《出租車司機》中暴力背后掩飾著的戰(zhàn)后美國的緊張感《畢業(yè)生》更為直接地表達了以本為代表的青年人內(nèi)心的迷惘和緊張,揭示了青年一代與父輩不可調(diào)和的代溝與沖突,電影中對搖滾樂、嬉皮、性解放、反越戰(zhàn)等反文化運動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和反映。在結(jié)尾處,這部電影借助本由原來對以父母和羅賓遜夫人為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的順從到最后沖到教堂里追求真愛的一吼,吼出了美國60年代年輕人與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取向之間的對立。
邦妮、克萊德、懷特還是本,不管他們是在路上的、嬉皮士、暴力青年還是搖滾青年,都已經(jīng)成為60年代美國文化的經(jīng)典內(nèi)容,他們的形象看似荒謬實則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看到了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內(nèi)涵:文化自由的大門打開了,在以年輕人為主流的反文化的狀態(tài)下,美國當代文化藝苑更加絢麗多姿了。